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印刷的凸版制版
凸版印刷機械,主要包括凸版制版機械和凸版印刷機械兩部分。其中,凸版制版機械主要是 用於活字制作的鑄字機械和用於翻制復制版的壓型機,以及照相術用於凸版制版後出現的 制 版照相設備;凸版印刷機械則主要是各種凸版印刷機。這些機械設備,尤其是早期的比較簡 單的機械設備,因其在歐洲已在應用中,故多是直接來自西方各國或經日本傳入中國。其與 各種凸版印刷術同時傳入,當屬必然。
谷騰堡的近代鉛活字印刷術雖系在比其早約400年的中國北宋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影響 下所創制,但因其成功地發明了由鉛、銻、錫三種金屬按科學、合理比例熔合鑄成的鉛活字 ,並采用機械方式印刷而功勛卓著。西方各國以此為先導,在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 ,開創了以機械操縱為基本特征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紀元。
凸版印刷制版機械進入中國,當以清萬歷十八年(1590年)歐洲耶穌會士在澳門出版印刷拉丁 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為最早(圖13-2)。既然在澳門排印,自然用的是從歐洲運來的 鉛 印設備。這批鉛印設備,有可能是日本大正年間(1573-1591年)天主教組成的〃遣歐少年使 節〃從歐洲返回日本長崎帶來,後因幕府嚴禁信仰外教而轉運到澳門的那批鑄字和印刷設備。這批設備雖然進入中國年代較早,但因其在澳門,排印的又是西文,未對內地造成影響。還不能以西方近代印刷術及其設備最早傳入中國相待。故西方近代鉛印設備以十九世紀初傳 入中國的說法較為適宜。
圖13-2 在中國排印的第壹本書《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
西方近代鉛活字印刷術及機械設備進入澳門之後,何以在澳門停留二百多年卻沒有向內地轉 移、滲透和推廣? 這在眾多學者看來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問題。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壹是 清 朝政府對西方諸教進入中國采取了嚴加限制的政策,尤其是十八世紀初發生羅馬教皇與清朝 皇帝在中國傳教能否祀孔祭祖的禮儀問題上發生爭執之後,限制益發嚴厲;二是在中國排印 中文書刊,需制作中文鉛活字,而中國的漢字壹字壹形,筆畫繁雜而又字數甚多,難以突破 活字制作這壹難關。情況與西方雕刻銅版滯留於清廷之內而未推廣完全不同。 最早傳入中國的鉛活字印刷制版設備是手拍鑄字爐。手拍鑄字爐鑄字,效率低且質量差,每 小時僅能鑄字數十枚。隨著銅模制造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後逐漸改用腳踏鑄字爐和手搖鑄字 爐。腳踏、手搖鑄字爐的鑄字效率雖已增至每小時可出七八百枚,但仍難以適應高速發展著的 社會對活字制作在速度和質量上之需求。直到民國初年,中國開始采用湯姆森自動鑄字機, 情況才有所改觀。這種新型的自動鑄字機,不僅效率已達每小時鑄字壹萬五千個,而且鑄出來的活字完好可用 ,無需再做鏟邊、磨身、刨底等加工處理。質量上已遠非手拍、腳踏、手搖鑄字工藝可以比 擬。此後,活字鑄造技術和設備發展迅速,又有萬年式鑄字機和萬能式鑄字機之使用。其中 ,萬年式鑄字機的結構和功能大致與商務印書館率先采用的湯姆森式自動鑄字機相似,只是 較之湯姆森式更換字模容易,且更適合於鑄小號活字;萬能式鑄字機因系日本制造,故東北 地區的印刷廠使用較多。其與湯姆森式、萬年式鑄字機比較,效率較低,適於片模鑄字和小 量活字制作。
鑄字機械設備的進壹步發展,是鑄字與排版合而為壹的排鑄機的出現。以摩諾和立諾兩種西 文排鑄機應用較早。其中:
