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平常所談論的學術造假.它至少包括()等形式。
人們平常所談論的學術造假。它至少包括學術腐敗、學術不端、學術失範等形式。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壹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對於高校學術造假的原因,有人把它歸咎於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只重數量,不重質量,量化管理學術和科研。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學術浮躁所致,各高校盲目拔高標準、盲目定位。也有人認為是我國大學的制度缺失使然。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也的確指出了當前我國高校存在的諸多問題。
防範措施:
專家學者認為,必須用道德、體制和法律建設三種手段,防範和懲治學術造假。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史寧中認為,學術造假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評價體系不合理和學風道德出現了問題。
他指出,在評價教學、科研成果時,不能僅以論文數量為依據。對業績考核、科研獎勵、職稱評定等實行量化管理,以不夠科學合理的“指揮棒”,加劇學術界急功近利心態的蔓延,使剽竊和粗制濫造之風愈演愈烈。史寧中說,在考察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其道德品質、學術作風的要求,樹立“學術榮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