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的資料,如外形特征、飲食、居住環境、生活習性、品種、秉性、經濟價值
中文學名:馬
別稱:白駒、飛黃、驥
二名法:Equus caball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奇蹄目
科:馬科
屬:馬屬
英文名:horse,steed
外形特征
點擊查看圖片駿馬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以騮、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壹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禦。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壹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分布
點擊查看圖片中國壹級書畫家王靖作品《馬》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
生活環境: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裏,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幹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
始祖馬,歐洲野馬等種類的馬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生存環境的改變已經滅絕,不少種類的馬已瀕臨滅絕。
藥用價值
性味味辛、苦,有毒。點擊查看圖片馬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壯健強誌,輕身不饑。作肉幹,可治寒熱瘺痹,煮湯,洗頭瘡引起的白禿有效。只堪煮,余食無法消化。浸以清水,捏出的水沒有血後才可以煮食。不然則毒不能出,會使人患疔腫。或者用冷水煮,不可蓋上鍋蓋。馬生角,馬沒有夜眼,白馬青蹄,否則,會使人發癲疾。馬鞍下的肉呈黑色的和馬自死的,都不能吃,否則害人。馬脊背黑而馬臀色斑駁的,也不能吃。
李時珍說:食馬肉中毒後,飲蘆菔湯、吃杏仁可解毒。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功效主治可生人發。治面黑斑手足皴裂粗燥。加入脂澤,可以用治療偏風所致的口歪。
功效主治主治善忘;患痢的人吃馬心則會使胸腹的痞悶加重。《肘後方》:治心昏健忘,則取牛、馬、豬、雞的;曬幹後搗成末,用酒沖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
功效主治主治寒熱,小兒**萎縮。
功效主治有大毒。李時珍說:按漢武帝講:食肉不要食馬肝。又說:文成王食馬肝而死。韋莊說:食馬應留肝,由此可知肝的毒是很大的。方家對馬肝中毒,都用豆豉湯和鼠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