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的種類
資料顯示,太康道情起源於道教樂歌,歷經百年,在豫東大地生根發芽。道情戲演唱多用真嗓,音調清悠委婉,悅耳動聽,生活氣息非常濃郁。其獨特的“嘚、喔”甩音被豫劇名劇《朝陽溝》所借鑒。太康道情許多劇目已經失傳,目前現存的傳統劇目有七十多部,現代劇目有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於春秋遠古時代的漢族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劇目豐富,據普查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太康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 ,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後形成太康道情的獨自特色。原有古裝傳統戲160多個,現代戲60多個,這些劇目在長時期的流傳中,有很多已失傳。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壹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裏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魚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壹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桿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吶以及壹些民族彈撥樂器。上個世紀90年代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
道情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註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凈、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面、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醜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醜、老醜、官醜、醜婆、醜旦等。 沔陽道情又稱湖北道情,是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上不斷積累演變而成的壹種曲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板腔豐富,地方風味極濃。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地方曲藝形式之壹。沔陽道情用沔陽地方語言演唱。主要為壹人站唱,也有兩人以上演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壹人站唱時,左手懷抱漁鼓筒兼執三尺長的竹簡,右手拍擊漁鼓筒端的皮膜,交錯應節。二人對唱時,另壹人敲擊磁碟,唱到尾腔時,多為眾人幫腔。
沔陽道情的主腔叫“西韻”,依沔陽花鼓戲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韻”的基礎上,或取其頭,或截其尾,或擴充其音調,或變換其節奏,或將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發展出了“西韻頭”、“西韻尾”、“西韻上下句”、“西韻花腔”、“西韻垛句”以及“龍擡頭”、“魚咬尾”等十數支曲牌。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也可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節上參差交錯的效果。
演出樂器有漁鼓筒,竹簡(長約70cm-80cm,末端向外彎曲,上裝有銅鈴),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樂器。演唱時表演者左手懷抱漁鼓筒並打擊竹簡,右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頭擊漁鼓筒。邊唱邊打竹簡,控制速度和節拍,漁鼓筒只在前奏和間奏時才打。道具簡便,演唱和表演比較靈活。 金華道情-------又叫唱新聞、勸世文。它與杭州小鑼書、溫州鼓詞、寧波走書、紹興蓮花落合稱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種。從明朝至解放後的五六十年代,壹直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它是壹人多角色坐唱式單擋說唱藝術。唱壹段加幾句說表,配上簡單的動作,即所謂藝人壹臺戲,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樂器極為簡單,僅壹個情筒和兩塊竹板。金華道情是最受金華民眾歡迎的壹種民間曲藝形式。