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指的是哪裏?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叠,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壹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壹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壹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在泱泱五千年裏,中國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即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那麽都是如何劃分呢?
神話時代
中國歷史從什麽時候開始,以及如何開始,我們不敢確定。
這是壹個重大而嚴肅的課題,將迫使我們不得不談到我們了解很少的宇宙起源、人類起源和中華人起源等問題。歷史學家對這些問題至少分別的各有十種以上引經據典的偉大學說,但不能獲得定論。普通情形是,從地下掘出了壹點古董或骨骼,用以推斷這些古董或骨骼的主人的生活情形。結果只能提供出壹幅靜態的說明:每壹個民族的發展幾乎都壹模壹樣。好比說,他們都是先用石頭,再用青銅。
每壹個古老的民族都有他們的神話,作為上述的宇宙起源和民族起源的答案。中華人不能例外。這些神話有它實質上代表的意義,至少可使我們的印象比較深刻。
現在,我們且看中國這個龐大的舞臺如何揭幕。
壹 開天辟地
不知道多少億萬年之前,太古時候,太空中飄浮著壹個巨星,形狀非常像壹個雞蛋,在無際的黑暗雲霧中運行,萬籟無聲,壹切死壹樣地沈寂。就在那巨星的內部,有壹個名叫盤古的巨人,壹直在用他的斧頭不停地開鑿,企圖把自己從圍困中解救出來。經過壹萬八千年艱苦的努力,到了紀元前二百七十六萬零四百八十年(註意這壹年,這是神話學家用奇異法術計算出來的),盤古揮出最後壹斧,只聽壹聲巨響,巨星被他從當中辟開,分為兩半。
盤古就是人類的祖先,至少是中華人的祖先。
盤古頭上的壹半巨星,化為氣體,不斷上升;腳下的壹半巨星,則變為大地,不斷加厚。宇宙開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上升三米,地每日加厚三米,盤古每日也高三米。天越上升,地越加厚,盤古也越高大(看情形,盤古是唯壹的壹位可以被稱贊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可是四周卻黑暗如故,伸手不見五指,大地寂寞而寒冷。盤古十分憂傷,他說:“這世界太可怕了,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山、沒有水,什麽都沒有。後代無法生存下去,我必須犧牲自己。”於是他死了。
盤古的死引起壹連串新生命的誕生,世界在他死後大大的改變。他的右眼變成太陽;左眼變成月亮;血液變成江河海洋;毛發變成樹木花草;呼吸變成風;聲音變成雷。歡喜時的笑容變成晴天;煩惱時的愁容變成陰天。而他的四肢,則變成我們在第壹章第三節中所介紹的五嶽:頭部變成東嶽泰山;腹部變成中嶽嵩山;左臂變成南嶽衡山;右臂變成北嶽恒山;雙足變成西嶽華山。盤古為人類創造了壹個美好的世界。
不過,中華人心目中的天上主宰,卻不是盤古。這跟猶太人不同,猶太人認為創造世界的是耶和華,即主宰世界的耶和華。中華人的盤古,他的任務只在創造世界,而主宰世界的卻是另壹位被稱為玉皇大帝的神祗。玉皇大帝是道教發明出來的,民間稱他為“天老爺”或“老天爺”,他在天上擁有壹個龐大的政府組織,由道教佛教中各種奇形怪狀的神靈擔任文武百官。因為他的形象是人間大多數帝王的投射,所以他永遠是壹個低能的熊包。
從紀元前二百七十六萬零四百八十年起,即從開天辟地那壹年起,到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止(這壹年,壹個小封國——當時的魯國,發現壹頭麒麟,我們以後會談到它),***二百七十六萬年,神話學家把它分為十紀。每壹紀二十七萬六千年,各有特定的名稱:
壹 九龍紀
二 五龍紀
三 攝提紀
四 合洛紀
五 連通紀
六 序命紀
七 循飛紀
八 因提紀
九 禪通紀
十 流訖紀
十紀的劃分,我們看不出有什麽意義,但它說明了歲月是漫長的。盤古的子孫綿延繁殖,大地壹天比壹天熱鬧。神話學家說,就在第三紀攝提紀時,距盤古已五十五萬年,陸續出現了下列的三位偉大的神祗,稱為“三皇”。“皇”的原始意義就是神祗,但神祗稍次於盤古和玉皇大帝,我們可稱之為第二級的神祗。
壹 天皇
二 地皇
三 人皇
天皇是盤古後裔中第壹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領袖,壽命壹萬八千歲,有十二個兒子,幫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這些人民雖都是盤古的後裔,但年代太久遠了,分散四方,布滿五嶽,互相間早已生疏,有的還因利害的沖突,而成為仇敵,糾紛爭執,層出不窮。天皇就把他們分為若幹部落,每個部落推選或指定壹位能幹的人擔任酋長。中華人自此成為壹個有組織的民族,具備國家的雛形。
