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杜月笙死後,他最牽掛的女人孟小冬,晚年靠什麽生活?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千金散盡不復來, 傳奇人物杜月笙,寥寥財產!1951年的初秋,,曾經叱咤上海灘的黑幫巨頭,壹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歲的杜月笙,在香港因病逝世。
在離世的前壹年,久臥病榻的杜月笙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讓人攙扶著,和自己的五太太孟小冬補辦了壹場婚禮。
壹生傲岸的孟小冬,有了真正的歸宿!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著名的京劇演員,民國時期有名的“冬皇”,出生於戲曲世家,師從京劇大師余叔巖,是余派的優秀傳人之壹。
天生聰慧秀麗,氣質高貴的小冬,壹出道就是很多達官貴人、公子王孫心目中的偶像!
混跡黑幫的杜月笙,也是小冬的超級粉絲。他的大半人生,始終圍繞著小冬,尤其是感情世界裏,小冬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杜月笙從1925年對孟小冬暗生情愫,之後,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終於感動了孟小冬!
然而,杜月笙,這個過去在上海灘壹擲千金的土皇帝,曾經擁有讓無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財富的男人,並沒有多少家底。
臨終之際,他燒毀了所有欠條,最後只留下寥寥財產。
他的遺產,有兩部分。壹部分是他的10萬美金,另壹部分是他壹直藏在枕底的7萬美金。
孟小冬,這個杜月笙用了自己的後半生壹直去愛的女人,最後分得大約2萬美金的遺產。
孟小冬的壹生,坎坷不平!在這個人情冷漠,動蕩不安的 社會 ,風風雨雨中,始終只有杜月笙欣賞她,相伴她。
孟小冬拿走了杜月笙戴了多年的壹條金表鏈,作為最後的念想,離開了四分五裂的杜公館!
煢居香港,深居簡出雖然在杜月笙臨死前,壹再囑咐孩子們要好好照顧沒有子嗣的孟小冬,但杜月笙死後,大家也就各奔東西了。
杜夫人姚玉蘭奉柩臺灣,葬杜月笙於汐止。孟小冬則留在了香港。
同年11月,孟小冬搬離堅尼地臺18號的杜宅,遷入銅鑼灣使館大廈,從此深居簡出。
在香港,她壹直是壹個人,只有三只狗陪著她。
她不喝酒,但她給自己三個愛犬分別起了三個好聽的酒的名字:布蘭迪、香檳、威士忌!
平時的她也不喜化妝,壹身布旗袍,平底鞋,略白的頭發,在腦後挽著個沒有生氣的髻。
誰都無法相信,這個樸素的普通老太太,就是當年紅級壹世,令無數人追捧的“冬皇”!
她偶爾興起,會唱幾句。但更多的時候,她是壹個人坐在壹棵老樹下,看著不遠處三只狗在布滿陽光的草坪上嬉鬧,靜靜地發呆,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麽。
有的時候,孟小冬也會邀請壹些朋友來家裏,打幾圈麻將,說說笑話,也讓家裏熱鬧熱鬧。
是的,在香港平淡的日子裏,孟小冬打打麻將、遛狗、看電視、練習太極拳,就是,就是不唱戲!
當年,香港“麗的呼聲”曾以十萬港元,請她錄音,她拒絕。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夠登臺演出,她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曾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說服她回歸,也遭到了孟小冬的婉拒!
當時的孟小冬,即便不再很富裕,卻仍然壹身傲骨!
那個年代的年輕女子,出來唱戲是可以的。但嫁了人便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再拋頭露面對丈夫而言,是不大體面。
為了杜月笙對她的情意,孟小冬從此再也沒有在眾人面前唱過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唱戲也是如此,沒有了知音,再唱有什麽意義?!
1956年,梅蘭芳帶團去日本,途徑香港,梅蘭芳乘車到孟小冬的住宅看望她。這是梅蘭芳與孟小冬於1927年分手後的首次會面,也是他們此生的最後壹次見面!
和大畫家張大千的友誼著名的畫家張大千,平生也是京劇愛好者。1951年,壹襲長衫的張大千從國外回到香港,特意到使館大廈拜會孟小冬。
據說那壹天,因孟小冬誠心禮佛,曾向張大千求畫佛像壹張。
同時,她也答應張大千的要求,由王瑞芝操琴,破例唱了壹段拿手好戲,並灌成了錄音帶,贈送給張大千,還與與會10人合影留念。
到了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5月,在香港博物館主辦“張大千畫展”。張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張大千專程到摩登臺,拜訪好友孟小冬。
可是,時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聽曲的張大千的胡須,早已不復當年的烏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發依稀,滄桑尤存!