道情在金華流傳可考的歷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華道情是舊時代盲藝人艱難生存狀況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閉的年代,走村串戶的曲藝藝人充當著信息的媒介,成為舊時代農工士商、村夫民婦接受教化、享受藝術的主要來源;在抗日戰爭時期,金華道情是新文人喚醒民眾的號角;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金華道情繼續為中國經濟建設鼓吹吶喊。金華道情是下裏巴人,在漁鼓和簡板“吉彭吉彭吉吉彭”的熱鬧聲裏,金華道情譴責邪惡,勸人為善;金華道情始終以大團圓結局,給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壹種生活的信念和期盼。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傳承與創造,金華道情的藝術寶庫已經異常豐富。道情是慳鏘的,很少有壹種曲藝形式能像金華道情這樣,富有幾百個曲目,其故事都源於金華民眾的生活經歷,取材於發生在金華的社會新聞。
正是這樣壹種民間曲藝,在現代藝術、現代生活的沖擊下將曲終人散,將飛快地從我們眼前消失。
道情源於唐代宮廷音樂,南宋時始制作情筒簡板作演唱的伴奏。元代散傳各地後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鄭板橋曾創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道情於明末傳入金華後,在婺地生根演化並定型,其後流傳金華八縣和衢州、麗水及贛東、閩西北壹些山鄉。
清代初年,金華已有藝人將明崇禎三年(1630)發生在竹馬館向家園的壹樁傳奇命案編成《悔親記》傳唱。至清道光至光緒年期間,金華道情較為興旺,如金華城區名藝人玉棟唱的《悔親記》、《釣魚記》、《七頭記》、《雙珠花》、《皇涼傘》等,自道光、同治、鹹豐到光緒年間,久唱不衰。
光緒後期,玉棟徒弟邢兆蘭曾在金華縣衙做過代理師爺,熟悉衙門升堂理案及刑案案例,他學唱道情後,就把發生在當地的傳奇公案編成《尼姑記》、《金鐲記》、《胡牌記》、《柯柳記》、《販士記》等等傳唱。在這前後,金華不少藝人以衙門案件、社會新聞,民間重大事件編成道情演唱,如發生在金華城裏默相巷的《陰陽堂》、發生在金華城南五裏牌樓的《雙情義》、府上街的《七頭記》、蓮花井的《雙獅子》、遊宅街的《尼姑記》、湯溪的《燒山記》,以及明代發生在羅埠的《金鳳冠》等等。僅金華城區及周邊鄉村的就有40多本,包括金華八縣的有近100個曲目。
這些道情曲目經過壹代又壹代民間藝人在傳唱中不斷加工完善,情節曲折、起伏跌宕,人物個性鮮明,語言豐富多彩,如《雙珠花》中形容女主人公王鳳英的漂亮,王鳳英走過金華大街,引得兩邊店鋪中人翹首觀看:
“剃頭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無定準,沙啦啦,沙啦啦,把個公郎(男人)兩邊眉毛刮得禿禿平。
打鐵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鐵錘無定準,打啥鐵器弄不清,菜刀打成棺材釘。
箍桶師傅看到王彩英,尿桶的兩只“兩朵”全截平,只好把尿桶改飯甑。
裁縫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無定準,截起長褲變圍裙,衣衫領口開到背脊心。”
可謂別具壹格,更具藝術性。
從全省30多個曲種乃至全國數百個民間曲藝種類看,像金華道情這樣在壹個地區範圍,有那麽多以發生在當地故事編唱的曲目,實屬罕見。這些口頭文學作品是金華八婺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民間藝人的減少,亟待搶救。 關中道情以長安為正宗,亦名“長安道情”,又稱“拉波戲”,是流行於關中地區農村的民間“坐班戲”。盛行於長安、臨潼、藍田、戶縣、鹹陽、興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橋、三橋等地最為有名。相傳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緣時誦唱的“道中情理”。關中民間長期有“壹經二詞三道情”的說法,由此可知它是由關中道教的誦經唱詞演變發展而來。
關中道情的劇目,據抄錄保存下來的約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較強的人民性,人物鮮明等特點。其傳統劇目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有《目蓮救母》《大孝傳》《賣道袍》《哭五更》等;以歷史故事、神話與民間故事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會》《天仙配》《敬德打朝》《蘆花記》等。
唱詞曲調有“九腔十八調”之稱,現僅流傳八腔十壹調。八腔即“清江引”、“金線吊葫蘆”、“藕斷絲不斷”、“節節高”、“打連廂”、“高腔”、“推句子”、“皂羅袍”;十壹調為“大紅袍”、“苦相思”、“蛤蟆跳門檻”、“哀連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氣頭子”、“怒板”、“落頭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飛板、串板、滾白。除滾白外,各板式分陽坡(歡音)與陰坡(苦音)。曲牌有《皂羅袍》、《耍孩兒》、《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幫腔。演唱四句壹幫腔,並分長短兩類。樂器有16種,文場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場有板、鼓、漁鼓、簡板、三才板、大鑼、牙子、碰種等。以漁鼓、簡板、三才板為特有樂器。