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袁隆平講禾下乘涼夢影像

袁隆平講禾下乘涼夢影像

壹個活在喧嘩塵世的人,總是奮力的想在世上留點什麽,以證明自己曾經來過,與浩瀚宇宙和蒼茫大海相比,人類不過是滄海之壹粟。

可有這麽壹位老人,他為自己青年時代做的那個 “水稻像高粱那麽高,穗子像掃把那麽長,顆粒像花生那麽大” 的夢奉獻了壹生。

耄耋之年,勞苦壹生的他,本該盡享天倫之樂,頤養天年,可他依舊奔波於糟糠農屋與草埂水田之間,他忙碌的背影裹挾著汗水深深鐫刻在水波粼粼的田野之中,他佝僂著背,直至生命鐘擺停下的那壹刻。

他曾經在自己的文章裏寫道:

壹個立誌要為整個世界解決溫飽問題的老人毅然決然走上了與稻為伴,與 黍為友 的孤獨生活,他曾說過,他最對不起的就是她母親,他沒能好好盡孝,這成為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而現在,他,終於可以放心的去見她心心念念的母親了。

這個人就是袁隆平,壹位被評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壹位獲得***和國勛章的奉獻者,壹位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的慈祥老人。

“壹粒糧食能夠救壹個國家,也可以絆倒壹個國家。妳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上個世紀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親眼見過。”

每每說到那段動蕩艱苦的歲月,袁隆平都會激動地落淚,他經歷過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飯吃而失去生命。

他的童年是在日寇轟炸重慶的歲月中度過的,因此每每回憶這段 歷史 時,他都會異常緊張和激動,他深知弱肉強食,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也從此立誌,要為中國強大奉獻自己的生命!

1930年9月1日,北京協和醫院壹間產房裏袁隆平呱呱墜地,他是華靜女士與袁新烈先生所生第二個男孩,按照袁氏家族族譜“隆”字輩排名,故父親袁新烈給他取名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生活過得豐富多彩,父親是位典型的知識分子,經常教袁隆平讀書和練字,而母親則是位慈祥聰慧的女人,經常給孩子講炎帝創耕耘,植五谷,牛郎織女辛勤耕織的故事,對袁隆平的理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隆平本該擁有壹個美好的童年,然而侵略者的狂轟濫炸結束了袁隆平少年的夢幻與遐想,七七事變後,許多不願做亡國奴的同胞,扶老攜幼,開始逃向大後方,袁隆平也隨父母姊妹四處輾轉。

這段生活,袁隆平曾這樣回憶道:

在重慶,他親眼看見壹幢幢民房高樓和美麗山城在日軍飛機炸彈的傾瀉之下變成壹片火海,到處面目全非,房屋倒塌,屍橫遍野,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袁隆平立誌要成為壹個與祖國人民同甘苦***患難的有用之才。

1948年,袁隆平全家來到南京,早期經歷和理想使19歲的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報考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後來這所學校改名成西南農學院,袁隆平以立誌學農的方式推開了他的人生之門。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大學畢業之後,袁隆平又響應學校和國家發出的號召,決定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在他的畢業分配誌願書上毅然決然的填上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農校,在這壹待就是16年。

袁隆平年輕時常常把自己比作成壹粒稻谷種子,既然是種子,撒在哪裏都會生根發芽。

坐落在湘西深山地帶的安江農校,漸漸的將袁隆平熏陶出了莊稼味兒,他帶領學生們在稻田裏搞事業總是身先士卒,袁隆平心甘情願的與土地相廝守,他熱愛土地,腳板與泥土的摩挲,使他感到非常愜意。

在任教期間,他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災害造成三年饑荒,饑餓之風很快刮進了湘西,刮盡了黔陽城,同時也刮進了袁隆平所在的安江農校。

1961年,袁隆平所在的安江農校,師生每天都只靠五六兩口勉強糧度日,沒有油水也沒有副食,幾乎所有師生每天都餓的饑腸轆轆,包括袁隆平在內。

在那饑荒的年代,袁隆平目睹了慘痛的壹幕幕:疾病,饑餓,傷痛和,死亡,那壹段凝固的 歷史 成為了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袁隆平望著學生臉上的落寞,看著躺在地上的屍體,第壹次讓他真正懂得了什麽叫做民以食為天。

從1960年起,袁隆平便開始將人工雜交試驗作為自己的科研課題,並在學校分配給自己的半畝地上開始了實驗。

1961年7月,袁隆平在視察自己親自種下了水稻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了壹株鶴立雞群的稻穗,這株稻穗俏麗而挺拔,有手掌般那麽大,這個發現對當時壹籌莫展的袁隆平來說無異於久旱逢甘露,而正是這個偶然的發現最終影響了他的壹生。

