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事:會做人、會辦事、會說話
做人是壹種境界,需要技巧;
做事是壹種能力,需要方法;
說話是壹種藝術,需要智慧;
人活壹天,就得做壹天人,盡職盡責,人生漫漫,停止更新認知的話,心理定勢就來找妳了,用“老眼光”,即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做人。
須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永遠不要用老眼光來做人,壹個人要學習,要不斷成長進步,打開眼光去展現自己的美麗,和發現別人美麗,妳會發現原來有那麽多意想不到的美麗。
赫拉克利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 每壹件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只要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我們都在運動,不論是我妳還是他都會和以前不同。
蘇聯心理學家 包達列夫 曾做過這樣壹個經典的實驗:
刻板效應實際就是壹種心理定勢。 北方人不見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見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騙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頭鳥,湖南人並不都是飛車黨,東北人更不是頭腦簡單的野蠻漢。山西人並不見得都喜歡吃醋,山東人不見得都喜歡吃大蔥。重慶女孩並不都很潑辣,湖南妹也不見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內蒙人不見得都善於騎馬,天津人也不都是愛“逗妳玩兒”。
恩莫德巴爾克曾警告人類:“以少數幾個不受歡迎的人為例來看待壹個種族,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在今天,對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壹棍子打死壹群人,同樣也是極具危險的,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做法。
每壹個人都是壹個完整的生命體,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們每壹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別讓刻板蒙蔽了我們的眼睛,用心做好自己。
宋代著名詞人蘇東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的好友。壹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兩人相對而坐,談論佛法詩詞,甚是歡暢。席間,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妳是壹堆狗屎。”
佛印笑道:“我看妳是壹 尊金佛。”
蘇東坡非常得意,以為自己這次終於占了佛印的便宜。於是回家後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蘇小妹說:“哥哥, 妳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妳看別人是什麽,就表明妳看自己是什麽。”
每個人都是壹面鏡子,妳從鏡子中看到的是牛屎,只能說妳心存牛屎。如果壹個人相信別人是好人,什麽事都往好處想,那他就是壹個樂觀善良的好人。
贊揚是壹種精明、隱秘和巧妙的奉承,它從不同的方面滿足給予贊揚和得到贊揚的人們。——拉羅什夫科
每個人都渴望被贊美,被重視,喜歡聽贊美的話話是人的壹種天性。有位企業家說:“人都是活在掌聲中的,當部屬被上司肯定、受到獎賞時,他就會更加賣力地工作。”
卡耐基也曾說過:“當我們想改變別人時,為什麽不用贊美來代替責備呢?縱然部屬只有壹點點進步,我們也應該贊美他。因為,那才能激勵別人不斷地改進自己。”
古時候有壹個說客,當眾誇下海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贊美。平生有壹願望,就是要將1000頂高帽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只剩下最後壹頂了。”有個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妳那最後壹頂用什麽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壹聽,忙拱手道:“先生說得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贊美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拈胡須,洋洋自得地說:“妳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壹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您了。”
馬克·吐溫曾說過:“壹句精彩的贊辭可以代替我10天的口糧。”渴望得到贊美是每個人內心最迫切的需求之壹,恰到好處地贊美別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回應與贊美,事自然就好辦了。
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年輕時口拙而木訥,剛到倫敦時,拜訪朋友都不敢敲門,常常要在人家門口徘徊20分鐘。後來,他鼓起勇氣參加了“論辯學會”。為練膽量、練演講,他不放棄壹切機會同對手爭辯。經過壹段時間,終於從害怕講話到喜歡講話又到能言善辯,成為著名的 社會 活動家和演講家。
他壹生***做過700多次的成功演講。有人問他是怎樣練演講的,他說:“我是以自己學溜冰的辦法學講話——我固執地、壹味地讓自己出醜,直到習以為常為止。”
好口才是壹個人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能讓妳在各種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甚至拔得頭籌。
人人都會說話,不如由您來談談如何更好地和別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