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物質的微粒子具有什麽特征?
本源物質還不能稱其為是物質,它就是那樣壹種特性,去掉本源物質後,便是什麽也沒有的空間,但還有著沒有物質的因素存在。本源物質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就顯得不穩定,從中就生成了壹對對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小粒子。這就是最初的物質,具有物質的壹切特性,我們給取個名字,叫第壹級微粒子物質。這些小粒子很活躍,能量也很大,在無規則的運動中會使壹些粒子聚在壹起,它就產生了壹個範圍,我們將這個範圍取名叫宏宇大穹,就是巨大的宇宙龐大的天體的意思。
第壹級微粒子物質相互間由於聚心能和電能的影響,同性的排斥,異性相吸,便使這些粒子產生了相互運動,這就形成了粒子之間存在的四種情況:壹是還保持原來的粒子狀態,單獨地存在。但它們存在並不穩定。二是帶正電荷和帶負電荷的粒子相碰,此時粒子的電能被綜合掉,變成兩個無電荷的中性的粒子。但中性的粒子也是物質形式,並不返回到本源物質上去,它們就是這樣存在著。在物質的聚心能作用下,也能使第壹級微粒子相互吸引,只不過所產生的聚心力相當微弱罷了。中性粒子碰到帶電粒子時,也能捕獲電荷。三是相同電荷粒子的組合存在,粒子帶電,它們自轉時產生磁場,便生成了N、S 磁極,不同的磁極能相互吸引。其引力的大小取決於粒子的自轉速度,但粒子是帶相同電荷的,相互間又產生了排斥力。這種組合的狀態雖然不穩定,但也是存在的。四是組合成旋轉形式的,由於電荷相吸而使粒子產生相對運動,當某個粒子的運動受其它電荷影響而略改變方向時,便能產生了粒子的旋轉運動。當粒子的運動勢能出現的離心力與電荷吸引力保持壹致時,它們便穩定存在了。帶電荷的粒子旋轉時,相當於電流在動,會使這個旋轉的系統產生磁場,便有了N、S 磁極。在這個磁場系統中,因為粒子有電,在磁場中會被起作用,便產生自轉。電荷的自轉還會產生磁場,就會增強原來的磁場,它又會給運動的粒子增加動能,象永動機似的相互作用,便構成了壹個穩定的狀態,形成了粒子系體。
在磁力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磁極的粒子系體會相吸。但粒子系體中間都是帶電荷的,使得兩個體系間又產生了相吸或相斥的力。相吸力的狀態是電力的相吸和磁力的相吸壹致時,能破壞原來的粒子系體從而生成新的粒子體系,而相斥力的狀態是相吸的磁力與相斥的電力相抵消時,它們之間便穩定下來,又形成了壹個新的粒子系體。這個新的粒子系體其外側會有多個N、S 的磁極,還能與其它粒子系體的不同N、S 磁極進行相吸,便又能組合成更大壹級別的粒子系體。粒子系體就是這樣地分開、組合、再分開、再更大地組合,等到這個粒子群所產生的聚心能而使在這個系體外側的下壹級中性粒子不能逃脫時,那麽第二級微粒子就誕生了。我們將粒子們的由獨立到組合,再由組合到分開的過程,叫做物體的成住壞滅。成就是物體的形成過程,住就是物體保持著形成後的狀態,壞就是物體開始老化,滅就是物體開始分解,變成新的物質。
電和磁是我們的這個空間粒子壹種特性,將第壹級微粒子物質說成是帶有電荷,目的是讓人們易於理解,可第壹級微粒子物質帶的決不是我們空間的電荷,它是類似的壹種特性,這種特性和聚心能的作用就能將粒子組合成粒子系體,因為空間不同,物質的特性及規律是有別的。第二級微粒子的形成使粒子系體進入了嶄新的狀態,在粒子的內部除了那種的類似的電和磁的特性外,還有著聚心能的作用,它使粒子聚之成形不易分開,因此,它就穩定了許多。聚心能能將中性的第壹級微粒子吸附在第二級微粒子的外面,形成了類似地球大氣層的這種結構,或理解為它那個系統中的天和地。聚心能的作用是有範圍的,大小與構成的第二級微粒子的質量有關,在這個範圍外的中性的第壹級微粒子它不起吸附作用。
第二級微粒子它也有著類似於電、類似於磁的特點,相互運動就能生成第三級、第四級、等等,直至我們空間的原子、太陽系體的這些粒子。這裏的各級別的微粒子,就是組成各層空間的物質的基本粒子。它的級別劃分就是物體的聚心能所產生的聚心力,剛好使聚合在壹起的最外側的小壹級別的中性的基本粒子不能逃脫時,這就是兩個級別的基本粒子的分級。