他將這株稻株結出的170粒稻種精心收集起來,第二年種在瓦罐培養土裏,試圖培育出更多稻穗飽滿的水稻,但此次試驗結果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優勢明顯的種苗居然發生了逆轉,顯然失敗了。

也就是從這個實驗中,袁隆平第壹次意識到這株水稻很有可能是天然雜交水稻。

靈感開始在他的頭腦中閃現,如果能夠實現人工培育雜交水稻那可多好,那麽水稻必將大大增產,那麽就能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利用這種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產量的設想在他腦海裏萌發。

可是,他的這個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觀點相悖,當袁隆平提出這個方案時遭到了很多權威學者的反對乃至嘲笑,甚至還有些人說他無知。

可盡管如此,在壹片質疑聲中,袁隆平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執著,仍然堅持將水稻雜交視作為自己的科研目標。

1962年初春季節,袁隆平所在的生產隊隊長老向正在為擺脫饑餓,增加糧食而發愁,他無意之間的壹句話,給了袁隆平極大的觸動,他說:

這番話對袁隆平觸動很大,兒時的田園夢交織著已經遠去的戰火硝煙,再加上國人的期盼,袁隆平下定決心要從根源上解決大家的溫飽問題,於是他也加快了自己的研究速度。

不久,他從壹家學報上獲悉,遺傳學在理論上獲得了重大突破,他被孟德爾,摩爾根遺傳理論所深深吸引,他決定運用他們的理論在科學實驗中進行 探索 。

南方的夏季雖然驕陽似火,可這個時候也是水稻揚花的季節,袁隆平就這樣整天哈著腰立在水田力,將混身在稻田裏的雄性不育系壹株株,壹穗穗的辨認出來,這種工作強度和難度可想而知。

就這樣,壹直到1965年,袁隆平與愛妻鄧哲在安江農校的稻田裏尋覓,如大海撈針般,先後***勘察了14萬余株正在揚花的稻穗,總***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他們采收了第壹代雄性不育植株的種子,自此,他也把自己的命運和糧食的命運緊緊的捆綁在了壹起。

在往後的日子裏,他已經把稻谷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每天吃完飯的第壹件事情就是去稻田視察,每次要離開的時候都戀戀不舍,不願離去。

兩年之後的5月19日,是袁隆平水稻研究的低谷期,眼看自己的試驗馬上就要取得壹定成果,壹場天災人禍給袁隆平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打擊。

日常惦記實驗田的袁隆平這天早飯後匆匆忙忙騎著自己的小單車直奔試驗田,可到點之後,慘不忍睹的壹幕發生了:

原來,昨晚壹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摧毀了袁隆平的試驗田,事實上,事情還沒這麽簡單,四天後,袁隆平又在壹口水井裏發現了數珠秧苗,這也證實了有人在故意破壞他的試驗田,這就是震驚黔陽地區的“五壹八”毀禾案。

這個昔日剛強的漢子看到這壹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水鋪滿雙眼,他的心此刻在滴血,因為這個事,他那不培育只培系的計劃不知又要推遲多少年。

他強忍著悲痛,四處去尋找那劫後余生的秧苗,他跌跌撞撞地走了很久很久,終於在壹潭汙泥裏發現了五株被半埋著的試驗秧苗,這對他來說,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他又重新拾得到了希望,他小心翼翼的將這些殘余的秧苗用雙手捧起來,放在自己的懷裏,帶回家去。

回到家後,那些和他壹起***事的同事們不僅不同情他的遭遇而且還惡意誹謗,說他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試驗不成功,自己把自己的苗給拔了。

即使這樣,袁隆平也沒有失去信心,他的身體裏可能天生就有壹種抗挫抗敗的遺傳基因,他不會輕而易舉的放棄他自認為正確的事情。

為了加速自己的培育實驗,他帶著自己的團隊又來到了海南地區,海南擁有獨特的氣候和地形條件,因而被人們稱為“育種者的天堂。”

同時, 這個地方惡劣的生存環境也是不能忽視的,大部分地區還都是茅草屋,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天似穹廬炎熱無比,還有成群結隊的蚊蟲咬的袁隆平等人是渾身青腫,叫苦不叠。

在海南島有壹句順口溜:

