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各地的風俗有哪些
1.老北京年俗
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壹至十五)、白雲觀(初壹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壹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裏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壹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壹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壹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壹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3.陜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
陜西歷史悠久,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壹種,就是在鐵勺上放壹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打醋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相傳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後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壹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裏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歌聯”貼到什麽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壹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裏,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壹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壹朵奇葩。
5.上海年俗
舊時,壹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壹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壹歲有壹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壹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壹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門前說吉利話,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壹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壹年裏家人會象搖錢樹壹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
6.河南年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伴有壹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壹對老夫婦僅有壹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壹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壹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壹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竈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竈君吃竈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裏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裏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妳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裏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廣西特色的過年習俗:舞雞舞春牛
過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高蹺隊,但是在廣西有壹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壹,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的幽默舞雞歌,使主顧家喜笑顏開。
內蒙古特色過年習俗:吃“手把肉”除舊歲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節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年夜飯時,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面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