歲月,無情啊!
晚年的孟小冬,何以為生?杜月笙死後,孟小冬繼承了2萬美元。在那個年代,2萬美金已經不算少,夠孟小冬壹人花銷很久了。
當初,壹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結束和前夫梅蘭芳的婚姻之後,意識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業的。
於是,她再次拜師學藝,苦練基本功,終於成就了壹代京劇大師!
唱戲這些年,又是京劇名角,孟小冬手裏肯定有不少的積蓄!至於有多少,這個誰也無法知道準確的數字。
後來,壹生酷愛京劇的孟小冬,把重心都放在教育京劇上。
不過,孟小冬對弟子的選擇很挑剔!收徒的原則和她的師傅余叔巖壹樣,必須是肯吃苦又肯為藝術獻身的人。
她對教授弟子更有非常高的要求,極為嚴格認真。因此,她門下好幾位京劇大師,都成為了港臺兩地的名角!
那壹年的春天,在香港菽園嚴欣祺府上,由孫養農舉香,孟小冬正式收錢培榮、趙培鑫、吳必彰為徒,15年間得學余派名劇12出!
因為學生錢培榮經商,常往來日本,孟小冬特別允許他在教學時錄音,以便他在出差中繼續練習。當然,這些錄音,最後成了孟氏傳承余派戲曲的珍貴文獻!
學習藝術,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都是個很費錢的事。何況在那個時期的香港,也許很多人還食不裹腹,衣不遮體。
所以,學習京劇,尤其是拜著名的孟小冬為老師,絕對是壹件很奢侈的事情。作為老師的她的收入,也是比較高的。
因此,在沒有杜月笙的日子裏,低調的孟小冬,在金錢上是不需要特別發愁的!
實際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麽奢侈,她多數時間深居簡出,花銷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麽高。
移居臺灣,壹代名伶香消玉殞。再後來,孟小冬收到了四姨太姚玉蘭的邀請,離開了香港,來到了臺北。
姚玉蘭,也是京劇愛好者,和孟小冬是結拜姐妹,感情很好。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終能走在壹起,這個四太太姚玉蘭制造了很多機會,幫了很多忙。這份感情,是和其他幾個姨太太,不能比擬的。
1967年,孟小冬帶著她的三只愛犬,乘安慶輪來到臺灣。
那天的孟小冬,壹襲絳色旗袍,壹件灰色黑邊毛衣搭在外面,壹副深色的墨鏡架邊,壹對精致的珍珠耳環。
此言壹出,再次驚訝壹片!有人惋惜地說:余派雅歌,廣陵散已將成絕調。
由於孟小冬的名氣很大,再加上當時臺灣流行京劇藝術,許多人還是想請她出來唱戲教戲,但都被她婉拒 。
孟小冬定居臺灣後,沒有正式再收徒弟。
晚年的孟小冬生活的還算幸福,偶爾昔日老友或者杜家子女來看望她,沒事就打打太極拳看看電視,身邊也有許多的朋友陪伴,她平淡地度過了人生最後的10年。
在臺十年,她依舊非常低調。
不接受電視、廣播訪問,不錄音、也未演出。除了遛狗外,她多是窩在家裏看電視,偶爾也會打牌。
孟小冬在臺灣的生活,主要是由姚玉蘭的女兒杜美霞照顧。杜美霞與孟小冬感情非常要好,杜美霞病逝前夕曾要求與義母孟小冬葬於壹處。
1977年,孟小冬70大壽。親戚好友齊聚壹堂,給孟小冬過了壹個極為熱鬧的生日。
孟小冬非常高興,還清唱了幾句戲詞,可能是受累了,加上她壹直有肺氣腫,生日後,她咳嗽壹日比壹日重。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壹陣劇烈哮喘以後,孟小冬把頭壹低,人就昏迷過去了。
家人立刻送她去醫院,經醫生剖開喉管,把痰吸出,但是孟小冬仍昏迷不醒!
二十六日午夜,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並發癥去世,享年70歲,壹代名伶香消玉殞!
和孟小冬告別的時候,臺灣各界名流雅士、學生民眾數千人,自發前往孟小冬靈前追悼行禮!
