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開湖寺草綠裙腰 白居易《杭州春望》審美賞析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壹道斜。
首聯寫道:“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清晨登望海樓,縱目遠眺,旭日東升,霞光萬丈,錢塘江水,奔騰入海,護江長堤,閃著銀光。上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並統領全篇。“望海樓”是指“城東樓名望海樓”。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望海樓作望潮樓,高十丈。下句“護江堤白踏晴沙”中“護江堤”是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上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詩人開篇就將城外東南的景色繪得極其雄偉壯麗,不但給人壹種壯美之感,也為後面描寫所見鋪墊。
接著承接上聯而來,詩人寫道:“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詩人將目光轉入城內。我們知道,在杭州城內的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據記載,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來,由於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被疏遠,終被殺害。而據民間傳說,伍子胥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特別要註意的是“夜入”壹詞的運用,因為詩歌是寫白天所見,而“夜入”之後當然是想象的內容。也就是說,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裏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格外清晰。以聲傳情,這不但使詩歌意蘊得到擴展,而且提高了詩歌的審美境界。下句的“蘇小”是指南齊時候的錢唐名妓蘇小小。詩歌中的“蘇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其中的“春”字,點出季節,也暗示了杭州的繁華景象。從寫作的角度看,詩人運用了典故手法,不僅展現了眼前景物之美,而且滲入了人文情懷從而使詩歌意蘊深厚,境界高遠。
接著詩人壹轉,由寫景轉到寫風物人情上。詩人寫道:“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這裏,詩人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梨花”語意雙關,壹是指梨花時節的春天,二是指梨花酒。這正如詩人自己所註曰:“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趁梨花”的意思是說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這壹聯也是對偶,描寫出了紅袖翻飛,綾紋綺麗,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的繁華景象。其中,顏色詞語的使用很妙,背景增強詩歌的畫面之美,而且使詩歌的詩意之濃,並給人以無盡的審美想象。
最後尾聯寫道:“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壹道斜。” “湖寺”即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也寫到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裙腰”按詩人自己註釋說:“孤山寺路在湖州中,草綠時,望如裙腰。”可以說,詩人用“裙腰”為喻體,不僅繪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蔥蘢,青草綿綿的迷人景色,而且還把賦予了人的情感思想。可以說,在詩人的筆下,西湖似乎就是壹位嫵媚秀麗的女子,是那樣的嫵媚,那樣的艷麗而多情。我們讀到這裏,不由得想起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後雨》正所說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來。可以說,二者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很富有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抓住西湖的特征,表現出自然之美。詩歌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湖水的翠綠為主,朝日霞光映照其間,其畫面感極強,表現出和諧的自然之美。
其次,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致,而又層次分明,次序井然。
再次,典故的運用和富有人文特色詞語的運用,如紅裙、彩綾、酒旗等,不但增強詩歌的文化內涵,而且提高了詩歌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