天皇死後,經過若幹萬年,地皇在龍耳山(神話中的仙山)誕生,壽命也是壹萬八千歲,有十壹個兒子。那時由盤古眼睛變成的太陽和月亮,以及由睫毛變成的星辰,運轉的秩序忽然混亂。有時壹連數天都是白晝,有時壹連數天都是黑夜。而有些星辰又懸掛的很低,人們走路時,壹不小心,頭部就會撞傷。地皇用他無比的神力,逐項改善。他首先把太陽和月亮出現的時間加以固定,使他們作有規律的起落,晝夜才算分明。又規定三十天為壹個月,十二個月為壹年,使人們知道時間和年齡的計算方法。地皇又命所有的星辰上升,升到遙遠的天空。星辰在那裏當然非常無聊,地皇就特別允許他們白晝可以在家睡覺,而在晚上再出來探視他們留在地面上的老友。這就是我們白晝看不見星辰,必須晚上才看得見的原因。
人皇,誕生於刑馬山(也是神話中的仙山),壽命壹萬五千六百歲。有九個弟弟,都神通廣大,法術高強。人皇把中國分為九個州,命他的弟弟們各當壹州的州長。他自己則住在九州的中央,時常出巡。出巡時坐著像雲壹樣可以在空中奔跑的車輛,駕車的人有六個翅膀,行動閃電般的迅速。
二 五氏
經過三皇的努力,世界已有長足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仍很困難。最初只會爬到樹上摘吃果實,後來從摘食階段進步到漁獵階段(他們不能不進步,因為樹上的果實會被摘完,而冬天又沒有果實),但對於捉到的魚蝦和小動物,也只能生吞活剝,跟野獸沒有分別。大家本都住在山洞裏,後來人多洞少,實在擠不下而終於被擠出山洞的人,只好向平原發展。平原無法抵禦突然而來的野獸和風雨的襲擊,而且包括山洞裏的人在內,大家又都無法抵禦因寒冷和生食所引起的疾病,結果引起大量死亡。
偉大的各種神祗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出現下列五氏,可惜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出現的時代是第幾紀和什麽紀。
壹 有巢氏
二 燧人氏
三 伏羲氏
四 女媧氏
五 神農氏
“氏”的原始意義也是神祗,不過神性比“皇”似乎更少,可把他們列入第三個等級。
最先出現的有巢氏,教導人民不要住在地面上。他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篷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人們都學習他,並且在建築的技能上壹天天進步,後來即令把它移到地面,也有同樣的效能。
其次出現的是燧人氏,他把天上最大的壹個秘密泄漏給人類,那就是“火”。火無所不在,但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從木頭裏把它鉆出來。人類有了火,就跟其他所有的動物,永遠分道揚鑣。其他動物始終不會用火,而人們卻因之改吃熟的東西,生活方式呈現劃時代的突破。
伏羲氏是第三位出現的神祗,他似乎比他前面的兩位老前輩還要法力無邊。他教人如何用火烹飪,從此人們享受到香噴噴的飲食,這是藝術的萌芽;他又進壹步制作八卦,八卦是中國最早的計數文字,後來被星象家用來占蔔;又設立官員,管理人民,官員身上都畫著壹條龍,表示他們的高貴身份;又發明樂器;又教導男女固定他們的配偶;又制定夫婦制度,必須經過結婚儀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壹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養;又制造漁網,教導水濱的居民們捕魚;又教導人們挖掘陷階,捕捉活的動物,訓練它們作為家畜,又教導人們種植桑樹養蠶,抽絲紡織。
可是,使這個由盤古辛苦締造,由玉皇大帝天老爺主宰的世界,免於被毀滅,而迄今仍然存在,我們必需感謝第四位神祗女媧氏。她是壹位美麗的女神,身材象蛇壹樣的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當時有兩位英雄人物:***工氏和祝融氏,在不周山(神話中的仙山)決鬥——我們無法確定是不是為了爭奪她的愛情。結果***工氏失敗,他憤怒地發狂,用他的頭猛烈地撞向不周山,壹聲可怕的響亮之後,不周山被從中撞斷。不周山是天和地之間的主要支柱,支柱折斷,天庭立刻裂開壹條巨縫。大地失去平衡,向東南急劇傾斜。壹霎時狂風暴雨,日月無光,人類奔走呼號,眼看著就要像碎石子壹樣地滾落到地極的黑暗深淵裏去了。女媧氏不忍心這個浩劫,她采取山上的五色石頭燒煉,煉好之後,用它把天上的裂縫補住。現在天際那些燦爛耀眼的紅霞,就是女媧氏補上去的那些五色巨石。她又殺死壹只倒黴的神龜,用它的四只腳,當作四只支柱,重把大地支起。因天裂而漏下來的大水,女媧氏用蘆草燒灰,把它吸幹,這就是中原地區——華北大平原的因,它們正是由蘆草灰鋪成,所以平坦而又肥沃。
當人類不再擔心天塌地陷時,卻又被另外兩件事苦惱:壹是不知道什麽東西可以吃和什麽東西不可以吃,壹是對疾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於是第五位神祗神農氏出現,他采集各種花草果實,壹壹的放到口中咀嚼並壹壹吃下,藉以確定它們的性質功能。這種胡亂的什麽東西都往肚子裏塞的結果,即令他是壹位神靈,有時候壹天之內也會中毒七十余次。幸而他異於普通人類,總算沒有被毒死。最後他終於分
別出那些可以吃和那些不可以吃,以及那些可以作為藥物。他撰寫了壹本巨書,定名《本草》,在這部人類最早的著作上,他詳細記載各種藥物的性能。此書壹直流傳到二十世紀,是中國醫學上最崇高最權威的經典。神農氏把壹些可作為食用的若幹植物,分別定名為“小麥”、“稻米”、“高粱”、“玉蜀黍”等,教人種植;又教人把若幹性情馴順的野獸,豢養到家裏,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狗”、“馬”、“牛”、“豬”的始祖。中國農業社會,在這位偉大的神祗領導下完成。 三 東西方世界