最後,他們把孟小冬葬在臺北山佳佛教公墓。兩旁植桂花數叢,馨香常縈,這個是她生前親自為自己挑選的。墓碑上是張大千題的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多大的繁華到了都是虛空,願桂花叢中的小冬,安息!
導讀:公元1951年曾經在上海灘叱咤風雲的杜先生-杜月笙在香港去世,終年63歲。由於抗戰時期就離開了上海,所以僑居香港後收入並不多甚至有傳言曾經借錢度日所以臨終遺產只有十萬美元。而作為第五位太太孟小冬分到了兩萬美元,此時剛剛四十出頭的孟小冬無依無靠那麽她是憑借謀生手段來躲過余生的呢?
孟小冬是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位夫人,也是最後壹位夫人。因為此時的杜月笙已經不是那個在上海灘叱咤風雲的時刻了,而僅僅是生活比較拮據躺在香港病床上的普通老人了。為了給孟小冬壹個名分,1950年自知來日無多的杜月笙從病床上掙紮起來和孟小冬補了壹個正式的婚禮。因此孟小冬成為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任妻子,所以享有杜月笙遺產的繼承權。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緣分
杜月笙迫於生計來到上海市區後,現在水果攤做小夥計。後來為了謀求發展跟了大亨黃金榮。在黃金榮的麾下先後負責賭場生意和其他生意,逐漸發達。在孟小冬14歲登臺的時候,杜月笙就跟隨老大黃金榮臺下聽戲。
杜月笙是個戲迷,孟小冬唱功好人又長得漂亮所以他很喜歡孟小冬。在他的勸說下,孟小冬在杜月笙發跡成立三鑫公司的那壹年去了北京進修學習。後來杜月笙娶了自己的四夫人京劇演員姚玉蘭。姚玉蘭和孟小冬也曾經同臺演出,也是不錯的朋友。抗戰勝利後姚玉蘭發電報給孟小冬請她來上海,這也成就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姻緣。隨後孟小冬隨杜月笙壹家移居香港。
京劇冬皇-孟小冬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她的祖父、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小冬耳濡目染的走上了京劇的道路。她九歲開蒙,十四歲就在上海和壹些名角童泰演出。其中就有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蘭,當時杜月笙還是黃金榮的跟班。
京劇京劇,那是在北京才算地道和正宗。因此孟小冬在1925年離開上海去了京劇聖地北京,經過客觀詳細的鉆研她決定投身余派拜余叔巖為老師。成為余叔巖的關門弟子。都說關門弟子最吃香,所以壹個願意教壹個玩命學孟小冬的技藝有了質的飛躍。所以贏得了京劇冬皇的美譽。
孟小冬由於演出上的關系和梅蘭芳先生接觸比較多。隨著彼此的了解二人結為夫妻成為梨園佳話。但是後來因為壹些原因雙方分手。抗戰結束後,應杜月笙四夫人姚玉蘭之約返回上海。
孟小冬的獨居生涯在杜月笙去世後,雖然分了壹些遺產但是遠不足渡過余生。孟小冬沒有選擇再婚,而是選擇用自己所學的京劇來教學。壹來收取壹些費用;二來是打發漫長的余生。孟小冬自幼學習京劇吃過很多苦,因此她壹直認為只有天分加刻苦的學習才能在京劇上有所突破。
所以呢孟小冬在選擇學生上非常苛刻,必須在有天分和能吃苦兩個條件上都具備才會像自己的老師余叔巖對自己那樣傾其所能把孩子培養出來。雖然她的要求很嚴格,但是由於她京劇冬皇的名號實在太響亮,所以前來送孩子來學習京劇依然絡繹不絕。所以孟小冬的生計根本不是問題。正是由於她認真選擇和教授,弟子中除了不少京劇名家。
這種生活持續多年後,孟小冬應邀去了臺灣生活。邀請人就是度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蘭。到了臺灣後衣食無憂的孟小冬正式進入了養老生活,不再教授弟子的孟小冬和其他退休的老人壹樣過著普通的生活。最終,孟小冬在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1歲。
1949年,杜月笙帶著壹家人遠避香港,孟小冬與他同行,孟小冬壹句:“我跟著去,到底是使喚丫頭,還算是妳的女朋友”的問話點醒了杜月笙,杜月笙為了給孟小冬壹個名分,於是決定為孟小冬補辦壹場婚禮。
