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朋友3艾米電影
《山楂樹之戀》是以本書主人公靜秋在1977年寫的壹個類似回憶錄的東西為基礎寫成的,敘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對話大多是靜秋原文中的。
1977年是中國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的第壹年,靜秋那時已經頂職參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她也報了名,準備參加高考。
她那時的生活已經比頂職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這次又有幸報名參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經用來安慰她的那些話,說她會從農村招回來的,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當老三的預言壹個接壹個開始成為現實的時候,老三的人卻成了壹個美麗的夢想。睹景思人,靜秋開始寫那個回憶錄,以紀念她跟老三壹起度過的那段時光。
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壹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寄給“L省文藝”。她那時甚至不知道投稿應該寫在格子紙上,她就用壹般的橫條信紙寫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說被退了回來,編輯評價說:“文筆細膩,風格清新……但人物缺乏鬥爭性……”,叫她按如下意見改寫後再寄回“L省文藝”。靜秋沒有改寫,壹是因為忙於應考,二來她寫那篇小說是為了紀念老三,如果按編輯要求改動,老三就不成其為老三了,即便發表了,也沒有意義了。後來,盧新華的《傷痕》發表,中國文壇進入“傷痕文學”時期。艾米的父親開玩笑說可惜“L省文藝”的編輯膽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傷痕》的編輯,被寫進中國文學史了。
十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裏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裏去了,但這篇寫在壹個日記本裏的回憶錄被她媽媽保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參與寫完《致命的溫柔》後,就經常收到網友的悄悄話或跟貼,建議寫寫靜秋的故事。那時艾米還不知道靜秋的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幾段,於是經常“威脅”靜秋,說要把她的故事寫出來,但她都沒有同意。
今年春節時,靜秋帶她的女兒Sara到艾米家來玩,帶來了那個日記本,讓艾米挑壹些寫出來,紀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於是就有了《山楂樹之戀》。
《十年忽悠 》
“艾米三部曲”系列之壹,《山楂樹之戀》續集。讓妳從側面了解山楂樹之戀中的人物,並了解是什麽人寫出了如此純凈的故事!
艾米半自傳體小說,講述和丈夫黃顏十年的真實感情經歷。
真執著的女孩艾米,迷上了比她大三歲,英俊帥氣的Allan。由於年齡的差距,閱歷的不同,艾米單純地認為愛情是“瘋狂與自私”的。正當他們愛得水深火熱的時候,壹個暗戀Allan多年,比Allan大三四歲的女孩Jane為了他割腕自殺,並且到死都沒有說出她的愛。這不僅惡化了艾米的“情感危機”,更使得Allan因自責而選擇了逃避,離開了艾米。
十年生死兩茫茫,多年來兩個人就像是受傷的小動物,遠遠躲著,舔著自己的傷口,不與對方有任何聯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竟在美國的壹個大學舞會上再次相遇……他們能否在經歷了很多坎坷和傷痛後,成熟地面對這份刻骨銘心的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寓言是否會在他們身上實現?
癡心若有罪,情願自己背壹個為愛癡狂的教授千金,壹個為情所困的得意門生,註定要攜手走過壹段心酸的浪漫,當為愛舍身的殘酷敲擊他脆弱的心靈,當令人窒息的質疑與猜忌充斥她敏感的神經,忠貞與背叛似乎變得遙不可及而又緊緊相依
《不懂說將來》
《不懂說將來》是艾米壹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艾米之所以寫故事,只是因為有這麽壹個故事,有人叫寫,有人願看,於是就寫了。沒有什麽頌揚某人、抨擊某人的意思;也沒有支持某種做法、反對某種做法的意思。然而《不懂說將來》壹經連載,就成為她的小說中最受抨擊的壹個。
這最受網友抨擊的情感倫理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遭受“活該、傻、笨、呆、愚蠢透頂”等惡名。她的困境與中國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有關;或者與某類男人的大男子主義和愚昧無知有關;或者跟農村封建迷信的復辟有關;或者跟“法西斯”式的子女教育有關……總之,艾米有自己的見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在我看來,都曾被命運的鐵拳擊中。他們在某個特定的情況下,做了某種錯誤的選擇,走了某種錯誤的道路,他們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但他們在困境中也顯示了他們性格中令我感動的壹面:他們仍然保持著壹顆愛心,為了他們所愛的人,可以付出自己的壹切。海倫為了女兒,男女主人公為了彼此,都是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尊、前途、自由甚至生命的。這在這個很多人‘活著只為自己’的年代,是很難能可貴的。”
孰是孰非留待讀者評價!
遭遇壹段災難的婚姻,邂逅壹份遲來的青澀之戀,什麽世俗,什麽顏面,在國境之巔,義無反顧地拋開,就此打響壹場倫理與愛情的決戰,誰會在懸崖沏壹杯茶,誰會在死亡上種壹朵花,我只聽見,他低低地吟唱:我不懂,不懂說將來,我卻只要妳現在。
艾米三部曲:《山楂樹之戀》《十年忽悠》之終結篇,《不懂說將來》,壹部最五十倫理卻讓人不忍,責備的情愛小說,曾經同林鳥,如今形同陌路三人行,至死不渝的誓言,經不起十年忽悠的嬗變,是致命的溫柔?還是純美的《山楂樹之戀》,不懂說將來,哪裏是我的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