神話時代到此為止。
有壹些歷史學家非常瞧不起神話在歷史中的實質地位,但神話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壹個民族的歷史如果沒有神話部分,這個民族不過是壹群木偶而已。從神話的內容,我們可據以了解初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應。所有的神話都是矛盾百出,有時候簡直不知所雲。中國的神話也是如此,但這更證實它是初民的產物。如果由近代小說家編造的話,包管無懈可擊。
傳說時代
傳說時期:又稱傳說時代、上古時代、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或神話時代,在中國指的是夏朝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猿人(較早期為壹百七十萬年,較晚期為四五十萬年)只在地下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時的神話傳說留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還留下了新石器文化。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宗教和神話,但往往是些朦朧的記憶或結合後來的宗教思想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有了內容較豐富的神話傳說。
氏族
最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總是氏族部落關於其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來源及其祖先的神話故事。這樣的神話傳說靠歷史文獻記載下來,並逐步發生由較簡樸到較復雜,由缺乏系統到逐步有系統,由神性很濃逐漸演化成人性,由純神話逐步變成歷史故事的演進變化。從西周到戰國,就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演進變化的時期。漢代則把它歷史化、定型化。
西周文獻中的古史神話傳說今存反映古代各族神話傳說的最早文獻,是《詩》和《書》中屬於西周的壹些篇章(包括西周加工的夏商文獻遺篇)。還有《易》的卦爻辭,因其錄事隱約,不如《詩》、《書》那樣明確反映了有史實作為背景的壹些商周兩族的古代神話傳說。
這些文獻中所見的古史神話傳說,只說商和周兩族是由神生下來的,都住在壹位天神禹敷布的土地上。商前有夏,夏、商、周三代前後相承,活動在“禹績”之域,夏和周是西土先後相承之族,殷商是東方的部族。根據《詩·大雅》,周自遠祖以來婚姻氏族是姜族;根據《書·呂刑》,同時存在有苗族及重黎之族。
半信史時代
半信史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夏朝商周的歷史時期。
半信史時代是壹個松懈的時代,往往壹連數百年壹片空白。在此漫長的歲月中,黃河中遊和渭河下遊地區,順序的興起三個王朝:
壹 夏王朝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建立
二 商王朝紀元前十八世紀建立
三 周王朝紀元前十二世紀建立
中國歷史上有壹個現象,即每壹個政權建立時,都要宣布壹個專屬於自己政權的國號,當這個政權統治全國的時候,國號就成了王朝號。所以,分裂時代和混亂對代,國家林立,我們只好使用國號。全國統壹時代,我們則使用王朝號。但必須了解,在中國歷史上國號跟王朝號沒有分別。
夏、商、周三個王朝是銜接的,所以史學家稱為“三代”,我們也可以稱半信史時代為三代時代。
半信史時代起自紀元前二十三世紀,終於紀元前八世紀,約壹千五百年。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壹個世襲制朝代.壹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壹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壹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壹帶.
夏朝***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壹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裏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壹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蔔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裏頭遺址的全期或第壹、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商朝又稱殷、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壹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從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壹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
