安徽的非遺魚燈可以有多美
安徽的非遺魚燈非常美。
徽汪滿田村的魚燈年俗已有600年歷史。相傳,村裏房屋多為木質,頻發火災,為求平安,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民就以魚為形,嬉戲兩岸,連續4天。魚燈夜遊,敬天地、祭先祖、祈福澤,帶著國泰民安、萬民興業的美好祝願。
捏起壹根紅燭,燈芯蘸油,再裹香灰,再將蠟燭小心翼翼地塞入“魚肚”。眼前是壹條7米長、3米高的魚燈,竹高察篾編制骨架,綿紙糊成魚皮,勾勒線條,彩讓穗繪魚鱗,已然成型。這是當地祠堂魚會的‘魚王’。光是魚肚中要放置的蠟燭就有100多支,他們的魚會花了四五天才完成。
魚燈:
魚燈是傳統民俗舞蹈的道具之壹。呈鯉魚狀,用竹篾綁紮,糊表白紙繪制而成,全長1.2米,直徑為40至50厘米,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可靈活轉動,舞魚燈以村組隊,人數少則十幾人,多者上百人,每人壹魚,內燃蠟燭,魚燈套路有“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表演隊變化有方陣、壹字長蛇陣、八卦迷魂陣等。
東門島、延昌、番頭壹帶的漁民,世代耕海牧魚。舞魚燈的習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也是傳統坦念蔔性的有益的大眾娛樂活動。在當地來說,風調雨順,魚蟹滿艙,就是好年景,就是喜慶年歲。魚與“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諧音,故“魚”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滿、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