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顆中法合作的海洋衛星將於何時發射?
10月2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法國駐華大使館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中國和法國航天合作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計劃於2018年下半年由長征運載火箭在中國發射。它將在約500公裏高度的軌道上運行三年。衛星目前正在國家航天局懷柔總裝集成測試中心進行總裝測試。
海洋衛星,是主要用於海洋水色色素的探測,為海洋生物的資源開放利用、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岸帶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設計發射的壹種人造地球衛星。2020年前我國將發射8顆海洋系列衛星,包括4顆海洋水色衛星、2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和2顆海陸雷達衛星,加強對黃巖島、釣魚島及西沙群島全部島嶼附近海域的監測。
海洋衛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海洋衛星和以海洋觀測為主的在軌衛星已有30多顆。
海洋衛星是地球觀測衛星中的壹個重要分支,是在氣象衛星和陸地資源衛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高檔次的地球觀測衛星,包括軍用海洋監視衛星、綜合性的海洋觀測衛星、各種專用的海洋學研究衛星等。
海洋衛星的特點:
利用海洋衛星可以經濟、方便地對大面積海域實現實時、同步、連續的監測,它已被公認為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海洋衛星與陸地衛星和氣象衛星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海洋環境要素探測要求大面積、連續、同步或準同步探測。
2、海洋衛星可見光傳感器要求波段多而窄,靈敏度和信噪比高(高出陸地衛星壹個數量級)。
3、為與海洋環境要素變化周期相匹配,海洋衛星的地面覆蓋周期要求2~3天,空間分辨率為250~1000m。
4、由於水體的輻射強度微弱,而要使輻射強度均勻,具有可對比性,則要求水色衛星的降交點地方時(發射窗口)選擇在正午前後。
5、某些海洋要素的測量,例如海面粗糙的測量、海面風場的測量,除海洋衛星探測技術外,尚無其他辦法。
海洋衛星有六個方面的用途:
1、為海洋專屬經濟區(EEZ)綜合管理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服務。
海洋衛星壹方面可為EEZ劃界的外交談判提供海洋環境和資源信息,尤其是那些調查船及飛機難以進入的敏感海域。
2、提高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能力。
我國地處西北太平洋西岸,該海域是全世界38%熱帶風暴的發源地。我國深受其害,平常年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60億元左右,嚴重年份超過100億元。1997年的“9711”特大風暴襲擊浙江沿海,僅浙江省直接經濟損失達170多億元。
3、為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服務。
海洋資源主要是海洋油氣、海洋漁業和海岸帶資源。我國40多個近海漁場普遍出現衰竭現象,迫切需要發展遠洋漁業。我國在海外現有1000多艘遠洋漁船,形成3億美元的資產和50萬噸的遠洋漁業生產能力,蛤全球漁場信息困乏制約了遠洋漁業的進壹步發展。
4、加強海洋軍事活動保障。
人造衛星及中、遠程導彈發射後彈道軌道的計算必須以全球大地水準面、重力場為基本參量,而我國在這方面數據非常稀少,因而極大地影響了導彈命中率。另外,實時的海況、流場、海面風速資料對海軍水下艦艇的作戰與航行意義重大,這些資料是常規方法無法獲得的,特別是敵方海區的實時海況。
5、有利於實施海洋汙染監測、監視,保護海洋自然環境資源。
海洋汙染主要是石油汙染和汙水汙染。海上石油汙染來自陸源排放、海上油井泄漏及船舶排放等,其中陸源排放量最多。我國沿海約有250多處油汙染源,每年排放量10萬t以上。
6、發展海洋衛星有利於加強全球氣候演變研究,提高對災害性氣候的預測能力。
海水溫度是影響中長期天氣過程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臺風生成與海溫關系密切,中國南海臺風生成前24h海溫平均27℃;太平洋東岸冬季海溫與西岸次年夏季風強度呈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