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人工繁殖紅羅非魚?
紅羅非魚5~6月齡體長15厘米以上達到性成熟。繁殖溫度為21~35℃。24~32℃最適,粵閩壹帶每年可繁殖4~5次,產卵數量隨雌魚體長增加而增大,體長15~17厘米的雌魚產卵500~1000粒;體長20~25厘米的為1000~1500粒。卵沈性,但可被水流攜帶上浮。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將成熟親魚放入池中,水溫升達21℃時,即可自然繁殖。
1.親魚選擇。親魚要求體大,體型好,250~500克為宜,雄魚應體色光亮,活潑、無傷無病。
2.親魚池條件。繁殖池應選擇在水質良好,水源充足,註、排水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池底要平坦,不能有水草。土質為壤土或砂壤土,面積330~1330平方米為宜。
親魚入池前,繁殖池必須清整,排水挖去過多淤泥,曝曬數天。親魚入池前15天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方法同家魚塘),然後註水1.5~2米,施基肥(糞肥500公斤~600公斤或綠肥600公斤~800公斤)。
3.親魚放養與培育。水溫穩定在18℃以上後,按雌雄比3~4:1放入親魚,每隔5~6天施發酵糞肥100公斤~200公斤或綠肥200公斤~300公斤,根據水質和魚的活動情況掌握施肥量。每天上午、下午各投餵1次餌料,常用餌料有豆餅、菜籽餅、米糠、麩皮等。每天投餵量為魚重的3%~5%。
引種、選育及養殖簡況:
紅羅非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鱸形目,鱸形亞目,麗魚科,羅非魚屬,為熱帶魚類。據資料介紹,紅羅非魚原由我國臺灣省於1965年從以色列引進,1968年在臺灣引起重視,不斷擴大養殖規模。1973年10月由原國家農林部、外貿部組織的赴日本水產養殖小組,接受在日華裔贈送,得魚苗229尾而引進我國大陸。這批魚苗因後代分離大,生長速度逐年衰退,推廣價值下降而淘汰。1981年,珠江水產研究所經香港從臺灣重新引進3厘米的紅羅非魚苗110尾,成活72尾。這是較早引進的魚種。
後經多種渠道,不斷擴大引進和養殖規模,使紅羅非魚的產量在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湖北、雲南、江蘇等省、市、自治區得到較快的提高。廣東、福建等省有關科研單位在1990年以前就開展了紅羅非魚的良種選育工作,取得很好效果。如廣東省佛山市水產研究所從1986年起利用四年時間,以確定紅羅非魚的遺傳特性為選育基礎,以體色、體形、生長為指標,采用個體選育與群體選育比較的方法,對臺灣引進的紅羅非魚進行選育研究,獲得的F5代和F6代具有明顯的優良性狀。
紅色個體比例分別為75.8%和80%,生長速度分別提高10.87%~~16.73%和12.4%。群體產量分別提高13.72%~25.54%和25.2%。常規養殖畝產量在300公斤以上。
近年發展小網箱養殖,在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部分地區,養殖的主要品種為紅羅非魚。我省界首市磚集鎮1998年做過試驗,在面積約100畝、深4~5米的河道中,設置長6米、寬5米、深1米的網箱3只,總面積90平方米。7月8日從福建購進3~5厘米的紅羅非魚夏花7000尾,投餵鰻魚顆粒飼料,每天兩次。經三個多月的飼養,平均體長25厘米,體重280克,成活率85.7%,總產鮮魚1680公斤,減去魚種及運費、飼料費等,盈利數萬元。
以生化遺傳和細胞學分析說明紅羅非魚可能是莫桑比克羅非魚與尼羅羅非魚的雜交變異種,其親緣關系接近尼羅羅非魚,體形與尼羅羅非魚相似。體色以紅、黃為主,色彩鮮艷,十分誘人,具有食用和觀賞雙重價值。由於其體形象海水魚真鯛,肉味鮮美,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彩虹鯛”。紅羅非魚體側扁,體長為頭長的3~3.1倍,體高的2.4~2.5倍。口小,口裂不達眼緣。背鰭硬棘16條,軟條12~13,側線分上下兩段,沿側線有鱗片29~30枚。
生活習性:紅羅非魚可忍耐8~~42℃的水溫,適宜水溫為24~~30℃。能在較低的溶氧條件下生存,在池塘養殖時易出現浮頭現象,但壹般不會大批死亡。同等條件下,池塘放養密度可比壹般名優魚類高2~3倍。對鹽度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經逐步馴化可在海水中養殖。
紅羅非魚的天然餌料是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幼魚攝食浮遊動物,也食壹些綠藻類的浮遊植物,長大後主要攝食浮遊植物和池塘中的有機碎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食魚粉、雜魚、蠶蛹、豆餅、米糠、麩皮、菜葉及各種動物肥料。此魚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強。
紅羅非魚當年苗在池塘中經4個月的飼養,如管理得當,體重可達150克以上,到越冬前可達500克左右。紅羅非魚當年性成熟,飼養150天有的即可產卵。水溫20℃以上,成熟雄魚即有挖窩繁殖活動,受精卵含在雌魚口中孵化,直到仔魚具有活動能力。繁育期雌魚不攝食,由此可以看出,雌雄魚生長會出現差異。如進行人工繁殖,要及時將幼魚分養,避免被親魚吞食。幼魚稍大後,如密度過大也易發生互相殘殺。
紅羅非魚與其它幾種正在推廣養殖的羅非魚壹樣,是病害少、易飼養、生長快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