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擊疫情先鋒人物感人小故事
2020抗擊疫情先鋒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那妳知道學習抗擊疫情先鋒英雄事跡 心得體會 都有那些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準備的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壹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武漢的醫療垃圾數量快速增長,最高峰時,壹天的醫療廢物產生量達到240多噸。在這條醫院背後的戰線上,同樣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專業團隊趕來馳援。不懼風險、不辭辛苦,他們攜手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防線,董清就是其中之壹。
3月24日下午4時,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董清正和同事們將壹桶桶醫療垃圾裝運上車,運往20多公裏外的集中處置點。
董清來武漢已經差不多兩個月了。春節期間,當得知武漢當地處置醫廢的人力、運力出現明顯缺口時,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動向湖北省環保廳請纓馳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內的第壹批突擊隊***12人駕駛5輛清運車從襄陽出發,當天趕到武漢後就立刻投入工作。
為了盡可能多地處理醫廢,最開始的壹個月裏,董清他們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2個小時左右。
雖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風險,但董清從未退縮。2月4日,專門接收重癥患者的火神山醫院投入使用第壹天,產生的醫療垃圾需要有人處理。得知任務後,董清果斷決定報名先上。
今年36歲的董清是壹名退伍軍人,有著14年的黨齡。在部隊的8年裏,他主要在衛生隊工作。這次抗擊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可能地幫助隊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團隊81人已收集轉運1933車次***918.1噸醫療廢物,無壹人感染。在多方***同努力下,武漢市的醫廢處置能力明顯提升,從最初的每天50噸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噸,可以實現?日產日清?。目前,董清的隊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務返回襄陽,他依然繼續堅守在武漢。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二
從除夕夜第壹批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征,到現在已兩個月有余。4000余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堅持精準施治,用愛心溫暖了很多患者。記者走近其中3名軍隊醫護人員,傾聽他們的抗疫故事
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主任謝渭芬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壹次握手、壹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
他常說自己就是壹名普通軍醫。事實上,在醫學消化內科領域,他可算是全國領軍人物之壹。他就是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支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的主任謝渭芬(見圖①,曹希攝)。大年初二剛查完房,他來到院長辦公室,言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上戰場,就愧對軍醫這個身份!?請戰最終獲得批準,謝渭芬趕往抗疫壹線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查房時,謝渭芬會隨時提問管床醫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壓數據分別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壹改平時的溫和,黑著臉批評對方
壹天,醫生鄒最從病房門口經過,看到謝渭芬正在盯著輸液管,嘴裏默念著壹串數字鄒最明白:謝主任是在計算每分鐘輸液的滴數。個性化治療,對輸液速度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100毫升液體需要45分鐘內輸完,每分鐘至少50滴。那天,謝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數滿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謝渭芬說,壹次握手、壹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壹位74歲的患者,高度焦慮,謝渭芬每天查房都握著老人的手,俯身嘮嘮三五分鐘;他還請心理醫生柏湧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幾天之後,老人飯量大了,睡覺也踏實了。出院那天,老人緊緊握著謝渭芬的手說:?是您救了我壹命!?
來自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壹病區主任趙玉英
?心病還要?心?藥醫?,隨時回復微信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數百條
2月4日,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副主任醫師趙玉英所在的病區。每個班4名護士,除了基礎護理,還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體都吃不消
?剛住到醫院的患者們,情緒有些焦慮,有什麽緩解的好辦法作為感染八科壹病區主任,趙玉英試著建起了壹個?感染八科醫患交流群?。從此,趙玉英就像壹個應答機,隨時回答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回復數百條,最短的壹個字或者壹個表情,最長的要壹兩百字。漸漸地,患者的焦慮感少了,醫生也松了壹口氣:即使不是自己當班,也能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趙玉英總結:?心病還要?心?藥醫。?
