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鰭鯛的養殖技術
種苗生產
黃鰭鯛養殖所需的種苗,絕大部分依靠海區捕撈天然魚苗。壹、魚苗的采捕捕撈黃鰭鯛幼苗要掌握好幾個技術環節:
1、生產季節捕撈黃鰭鯛苗的季節於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初次見苗時間為11中旬,旺發期為12月至1月,2月下旬以後,魚苗長大分散,只能捕到少量大苗。
2、魚苗規格與群體變動每年“立冬”前,黃鰭鯛開始產卵,幼苗孵化以後成群地遊向河口和內灣覓食。11月中旬開始出現少量體長0.5厘米的魚苗,靠岸的幼苗群體越來越大,至體長2厘米左右時群體最大,2月下旬後,魚苗長至3厘米以上,並遊向較深水海區。
3、捕撈工具和方法捕撈的網具主要有小拖曳網,麻布圍網和繒網3種。前兩種網的捕撈地點選在近海河口和內灣鹹淡水交匯的淺灘,底質砂礫,鹽度14‰-15‰的海區。中後期可用閘箔圍海獵捕。捕撈時間選在大溯潮退潮後的平流時進行,因為這時幼苗未能隨水退出,停留在淺灘容易捕撈。捕撈時兩個人在兩邊拖網,兩個人在前面用蚶殼繩趕苗,讓苗慢慢遊入網內,然後慢慢收攏網。收網時要註意防止魚苗附網磨擦受傷,又要防止把水搞混,導致幼苗缺氧窒息死亡。撈取魚苗時要小心,慢慢放入事先準備好的桶或網箱。繒網捕撈則要選擇在漲潮時進行。魚苗的運輸
1、運輸前魚苗的處理由海區捕來的魚苗,要經過篩選,除去魚體瘦弱和受傷的魚苗,因為受傷的魚苗容易感染細菌引起皮膚發炎紅腫,或發生水黴病,患病後會很快蔓延,造成大量死亡。起運以前,要吊養2-3天,使魚苗受到鍛煉和排泄掉糞便,減少運輸中水質的汙染。
2、掌握好運輸用水裝運魚苗的用水應與吊養池水的鹽度相接近,運輸途中加水也要保持鹽度相對穩定。
3、裝運密度海水魚苗的耗氧量比淡水魚苗高,故裝運密度要少壹些。壹般壹個350公斤容積的大木桶,可裝體長1.5厘米的幼苗5-6萬尾,或2.5厘米的幼苗3-4萬尾。4、增氧增氧是運輸途中的重要環節,可采用人工擊水和空氣壓縮機增氧補充相結合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經過12-16小時的運輸,成活率可達90%左右。
5、運輸到達目的地後的處理魚苗運抵後在下池之前,要調好水溫、鹽度,不能與運輸用水相差太大。魚苗卸下後先稍稍清洗,在池中吊養,讓魚苗休息1-2小時,再清理死魚和汙物,然後點數移往放養池。
網箱養殖
放養密度放養魚苗規格要整齊,以避免相互殘殺,壹般在標粗階段,每個網箱可放養2000尾,經過1-2個月後,放養密度減至1000尾,當體長長到3-5厘米時,調整密度為200-500尾,在養成階段,保持8-10公斤/米3。在海區環境較好,管理水平較高的條件下,最大放養密度可達20公斤/米3。
黃鰭鯛為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幼魚的適溫範圍較成魚窄,生存適溫為9.5~29℃,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7~27℃;致死低溫8.8℃,致死高溫為32℃。成魚則可抵禦8℃的低溫和35℃的高溫。適鹽範圍較廣,在鹽度為5°~43°之間的海水中均可生存。黃鰭鯛可以從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鹹水中生長最佳。
黃鰭鯛有明顯的生殖遷移活動,在產卵期來臨之前約2個月,從近岸半鹹水海區向高鹽的深海區移動,產卵後又回到近岸。壹齡魚性腺開始發育,至二齡即發育成熟。在我國南方近岸產卵適溫為17~24℃,最適溫度為19~21℃。10月下旬至翌年2月產卵,盛產期為11~12月,1~2月份可見魚苗。
卵為浮性分離卵,圓形,無色透明,卵徑0.69~0.87毫米,油球徑0.22~0.?23毫米。在水溫21~23℃時,經過35個小時即可孵化出仔魚。黃鰭鯛食性較廣,對餌料要求不嚴格,仔魚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成魚以植物性餌料為主,主要為底棲矽藻,也攝食小型甲殼類。仔魚在饑餓時,常發生相互殘食的現象,因此在人工育苗時要特別註意,餌料投餵壹定要均勻。
黃鰭鯛適應力強,生長快。自然界中的黃鰭鯛壹齡魚體長16.9厘米,重150克;二齡魚體長21.8厘米,重325克;三齡魚體長26.2厘米,重55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