於是1950年深秋的壹天,香港杜公館張燈結彩,舉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攙扶著下了病榻,做了最後壹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這壹年,杜月笙62歲,孟小冬43歲。
作為杜月笙的五太太,孟小冬嫁給杜月笙的時候,杜月笙已經是年逾花甲壹病翁,壹個臥病在床,壹個侍奉湯藥,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這個時候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好寫照。
因為孟小冬的陪伴,給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帶來了不可缺少的安慰。然而兩人的婚姻持續時間很短, 孟小冬嫁給杜月笙壹年後,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終年63歲。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去世前,請秘書還有其他幾位老朋友立遺囑的時候,他們發現,杜月笙可以支配的現金就只有十萬美金,十萬美金全部被分給杜家以及和杜家有關聯的人。
另外杜月笙臨死之前枕頭下還有七千美金,杜月笙分給了孟小冬三千美金。在杜月笙死後, 孟小冬分到了兩萬美元的遺產,因此兩次加起來也就是兩萬三千美金。
杜月笙留給孟小冬的遺產確實不多,有資料說:當孟小冬聽到只能分到兩萬美金的時候,她說:“這怎麽夠……”的確,孟小冬得到的遺產不多,可想而知她的日子肯定會過得大不比從前。
杜月笙壹死,杜家人紛紛離去,各奔東西,孟小冬也搬出了堅尼地臺18號,遷居使館大廈,孟小冬沒有子女,和其他杜月笙的夫人相比,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杜月笙臨死之前告訴孟小冬:“我去世後,妳就不要再登臺表演”,杜月笙知道孟小冬愛好唱戲,可是又不願意自己死後孟小冬為了生計拋頭露面,所以提出了這個要求,而孟小冬深知杜月笙為了她著想,因此痛快答應。
作為曾經的壹代京劇名皇,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後,再也沒有登上舞臺,即便是清唱也不願意,有時候自己有興致了,也是關著窗戶自己清唱壹曲。
慶幸的是孟小冬還擁有壹項謀生的本領,那就是收徒弟,在香港的時候,她先後收了錢培榮、趙培鑫等弟子,總算沒辜負她的壹身絕藝。 孟小冬教徒弟很嚴格,選擇弟子並不隨意,只選擇具備有天賦又意誌堅強迷戀藝術的人才有資格做她的學生,在她的調教下,出了好幾位京劇名家。
拒絕登臺演出,沒有固定工作,又沒人幫襯,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是有點不容易的,甚至有點艱苦。
好在後來姚玉蘭邀請孟小冬去臺北,到了臺北孟小冬的生活有個很大的好轉,日子過得好些,在臺北受到姚玉蘭母女的照顧和陪伴,聊聊家常,和親朋好友搓搓麻將,日子過得不錯。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並發癥去世。享年七十歲,屬於她的愛恨情仇至此全部落幕!
1951年8月,64歲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杜先生生前千金散盡,死後並無多少財產,據陸京士的《杜月笙傳》記載,遺產***有11萬美金,折合港幣60多萬,家人們在病榻前,由陸京士宣讀後,幾個老婆幾個兒女簡單的就分割完畢,因孟小冬是明媒正娶,所以分得遺產2萬美金。
孟小冬,1908年生於上海,曾被梨園界譽為“冬皇”,圖為在香港的孟小冬。孟小冬是在解放前夕才以身相許給杜月笙的,當時 社會 形勢突變,孟小冬只能尋壹位靠山,多年來對他青睞有加的杜月笙是合適人選,盡管此時杜月笙60歲,又已經病了,還是相信他實力是很雄厚的,於是剛過40歲的孟不冬跟著壹塊去了香港,誰知道杜月笙在彌留之際只有這麽點錢,當她分到2萬美金時,第壹句話就是,這怎麽夠!
