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業三巨頭分別是誰?
中國影業三巨頭分別是:英皇娛樂、萬達影視和華誼兄弟。
1、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壹家知名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創立,1998年投資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影片《沒完沒了》、姜文導演的影片《鬼子來了》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2、英皇娛樂集團,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是英皇集團的壹家下屬子公司。英皇集團成立於1942年,從壹間鐘表零售店鋪,發展成為涉足地產、酒店、金融、娛樂、電影、出版印刷、飲食及零售的多元化上市公司集團。集團在香港擁有六家上市公司。
3、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隸屬於萬達集團,成立於2009年,影視傳媒公司的成立標誌著萬達集團正式進軍影視行業,開展影視投資、制作、發行、放映及後產品等全產業鏈業務。
萬達集團以三年作為影視傳媒公司的考核周期,力爭做到行業第壹。2017年11月,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獲2017年中國版權最具影響力企業獎。
五大影業公司:
這裏的“五大”應該沒有多大異議:華誼兄弟、博納、光線影業、樂視影業,加上後來居上的萬達。2015年的《尋龍訣》,不僅制作上是電影工業的標桿,在幕後操盤上也比較符合電影工業的壹種理想狀態:萬達、華誼、光線三巨頭聯合投資,風險***擔,***同推動項目進展。
三家公司各有所長,華誼資歷最深,1998年開始從事制片發行業務;萬達產業最大,國際化擴張買買買不停;光線做娛樂報道出身,營銷團隊實力驚人。因《西遊降魔篇》官司,華誼喪失了和周星馳合作的機會,《美人魚》投向光線,34億的票房分成必將為光線今年業績添彩不少。
從發展機遇上來講,光線是電影市場審美趣味轉變最大的受益者,不管是喜劇(《泰囧》、《港囧》)還是青春片(《致青春》、《左耳》),都是引領潮流者。
而華誼以馮小剛為代表的老派則在這場悄然無息的變化中落後了,提出了“去電影化”的發展思路,去年又以《老炮兒》重新揚眉吐氣。雖然華誼兄弟在電影行業占有率快速下降,但仍然在上市公司層面保持著良好的盈利能力。
以9.8億的凈利潤在去年的影視類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壹。華誼今後要激活實景娛樂等其他版塊,還是需要在電影業務上發力,沒有足夠多熱門的影片,其他版塊也難以為繼。
萬達就對此心知肚明,買下傳奇影業還是看重它旗下的IP,作為後起之秀,自己的影片庫不足以支撐起文化地產的大局。
和香港影人密切合作是博納的壹大特色,以至於有“港片橋頭堡”之稱。於冬最先喊出了“電影公司都要給BT打工”的論斷,危機意識源於在《智取威虎山》之前,博納沒有壹部在票房口碑雙贏的代表作。也正是因為《智取威虎山》,讓於冬做出了從美國退市的決定,票房大賣但同期博納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卻壹直在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