袁隆平為防止蚊蟲叮咬,有時不得不用蓋秧苗的薄膜把全身裹嚴,但在那種異常炎熱的環境下,再加上薄膜密不透氣,袁隆平有幾次直接被捂出壹身熱瘡。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1970年雲南峨山縣發生了7.2級強地震,袁隆平所在的元江縣也受到了地震影響, 地震剛發生時,袁隆平最先想到的並不是立即撤離保命,而是趕快搶種子,因為這些種子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全部。

雖然這個地方的大地依舊在抖動,余震頻繁發生,但袁隆平沒有離開這個地方,因為那時稻谷才剛剛發芽,這個時候選擇撤離就意味著放棄,那麽之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

後來有件事,給袁隆平敲響了警鐘,那就是1970年袁隆平獲悉日本琉球大學教授新城長友育成了不育系,但雜交組合優勢尚不明顯,因而還遲遲未能投入生產。

可盡管這樣,袁隆平也感到了形勢的嚴峻性,他的緊迫感更加強烈,他決心要在雜交水稻的領域中搶占世界的制高點,要超過日本和美國,為祖國爭光。

因此他便開始分秒必爭,致力於尋找野生稻,最後他的堅持也沒有白費,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兩個徒弟在壹片沼澤地裏發現了壹株野生雄性不育株,這個消息傳來讓當時遠在北京的袁隆平連夜之間坐著火車趕回到了雲南地區。

此後,袁隆平帶領他的徒弟們在雲南地區進行了數千次實驗,這其中經歷過失敗也獲得過成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1974年袁隆平憑著他持有的靈感終於成功培育成了強優組合“南優2號”並於當年試種成功。

要知道,當時普通的水稻種子畝產只能達到200公斤左右,而經過袁隆平改造成的南優2號水稻種子畝產平均可以達到500公斤以上。

可就在收獲喜悅的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制種產量低,每畝制種量不到六公斤的現狀讓袁隆平又遭到了周邊人嘲諷,外界有很多科學家開始對袁隆平的實驗成果不斷潑冷水。

生命本身就是壹種承受壓力的載體,若把前進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化作動力,我們便會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袁隆平就是在這種壓力的驅動下,成功破解了制種低產的秘密,將制種畝產量從5.5公斤上升到了50公斤,甚至達到了100公斤。

成功攻堅後,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用他們的科學實踐和勤勞智慧揭開我國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的序幕,1976年我國開始推行雜交水稻,到1998年,全國近壹半稻田都用上了袁隆平團隊研發出來的新品種。

因此他也被稱為全球雜交水稻之父,而他的雜交水稻也被稱為“東方魔稻”。

但他並沒有因此止步,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當下的成就,因為他小時候那個禾下乘涼夢還沒有實現,他那個將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還沒有實現。

正是這種永遠得不到滿足“貪婪心”使袁隆平絲毫沒有停下,他從水田的研究走到了沙漠地,再到鹽堿地,再到是進行海水稻研究,同時也走出了國門,讓千千萬萬的人至此能夠吃上飯,吃飽飯。

過去培育種子,遇到嚴寒天氣,他只能將種子綁在身上,用體溫給水稻催芽,長年累月的人工催芽工作,讓袁隆平的腰椎出現了問題,但他依舊還這麽堅持著。

得益於他的堅持,解決了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的溫飽問題,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與袁隆平未曾謀面,但他們都親切的稱呼袁隆平為:father。

他日復壹日奔波勞忙於田野之中,也因此錯過了他母親的彌留之際,同時,他和自己妻兒生活在壹起的時間也是寥寥無幾。

袁隆平真正可以稱作國士無雙,在當今這種物欲橫流的 社會 中,他以君子之心偏居壹隅,淡泊明誌。

曾經有壹部紀錄片,拍攝了袁隆平所住的房間,在他的房間裏,陳亮的大都還是幾十年之前的老家具,而他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大都也是從地攤上買來的,不過幾十塊錢而已。

袁隆平喜歡沈迷於自己的水稻事業,工作之外心無旁騖,燈光舞臺對他來說只會讓他顯得更加局促,他不喜歡閃耀在世界的舞臺之上,而是喜歡做那個在背後默默耕耘之人。

就這樣壹個淡泊名利之人,網上居然還留有關於他的壹些誤導性傳言,前幾年袁老因為買壹個手機而遭到網暴,還有人傳言他身家千億,是湖南首富等等等等,說出這些話的人,妳們到底有沒有摸著自己的良心,真是令人心寒。

當今世界,像袁老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已經不多了,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用自己的行動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做壹個真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而我們也應當繼承袁老的遺願,致力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而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就是不要浪費壹粒糧食。

向袁老致敬!願袁老壹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