新中國成立後,有吸收了秦腔壹些伴奏樂器。 長武道情,是流傳於陜西長武縣境內的壹種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動。以吟唱為主,壹些段落帶有說唱性,有些部分具有壹定的舞蹈性。長武縣地處秦隴要隘,歷來宗教祭祀活動頻繁。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立碑,超度和悼念陣亡將士;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兩次考取道官職銜的文氏家庭,仿效道(師)士之法,在家族中創建了做道場的組織,下傳四代,後逐漸擴展流傳。在200多年的演進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間藝術,逐漸形成壹套嚴格的儀式和規程。
做道場者稱為醮士,是非僧非道的農民,不出家,不修齋。鄉鄰間遇喪事,他們被請去做道場,收取壹定的報酬。民間稱道場活動為“打醮”或“齋醮”。可分為“清醮”和“薦亡醮”兩種。“清醮”以祭祀神靈為主,壹般在廟會廣場做朝聖、慶誕、祈雨求豐等活動。“薦亡醮”包括薦亡遷葬、祭祖祝壽等醮事,以超度故人為主,兼祭神靈。而祝壽醮的醮主必須是德高望重的老者。
醮班壹般由七八人組成,醮士要凈手浴身,頭戴道冠,身穿黑、藍、黃三色法服,其中黃色道袍上有陰陽八卦符號,按不同角色操不同樂器,按不同儀程誦不同經詞韻調。長武道場按進行時間長短,分為四天三夜的“成規醮儀”、三天兩夜的“起落醮儀”和壹天半的“站靈醮儀”。道場唱詞的詞格靈活多變,自成格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十七言自成壹句者。唱詞中有大量虛詞襯句。長武道場音樂樸素、淒婉,情緒悲哀。伴奏樂器有管、笛、鼓、鐃鈸、漁鼓、簡板和壹些小打擊樂器。在以“行樂”形式出現時,演奏的曲牌多為當地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器樂曲,如:〔擔水〕〔柳青娘〕〔繡八仙〕〔菩薩登臺〕〔西風贊〕〔小開門〕〔祭靈〕等。 神池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東沿,是通往陜西、內蒙的必經之地,歷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於山西北部地區的壹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曲劇種,屬於我國俗曲道情的壹個分支,是道情藝術花苑中壹簇璀璨艷麗的鮮花。
神池道情歷史悠久,有壹些曲調,是盛行於唐代、宋代、元代時的詞牌。像“要孩兒”、“西江月”等,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格式。在唱腔上,又揉進了地方戲曲的某些音樂特色,如“流水”、“介板”等,主要是汲取了山西北路梆子的音樂。有些曲子,則吸收了民歌中的營養,然後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神池道情是壹種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內的晉西北和雁北地區壹帶的漢族戲曲劇種,同時還傳播到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盟、土默川、陜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這壹種漢族民間藝術的瑰寶,有著豐富多彩的曲牌及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 2016年,在寧海縣岔路鎮舉辦的“慈孝重德揚正氣,勤儉廉潔傳家風”暨“慶三八·好家風”文藝晚會上,由該鎮花堂村選送的“岔路道情”曲目《慈孝就是傳家寶》壹亮相就吸引了臺下觀眾。演員們以“岔路道情”這壹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演繹了美德流芳的慈孝故事,質樸、自然的說唱讓臺下村民重溫久違了的鄉音戲韻。
“岔路道情”是岔路鎮特有的地方曲藝。據鎮上老年人回憶,過去岔路壹帶會唱道情的人很多,除了表演以外,大多是自娛自樂,逢年過節,大家聚在壹起即興演唱道情。演唱者在二胡、月琴等民族樂器的伴奏下,壹邊有節奏地擊拍漁鼓,壹邊用鄉音深情演唱。演唱內容除了地方民間故事、傳說等傳統曲目外,也可臨場發揮,唱壹些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故事等。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岔路道情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目前會唱的人極少,壹些年輕人甚至不知道“道情”為何物,瀕臨失傳危機。
近年來,寧海縣文化部門重新挖掘、整理了“岔路道情”這種寶貴的民間藝術,通過調查走訪,在岔路鎮發現了能嫻熟表演“岔路道情”的傳承人葛民羅,召集了壹批民間文藝愛好者,在花堂村組建了壹支道情表演隊,邀請傳承人葛民羅指導編排了《慈孝就是傳家寶》等道情曲目。去年秋天,這支表演隊不僅參加了“寧海之秋”群眾文化藝術節、寧波市第二屆家庭文化節等大型文藝活動,還活躍在寧海城鄉各類文藝活動的草根舞臺上,他們的精彩表演深受觀眾好評。
據悉,岔路鎮最近計劃在岔路鎮中心小學設“岔路道情傳承班”,希望借此挖掘、培養更多的傳承人,讓“岔路道情”這壹地方民間藝術重放光彩,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