圖為孟小冬收徒儀式時,弟子向師父行跪拜禮。所以孟小冬在海外漂泊的生活是比較淒苦的,平時錦衣玉食慣了,遺產很多被花完,為了生活就開始收徒弟,挑選的不但要有戲曲天賦,還要口袋比較殷實的,比如1952年收的錢培榮,他就是位商人,比較有錢,正式拜師後就負擔起照顧老師的職責。2006年,102歲的錢培榮還接受過電視采訪,他說,每個月都會送錢給老師,用以表達敬意,幾十年沒中斷,壹直到她去世。
圖為晚年孟小冬,她死後安葬在臺北凈律寺的佛教公墓。由於杜月笙的兒女們都逐漸遷往臺灣,年老的孟小冬為免孤獨,於1967年去往臺灣定居,又收了徒弟蔡國蘅等人,以後的日子由蔡國蘅夫婦等人照料,而蔡國蘅接受采訪時,他說,我跟老師的感情就跟母子壹樣,差不多每天都到她那裏,所以失去了杜月笙的孟小冬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不缺衣食,1977年5月26日,因為肺氣腫和心臟病的孟小冬在臺灣去世,享年70歲。
孟小冬,杜月笙,這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在不少人看來,是杜月笙強占了孟小冬,但事實卻又並非如此,孟小冬本來是梅蘭芳的妻子,奈何梅蘭芳卻是個懦弱的人,孟小冬最終只能選擇與梅蘭芳離婚。
在這之後,孟小冬經常受到杜月笙的照顧,說是照顧,其實杜月笙早已開始垂涎冬皇孟小冬的美色了。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孟小冬作為京劇界的冬皇,放到現在也是壹線明星的地位,受到上海青幫三巨頭之首的杜月笙垂涎,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即使是垂涎孟小冬,杜月笙也只是發乎情,止乎禮,並未動用黑幫大佬具備的強硬手段。
看起來,孟小冬應該是看不上杜月笙的,盡管杜月笙是青幫三巨頭之首,但杜月笙畢竟比孟小冬大了十九歲,從最初印象上看,孟小冬是不可能看上杜月笙的,但卻架不住杜月笙給她的,長期的好感,特別是在返回上海以後,孟小冬的好友姚玉蘭(也是杜月笙的妻子之壹),將其邀往家中居住,這時候兩人之間才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晚年生活杜月笙的晚年其實是過的相對拮據的,被迫奔走香港,這讓杜月笙失去了手下的大半產業,甚至還依靠借錢生活,由此可知,杜月笙去世以後,幾個夫人的日子絕對過不好。
雖然杜月笙與孟小冬壹直都沒有結婚,但到了杜月笙快要去世的時候,孟小冬卻暗示杜月笙向自己求婚,兩人這才算做了真正的夫妻,而在杜月笙去世以後,留給孟小冬的錢財也不過兩萬美元而已,雖然這筆錢也不少了,但讓那些習慣了富貴生活的闊太太拿著這點錢生活,終究還是不太現實。
只是,孟小冬壓根就不需要別人養活,孟小冬可是曾經的經濟界巨頭之壹,即使在杜月笙去世以後生活拮據了很多,孟小冬依舊有自己的鐵飯碗,因為年紀大了,再登臺演出明顯不適合了,因此晚年的孟小冬並非依靠登臺演出生活的,而是依靠自己的京劇底子,開班收徒生活的。
可以說,杜月笙去世以後,孟小冬並未受什麽苦,只是由於沒有孩子,身邊沒有什麽親人,同為杜月笙妻子的幾人也分別去了上海,臺灣,美國居住,孟小冬的晚年過得比較孤單罷了。
直到已經六十多歲,孟小冬也終於到了退休的年紀,這才應了姚玉蘭的邀請,前往臺灣,不僅有姚玉蘭子女的照顧,還能感受到難得的,闊別已久的親情。
京劇“冬皇”孟小冬孟小冬 在學習戲曲方面,不得不說她是壹位天才。從九歲起便開始學藝,十四歲就能登臺演唱,這或多或少跟她的身世也有關系。出身於京劇世家的她,從祖父那壹輩起,在京劇界便很有名望,後來家裏的叔伯和父親兄弟五人都繼承了這門藝術,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孟小冬的進步比壹般人學藝更快。
(孟小冬)
孟後來拜“戲曲界牛人”余叔巖為師。余叔巖教育弟子嚴謹而又靈活,唱腔豐富而又深入。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孟小冬很快便掌握了許多戲曲上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底子本身就很紮實,所以學習進步很快。
在師傅病重以後,孟小冬形影不離、倍加照顧,更是得到了余叔巖的認可,後來成為余派最成功的壹位繼承人,聲名大噪。1928年天津《商報》副刊專門為她開了壹個專欄,稱她為戲曲界的“冬皇”。
(孟小冬年輕時圖片)
杜月笙因戲結緣孟小冬杜月笙有壹個很大的愛好,那就是聽戲。 每次孟在上海唱戲的時候,杜都會去捧場並且還時常在場下叫喝,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