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兵馬俑是在哪壹年發現的?

兵馬俑是在哪壹年發現的?

兵馬俑是在哪壹年發現的?

1974年3月11日,陜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楊誌發、楊彥信、楊培彥、楊新滿等9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巨集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

1974年3月,陜西省臨潼縣農民楊誌發等人,在抗旱挖井時,挖出壹堆兵俑和俑身陶片。當地農民非常驚慌,認為楊誌發挖出了“地神”,而楊誌發用車子把兵俑和俑身陶片拉到考古部門,震驚世界的大發現由此展開。

兵馬俑的情況兵馬俑在哪壹年被發現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壹樣大小的陶俑,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陜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壹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兵馬俑在哪壹年被發現?

兵馬俑是始皇陵的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裏半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壹。壹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鉆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壹號坑最大,面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發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戰車、400多匹陶馬、10萬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間,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坑內還出土有劍、矛、戟、彎刀等青銅兵器,雖然埋在土裏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巨集大,場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東5公裏的下河村。 第壹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近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與真人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六千多件,排成方陣,造型逼真。在兵馬俑博物館裏,還可以使人感受到當時秦國軍隊的氣勢浩蕩的陣勢。 二號坑有壹千多件兵馬俑,是以戰車、騎兵為主組成的4個兵種混編的陣列。 三號坑屬於指揮位置所在的小坑,有六十多個兵馬俑

滿意請采納

秦始皇兵馬俑是哪壹年被發現的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緣於1974年3月,兵馬俑面世,當時下和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壹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範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壹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中國的兵馬俑是哪年發現的?

是1974年3月29日,在西安城東30公裏處,由當地的農民楊誌發、楊彥信、楊全義、楊高健、楊學彥、楊新滿、王普智等人發現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求采納

兵馬俑建於哪壹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 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所以兵馬俑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哪年發現的?

1974年3月,陜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研究探測,這是壹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鉆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壹、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壹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墻,隔墻上架著粗大 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壹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壹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壹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壹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壹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壹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墻隔開的11個過洞裏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壹號坑的主力部隊。壹號坑***有27個探方,根每個探方裏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壹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壹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壹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鬥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壹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壹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余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

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絡構成壹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占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壹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壹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壹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壹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壹、二號坑不同。壹、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壹、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壹種無刃兵器銅殳。銅 殳在秦代是壹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壹件、動物朽骨壹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蔔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制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制作精細,造型準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壹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壹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壹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壹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禦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墻。趕車的人坐在前禦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余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壹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如何發現的

1974年3月,位於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農民,在壹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偶然發現了壹些陶俑的殘片和青銅兵器。臨潼縣文化館主管文物工作的趙康民先生,聞訊立即趕到現場,讓農民把挖井的工程暫停,蒐集了已經散失的文物,並對現場進行了初步的清理。

這壹發現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國家文物局隨即派出考古、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考察,並決定由陜西省組織考古隊進行發掘。

考古隊於1974年7月15日進入考古工地,經過壹年多精心的鉆探和試掘,發現這是壹座大型的兵馬俑坑,即1號俑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達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部分陶俑、陶馬排列的密度推算,1號坑內有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6年在1號坑的北側,又先後發現了2號和3號兵馬俑坑。2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約20米,2號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距現地表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3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西端北側,兩坑相距25米,3號坑的平面呈不規則的“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陶馬70件。

1、2、3號兵馬俑坑的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目前,1號兵馬俑坑已發掘了三分之壹(計4000平方米),三號兵馬俑坑已全部發掘,2號兵馬俑坑正在發掘。3個俑坑內現已發掘出土陶俑、陶馬2000余件,戰車30余乘,各類青銅兵器40000余件,還有大量的其他遺跡、遺物。陶俑、陶馬的大小和真人、真馬相似,種類眾多,有車兵、步兵、騎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有序,氣勢磅礴,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兵馬俑是怎麽發現的

1、發現過程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誌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巨集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2、簡介

兵馬俑(英語: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俑作為古代墓葬的壹種陪葬品而出現,秦始皇兵馬俑是制成兵馬(士兵、戰馬等)形狀的陶俑。

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裏處,是秦始皇帝陵的壹部分陪葬坑,在已發現的三座俑坑裏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

3、歷史意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繼位後不久,便開始在驪山營建他的陵墓,統壹六國後,更從全國各地征調70萬人參加陵的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史籍記載:陵丘高五十余丈,周圍五裏有佘,墓內建有各式宮殿,陳列各式奇珍異寶,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壹的兵馬俑坑。壹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已發掘部分,***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幹多年前橫掃六國,統壹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傭身材高大,壹般在1.8米左右,形態各異,表情逼真,面部形態無壹雷同,栩栩如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