摩諾活版自動排鑄機,是由打孔機和鑄排機兩部分組成的排鑄機(圖13-3)。這兩部分完全分 離而又分工合作,缺壹不可。排鑄前,先用打孔機依照原稿在打孔紙帶上打上與原稿文字相 對應的小孔,再將打有小孔的紙帶裝入自動單字排鑄機進行排鑄。最後排鑄成壹個完整的版 面。此機為美國人蘭斯頓(Tolbert Ianston)發明於1899年,壹分鐘能排鑄壹百四五十個字 ,排鑄頗為迅速。
圖13-3 摩諾排鑄機
立諾自動排鑄機為英國根塔拉爾(壹譯梅根太勒,Cttmar Mergenthaler)發明於1886年。其 排鑄方式與西文打字頗似,即按照原稿文字,按動排鑄機上的字鍵,排成銅模壹行,則鑄出 鉛字壹排(壹行),故其又稱作〃條形排鑄機〃。這種條形排鑄機的優點是以壹排鉛字為單位 ,用以排出的版面整齊,排印迅速;缺點是壹排鉛字中,只要排錯壹個,哪怕是壹個標點, 也需整版重排。這種機器能排鑄西文五十余種,於西文排版非常便利。
摩諾和立諾排鑄機的出現,標誌著活字鑄造技術開始由壹般意義上的機械鑄字向自動鑄字兼 排版演進,時間上也已處在中華民族近代印刷業崛起之時。隨後開始的中文自動排鑄機的研 制和應用,非本章內容,容後記述。 凸版印刷使用的印刷機械,隨著凸版印刷工藝技術由鉛活字版直接印刷,向用鉛活字版通過 泥 版或紙型澆鑄鉛版復制版的演進,逐漸由簡單的平壓平方式向圓壓平、圓在圓方式演變,到 用於報紙連續印刷的卷筒紙輪轉印刷機和多色套印的彩色印刷機出現並用於生產,凸版印刷 機械已達到當時相當先進的水平。凸版印刷機的傳入與發展情況,大致如下:
西方傳教士最先帶入中國的凸版印刷機是手扳架(圖13-4)。印刷速度極緩,日印刷不過 數百張。遂有上墨工藝之改進,由原來的手工上墨改為自來墨架自動上墨,印速有所提高。
圖13-4 手扳架
同治十壹年(1872年),上海申報館開始使用手搖輪轉機,印速雖增至每小時數百張,但仍不理想,且 頗費人力,為解除人力負擔,墨海書館曾用牛拖拉機器,以代人力印刷,為當時壹大奇聞。壹些文人墨客觀後紛紛詠詩以記之。浙江嘉興詩人孔融(字次公)於1858年11月27日到 上海墨海書館拜訪王韜時,在墨海書館印書房見到用牛 拖拉機器印刷的實況,見景生情,遂作《詠墨海書館詩》壹首以記之。詩雲:〃車翻墨海轉 輪圓,百種奇編宇內傳;忙煞老牛混未解,不耕禾隴種書田〃。伯熙所著《老上海》壹書 收 錄此詩。還有壹個叫黃鈞珊的,也於見到墨海書館用牛拉機器印書之後,作《詠墨海館》壹 絕:〃牘題墨海起高樓,供奉神仙李鄴候;多恐秘書人未見,文昌火焰借牽牛〃。可見當時 墨海書館用牛拉機器印刷在社會上已傳為奇聞佳話,同時作為印刷發展史上的壹個典故也必 將流傳後世。此後又有蒸汽引擎和自來火引擎以代人力的印刷機械的引進和使用,印速也因 之提高了壹倍。s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從日本購進壹批日本仿制的歐式壹回轉印刷機,因其價格較之 歐制印刷機低廉,故華人多用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從英國購進以電氣馬達為動力的華府臺單滾筒印刷機,印速達到壹 小時出千張。英國華府臺單滾筒印刷機系英國華府臺之道生(William Dawson)和何脫萊二人 發明於1860年,即通常大家所習稱的〃大英機〃。
民國元年(1912年),上海申報館購進亞爾化公司的雙輪轉印刷機,印速已高達每小時印二千張。
民國八年(1919年),商務印書館購進了美國人米利(Robert Miehle)發明於1889年的二回轉 平臺印刷機。該機開動後滾筒輪轉不停,印刷效率大大提高,且印刷質量、尤其是印刷圖片 ,圖文清晰、質量甚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米利機〃。米利機有單色米利機、雙色米利機 、雙面米利機等多種。其中雙面米利機於印刷雙面圖文的書刊,頗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