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江口的地理推斷
灌河,又名潮河,東通黃海,西接運河,全長72.5公裏,為響水與灌南兩縣分界的壹條古老的出水河道。也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
在灌河的入海口,有壹座開山,它既是鹽阜平原上唯壹的山,也是唯壹孤懸在海中的島。地處北緯34°31'47,東經119°52'15,海拔36.4米,總面積19.5畝,離陳家港海岸7.5公裏。開山島全由墨褐色巖石構成,怪石嶙峋,陡峭險峻,兀踞在海天之間,煙波浩渺之中。大有“波浪看如倒,蓬萊望若林”之詩境。登島舉目遠眺,只見水天壹色,海鷗翔集,追逐點點白帆,使人賞心悅目;漫步海島山徑,只聽濤聲陣陣欲摧島,海風習習入仙境,如置身於世外桃源。
相傳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大陽,從灌河口經過,掉下壹塊石子,後長成小島,歷經滄桑,漸有漁民在島上定居,這座小島也就成了壹個小漁村。後人為了紀念二郎神,特在灌河口北岸修了壹座二郎顯聖真君廟。淮安人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第六回中講孫悟空大戰二郎神的故事:玉帝差大力鬼王到灌江口傳旨,要二郎神前往花果山捉拿孫悟空。孫悟空便變做二郎神模樣,徑去灌江口,占了二郎顯聖真君廟,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吳承恩寫《西遊記》時,曾從淮安坐船經灌河出海去連雲港花果山,途經灌河口時,突遇狂風惡浪,只得靠岸停泊避風。次日,吳承恩登岸散步解悶,看到海上日出勝景,喜不自勝,信口吟詩道:
日出滄海東,精光射天地。
俄然忽西擲,似是海神戲。
走不多時,吳承恩來到二郎顯聖真君廟,廟內供奉著二郎神,三只眼,手執三尖兩刃刀,腳踏吠天犬,十分威武。廟後還有壹座土地廟,奇怪的是,棋桿不豎在廟前而豎在廟後。廟內住持秋月法師告訴他,多少年前,孫悟空在這裏和二郎神鬥過法,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是鬥不過二郎神,被打得大敗,沒法逃遁,只好變個土地廟,尾巴沒處藏,就變了根拱桿豎在廟後。吳承恩將這個故事寫進書中。 人們來開山島旅遊,還可以看到壹些天然奇觀,“大魚朝拜龍王”,便是奇觀之壹,沿灌河口向西距響水口十二華裏的河北岸,原有龍王廟壹座。每逢農歷閏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魚成群由海口隨漲潮順灌河而上,至龍王廟壹帶即轉回。
壹九七○年五月,就發生過壹個大魚群長約三裏許,最大的壹條數十米長,小的也有壹兩米,上午八時左右經響水口過去,至十時魚群又返回,引得無數人站立河堤觀看。大魚在河中遊動時,有的還躍出水面。好似向人們顯示其威風。社會上就傳為這是“大魚朝拜龍王”。其實,因龍王廟以西,河面狹窄,河水較淺,大魚遊至此地,又開始退潮,大魚不能再向上遊去,而必須隨流而下,就是非閏月之年,也有“大魚朝拜”之事。
在灌河沿岸。壹年四季皆可捕到各種鮮魚,尤其在每年芒種以後至中秋節這壹期間,上市的四鰓鱸魚,大的壹條數十斤,小的幾斤不等。灌河之四鰓鱸魚,比松江的大而且肥,其香、色、味可與“松江鱸魚”比美。遊開山島,品嘗四鰓鱸,定會感到“上下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的絕妙佳境。 開山島雖為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口,地形險要。
傳說:有壹天,壹只裝滿銅錢的大船從這裏經過,壹個海龜精作怪,掀起數丈浪頭,眼看商船就要沈沒。船工們拼命將船駛於島下,把銅錢搬進島上山洞藏起來。誰知海龜精半夜偷上小島,噴出毒氣,把島上的人和樹木都毒死了,從此,這座瑰麗多姿的小島,變成光禿禿的小山。
許多年後,有壹對年老夫婦常來小島附近捕魚。壹天,他們正欲收網時,刮起大風,掀起巨浪,老夫婦好不容易把漁船靠泊小島,登島避風,因過度疲勞很快睡著了。半夜時分,老兩口被凍得醒來直打哆嗦,老頭拉著“蘆桿”站起來活動身子。忽然間,身後山上顯出壹個壹人多高的洞口,裏面黑黝黝的,什麽也看不清。老兩口去洞中避寒,剛行幾步,腳下發出金屬撞擊聲,老頭伸手拾起幾塊,用昏花的眼睛壹瞧,原來是銅錢。老兩口忘了勞累和寒冷,把銅錢壹摞摞往外搬。太陽出來了,大海恢復了平靜。老兩口將滿載銅錢的小船搖離了小島,回到了漁村。後來,漁民們紛紛按老人的指點去取寶,小島找到了,洞卻不見了,原來老人拄著的“蘆桿”是打開洞門的鑰匙,老人走時,忘在洞裏了,盡管後來人找來很多粗壯的蘆桿,想打開洞門,可都掃興而歸,從此,人們便稱這小島為銅錢山。又過很多年,人們企望獲得山肚裏藏的銅錢,又將這座小島改名叫開山。
開山島雖為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39年,侵華日軍從灌河口登陸,首先占領了開山島,並在灌河入海口南岸築壹炮樓,至今遺址猶存。建國後,開山島由濟南軍區部隊駐守,山上修築了軍事設施,部隊撤防後,才允許遊人登島參觀遊覽。這個島上,有好幾個山洞,就像迷宮,人們可以在山洞中看到海,如果不熟悉路,卻很難順順當當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