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雲夢澤到底有多大標在現在的地上有多大?有沒有?
根據記載在先秦時這壹湖群的範圍周長約450公裏,沒有雲夢澤的地圖流傳下來。
現在已經找不到雲夢澤了,因為經過數千年的演化,雲夢澤早已是滄海桑田,據《左傳》、《國語》等記載,雲夢澤位於先秦時期的楚國,地理位置大致處在今天湖北省的江漢平原。在《左傳》裏面。
有時候稱之為“雲”,有時候稱之為“夢”,《楚辭》中也是有時候稱之為雲,有時候稱之為夢,而後來的《戰國策》、《淮南子》等書,都稱之為雲夢。
以至於坊間傳聞,所謂雲夢澤實際上是兩處大澤的合稱,壹處為雲,壹處為夢,因為距離太近,所以被合稱為雲夢,還有壹種說法是雲夢澤的名字取自附近的壹個縣名,就是雲夢縣。
漢代的司馬相如在其所寫的《子虛賦》裏面,曾經描述雲夢澤方圓多大900裏,而且在雲夢澤裏面有很多山峰,人們身處其中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會被遮蔽。
因此,在漢代之後,許多人根據司馬相如的描寫,就認為雲夢澤是壹個地跨長江南北的大湖,橫跨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也許歷史真的是如顧頡剛所說,是層累的造成的,時至今日,仍然許多人堅持對雲夢澤這樣的看法,甚至把雲夢澤看成古代楚國的象征。
為了揭開雲夢澤的神秘面紗,我國的科技工作者曾經對湖北的數百個小湖泊進行了實地的科學調查,因為壹直有人認為雲夢澤最後是分解成了無數的小湖泊,但是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至少三萬年以來,湖北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不存在壹個跨長江的雲夢澤存在。
擴展資料:
雲夢澤的縮小: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湧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
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裏”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監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壹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南),靠近江岸的惟壹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
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為大_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幹大小不壹的陂池。其範圍也僅余近二百公裏,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壹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誌書已不見大_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夏秋汛漲”,雖“渺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為平田。
周_壹十五裏”。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遊、範成大舟行經此,已是壹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裏荒”之稱。
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裏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裏,浩浩八百裏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裏。
百度百科-雲夢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