微粒子連接組合的形式是千姿萬態的,就有了象行星圍繞著太陽轉的形式,或由不同的運轉的且又各自獨立的微小的粒子組成。每個級別之間的粒子其大小是連續的,大小的跨度也很大,就象太陽系體與原子的大小區別。而且有些粒子的體內是由它以下不同級別的粒子組成。這時就會產生壹種粒子體內的分層現象,是由聚心能作用使粒子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生成第二級微粒子時,宏宇大穹就已經很大了,並逐漸變化成圓球形,也逐漸地具備鮮明的物質特性。在源源不斷地接受本源物質形成的第壹級微粒子時,它的體積會越來越大。在宏宇大穹的內部,生成的第二級微粒子由於它的比重大,會逐漸沈積到圓球的中心。久而久之,第二級微粒子在圓心就形成了壹個球體,我們將這個球體稱為第二層天體。這時宏宇大穹的天地就形成了,由第壹級微粒子組成的區域是天,第二層天體就是它的地。同樣,生成第三級微粒子後,也會逐漸形成特征鮮明的第三層天體,接著就是第四級微粒子和第四層天體的形成,等等,壹直形成到我們這個空間的原子和由原子組成的星球,及星球所存在的區域——宇宙天體。宇宙天體也是圓球體,它有壹定的範圍,這個範圍內就是上壹層天體的地,而由原子以下級別的粒子組成物質的區域就是它的天。
基本粒子不僅造成了天體的分層,也組成了那層天體區域內的星球、星系和星雲,乃至那裏的壹切物質和生命,就象原子組成了宇宙和宇宙中的壹切物質以及人這樣的生命。那裏的星系有的也象太陽系似的,是由它那壹級別的微粒子組成。那裏的星球也是由不同大小的粒子組成,它是壹個小系統,也分層,構成它那個形式的天和地。在它的那個天地中,也是壹個繁榮的物質和生命的世界。這樣的帶有物質和生命的星球(粒子)是遍布每壹層天體中的。
天和地是指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壹個分層概念,拿來形容宏宇大穹的分層,是讓人們易於理解。釋迦牟尼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說,其意思是說人們往天上看能看到三千顆星星,這三千顆星星有壹個大小的範圍,有三千個這麽大的範圍才是宇宙天體的大小區域,如果用現代天文學上的概念,也就是大約250光年的球體範圍。再有三千個宇宙天體這麽大的球體區域才組成了上壹層天體球體區域,又有三千個上壹層天體這麽大的球體區域,便是組成再上壹層天體的球體範圍……,就這樣以三千的倍數放大體積,形成了壹層層天體的範圍。由本原物質生成的宏宇大穹,可宏宇大穹也不是就這麽壹個,它也是遍布宏宇中的。宏宇大穹之間也有連帶關系,是那種沒有物質特性的更微觀因素締結著。宏宇大穹形成了許許多多層的天體,要是用三千的倍數來推,是不是壹個特別大、特別大又特別大的大球?!那麽地球在這個系統中就是壹粒塵埃中的塵埃,又塵埃中的塵埃,渺小的微不足道!由此可以想象,宏宇大穹內的物質和生命是多麽樣的繁榮,而其特點和形式也是相差相當懸殊的。
太陽系體是壹個極其特殊的地方,位於我們的宏宇大穹的中心。為什麽這樣說呢?按照物體的聚心能作用,宏宇大穹中心是壹些最低級的粒子,即它們的質量大,比重大,集合力強,不易分解。粒子組成的物體越大其物質就越低級。原子是組成星球的粒子,因此它要比星球高級,不是最低級物體。恒星體積大,但比重小,不但有能量,還很活躍,因此它要比行星物質高級。這樣行星就成了我們眼見的最低級的粒子物質。在這個宇宙天體中有沒有比行星更低級的粒子呢?如所謂的“黑洞”星體。如果有的話,不管這個“黑洞”是在哪個位置上生成的,它都會向宏宇大穹的中心移動,那麽在這個大穹的中心附近,至少有壹個或更多的這樣粒子,而物質低級程度差壹點的行星會在這樣的粒子外側,形成壹個運動系統。可研究天體的科學家,在地球的附近並沒有發現“黑洞”這樣的粒子,甚至都沒有發現更多的行星,這說明什麽呢?這說明了宏宇大穹的中心在太陽系體中,宇宙中最低級的物質組成的最大粒子只有九顆,就是圍繞太陽旋轉的九大行星。而彗星及太陽系體中的小行星,是上次太陽系體解體(爆炸)的碎片。太陽系體有個邊,就是宗教中所說的三界,它在九大行星最外面的冥王星外側。這個邊的特性可不壹般,它是高層物質及生命與低層物質及生命的分界線,也是宏宇大穹裏的最低那個層的地與天的分界。
在宇宙天體中還會有壹些象分子這樣的物質,但有能力的高層生命不會讓其恣意發展,這種低級物質多到壹定程度後,它會聚合成顆粒很大的行星,而能將行星作為組合更龐大粒子的基本粒子。這樣大質量的物質壹旦形成(可不是太陽系體這樣的小粒子),它們會以極大的速度向中心位移,就會產生激烈的碰撞和運動,它會使宏宇大穹的中心發生改變。壹旦這個中心發生了改變,會影響這個系統中的每壹層天體,每壹級別的粒子的穩定性,產生動蕩,象地震壹樣,這是壹件很可怕的情況。因此,有能力的高層天體中的生命,他們就控制著物質讓其盡可能地不敗壞,以免產生更多的低級物質。低級物質聚集多了,形成的粒子大了,就讓其解體。物體的解體,瞬間發生的就是爆炸,緩慢地發生就是風化或腐敗變質。這就是說,用太陽系體粒子組成的大狗是不存在的;龐大的物質有,但決不是太陽系體這壹級別的粒子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