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壹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傳30代37王,***計約791年,
另壹說是868年,兩者相差壹百多年,
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壹直無法確認.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壹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壹政府的大壹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陜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壹說是陜西關中中部武功縣壹帶的漆水河,另壹說位於陜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主”.
信史時代
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著當時社會的情況的時代,後人稱為信史時代。與它相反的,就是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
中國進入信史時代,始於西周***和行政第壹年。
信史,即有籍可查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於公元前841年(也就是所謂的西周***和元年)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壹直延續至今,沒有間斷。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稱,這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壹~
因為同時代的其他文明古國,或者根本沒有記載,或者雖有記載而記載已經湮沒,全靠考古學家辛苦的發掘,才能得到片斷~
(註:筆者在顧準先生的《希臘城邦制度》中得知,希臘的信史時代開始於公元前776年,在此以前,歷史家幾乎壹致把希臘史歸入傳說時代~)
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國歷史,可信度不高~
可能有人會說,妳居然敢懷疑《史記》的可信度?《史記》上明明記載著《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難道那些不可信麽?
拜托,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人,既然中國於公元前841年才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那麽請問,司馬遷寫《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的時候,參考的是什麽?
而且,《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記載了近兩千年的歷史,為什麽在《史記》中所占的篇幅還不到5%?為什麽司馬遷沒有為這時期的任何壹個人單獨立傳?
答案很明顯,因為這個時期留下來供司馬遷參考的東西實在太少太少了~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翻翻史記,五帝夏商周時期,只有少數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被司馬遷記載了下來,剩下的,是大量的歷史空白,有些壹空就空幾百年,這期間發生過什麽?天知道~
比如說,《史記·夏本紀》中有兩段這樣的文字: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受豕韋之後。龍壹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臯立。帝臯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大家不覺得記載太簡略了麽?
這麽多帝王(或者說是部落聯盟首領),只留下了名字,他們都做過什麽?
也許,這些名字,都值得懷疑~
當然了,歷史研究者們研究歷史,不完全依靠文獻,還可以憑借考古~
以我愚見,考古成果,因系使用科學手段所得,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信的~
比如說,殷墟的甲骨文距今有多少年,以及甲骨文都寫了些什麽,這些可信~
但是,考古成果彌補不了非信史時代的大量歷史空白~
比如說,考古學家們從地下挖出壹具骨骸,那具骨骸生前做過什麽,這個考古學家們考不出來吧?
如果還附帶挖出了那具骨骸生前寫的日記,或者別人給他立的傳,那又另當別論了----這些,都是信史時代才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