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什麽事件被驅逐
繼俄羅斯前情報人員“斯克裏帕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以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率先宣布了驅逐23名俄外交人員。隨後16個歐盟成員國紛紛效仿回應,就連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拿大等國也上前湊了壹波熱鬧。
據BBC當地時間27日報道,目前多國已驅逐俄羅斯外交官達233人,這是有史以來對俄羅斯外交官最大的壹次集體驅逐,其中美國驅逐人數最多,達60人,並關閉了俄駐西雅圖領事館。
俄羅斯的反擊
面對這樣的挑釁,壹向強硬的普京自然不會認慫,17日,俄羅斯政府宣布驅逐23名英國駐俄外交人員。
29日,俄羅斯外交部宣布將驅逐60名美國駐俄外交官並關閉美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館,在當天發布的公告中,俄羅斯將60名美國駐俄外交官列為“不受歡迎的人”,認為他們從事的工作與外交官身份不符,並要求他們在4月5日前離開俄羅斯。
為什麽英國挑頭,美國緊隨其後?
其實在此次事件中很多人會疑問為什麽英國會率先打頭陣?
那麽我們可以來看看這次事件的起因和特殊時間節點,1、俄羅斯前情報人員斯克裏帕爾中毒案;2、時間節點:俄羅斯大選、英國脫歐、美俄關系鬧僵。
美國這時添油加醋目的何在?
其實整個事件與美國可以說是連半毛錢關系都沒,可能只是按著傳統慣例在“摻和”吧。但細細想來也可能有如下幾點:
壹是高調表態,得到“同盟國”對他其他方面的支持;
二是特朗普借機“洗白”自己,洗脫“通俄”嫌疑;
三是反正“劣跡”事件已被多國攻擊,正好借機“栽贓”,反正百口莫辯,也不會真的“動槍動彈”。
各國驅逐的俄羅斯外交官不完全統計:
美國:60人;英國:23人;烏克蘭:13人;加拿大:4名;法國,德國,波蘭:各4人;
捷克:3名;立陶宛:3名;丹麥:2名;荷蘭:2名;意大利:2名;西班牙:2名;愛沙尼亞:1名;克羅地亞:1名;芬蘭:1名;匈牙利:1名;拉脫維亞:1名;羅馬尼亞:1名;瑞典:1名;阿爾巴尼亞:2名;挪威:1名。
傳統:俄美外交交鋒向來是以牙還牙
也許這次俄羅斯真的迎來了有史以來的“外交寒潮”,歷數俄羅斯曾被驅逐外交官的歷史來看,交鋒最激烈、最多的就屬和美國了。
1986年,美國總統裏根下令驅逐80名前蘇聯外交官;
199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以俄國間諜在國務院會議室安裝竊聽器為由,驅逐了壹名俄國外交官。俄國很快也驅逐了壹位美駐俄大使館工作的婦女,原因也是從事間諜活動。
2001年,布什下令驅逐51名俄羅斯外交官,自蘇聯解體後,美國第壹次大舉驅逐俄羅斯外交官;
2016年,奧巴馬以俄羅斯涉嫌通過網絡襲擊幹預美國總統選舉而對俄進行制裁,驅逐了35名俄羅斯外交官,並令其72小時內離境。對此,俄羅斯也驅逐了35名美國外交官。
2017年,特朗普下令驅逐60名俄羅斯外交官,並關閉俄駐西雅圖領館。3天後俄羅斯外交部也宣布將驅逐60名美國駐俄外交官,並關閉美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館。
大使館和領事館的區別?
駐地有別:大使館是壹國在建交國首都派駐的常設外交代表機關。領事館是壹國政府派駐對方國家某個城市並在壹定區域執行領事職務的政府代表機關,有總領事館,領事館,副領事館等,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它領事事務;
領導有別:大使館通常受政府和外交部門的直接領導,而領事館通常接受外交部門和所在國大使館的雙重領導;
數量區別:大使館只有壹個,領事館可能有多個;
權限不同:大使館權限高於領事館,大使館職責範圍遍及駐在國所有地區、領事館只負責所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