?心?藥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鐘阿姨身上。得知鐘阿姨的兒子小李也是壹名感染患者,由於病情較輕,在另壹家醫院隔離治療。趙玉英多方協調,把小李轉院到火神山醫院,安排和鐘阿姨住同壹個病房。看見兒子來了,鐘阿姨臉上有了笑容,在兒子的照顧下,身體壹天天好起來。
後來,趙玉英把小李的另壹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這個病房,既方便溝通交流,又可以讓小李幫助照顧生活起居。在小李帶動下,誌願者越來越多:病房裏,有的患者幫助醫護人員照顧重癥患者起居;醫技樓外,有的患者協助醫護人員推輪椅、擡擔架;樓道裏,他們拿起掃把和拖布,打掃衛生、傾倒垃圾
如今,病區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後邊備註上?已出院?,還繼續留在群裏給大家鼓勁加油。這個病區的醫護人員也用上這劑?良方?,建起了自己的醫患交流小平臺;即使醫療隊離開武漢,他們也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了。
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
?稱呼壹改,暖心多了?,進病房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
江城的第壹縷陽光灑進窗戶,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開始了壹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即將奔赴她的戰場:重癥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汙染區,感染風險極高。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李曉莉,個頭嬌小,短發齊耳,說話如蹦豆,走路帶陣風,幹啥事就壹個字:快。
李曉莉當兵31年,臨床護理幹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曉莉雖然已經上報了退休,仍帶領科裏護士集體遞交請戰書。到了武漢,她擔任感染十四科護士長,在全科護士中年紀最大,卻也最拼。主管護師喬惠霞與李曉莉壹起***事13年,對她的印象就是:?壹穿上防護服就像充滿了電,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李曉莉的帶動下,護士進病房從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稱呼壹改,暖心多了。?李曉莉說,這個?特殊規定?,她已堅持了十多年。
壹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訴記者:?壹下子感覺我們像是親人,特別熱乎。?胡阿姨年前從杭州到武漢探親,沒成想滯留江城無法返鄉,還染上了新冠肺炎,剛入院時心情很糟李曉莉每次見她壹口壹個?大姐?,和她聊幾句家長裏短,還在防護服上畫上西湖風光,緩解她的?思鄉之苦?。如今,胡阿姨不僅身體恢復很快,還樂呵呵地給病友加油。
92歲的王奶奶,是李曉莉重點護理的患者。這天,她要出院了。李曉莉想臨別前給她說上幾句話,壹進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邊等她:?閨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妳壹眼。?
?您出院,我們比您還高興呢,壹會兒用輪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註意這些事,第壹個?李曉莉湊在王奶奶耳朵邊,叮囑了壹番,帶人把她送出了大門
送王奶奶出院,李曉莉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壹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嬌小,卻在大家心裏越發高大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三
們來認識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14科護士長李曉莉。從事臨床護理專業26年,她曾遠赴剛果(金)參加國際維和,也曾沖鋒在玉樹抗震救災、舟曲泥石流搶險中救治傷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她又壹次沖到了第壹線。
壹大早,護士長李曉莉像往常壹樣,趕在早班護理組接班前進入?紅區?,每天掌握患者的第壹手病情早已成為她的習慣。
看患者、問病情、查體征,進入病區的李曉莉就像上了發條壹樣進入了快節奏,壹刻也停不下來。所有發現的問題她都現場記錄下來,有的粘到病房門上,有的貼在護士站最顯眼的地方。
在這裏,患者們有個大事小情,都願意找風風火火的李曉莉。
風風火火卻也細致入微。85歲的鄭大爺前幾天有些不舒服,生命體征卻並無異常。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查房時,李曉莉暗暗地留了心。當天中午,鄭大爺突然並發癥急性發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曉莉和醫護人員迅速采取靜脈補鉀、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從死亡邊緣把鄭大爺拉了回來。
李曉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對於這些老年患者,李曉莉為他們壹人設計壹套護理方案,細心照顧。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那妳知道學習抗擊疫情先鋒英雄事跡心得體會都有那些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準備的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壹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武漢的醫療垃圾數量快速增長,最高峰時,壹天的醫療廢物產生量達到240多噸。在這條醫院背後的戰線上,同樣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專業團隊趕來馳援。不懼風險、不辭辛苦,他們攜手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防線,董清就是其中之壹。
3月24日下午4時,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董清正和同事們將壹桶桶醫療垃圾裝運上車,運往20多公裏外的集中處置點。
董清來武漢已經差不多兩個月了。春節期間,當得知武漢當地處置醫廢的人力、運力出現明顯缺口時,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動向湖北省環保廳請纓馳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內的第壹批突擊隊***12人駕駛5輛清運車從襄陽出發,當天趕到武漢後就立刻投入工作。
為了盡可能多地處理醫廢,最開始的壹個月裏,董清他們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2個小時左右。
雖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風險,但董清從未退縮。2月4日,專門接收重癥患者的火神山醫院投入使用第壹天,產生的醫療垃圾需要有人處理。得知任務後,董清果斷決定報名先上。
今年36歲的董清是壹名退伍軍人,有著14年的黨齡。在部隊的8年裏,他主要在衛生隊工作。這次抗擊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可能地幫助隊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團隊81人已收集轉運1933車次***918.1噸醫療廢物,無壹人感染。在多方***同努力下,武漢市的醫廢處置能力明顯提升,從最初的每天50噸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噸,可以實現?日產日清?。目前,董清的隊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務返回襄陽,他依然繼續堅守在武漢。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二
從除夕夜第壹批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征,到現在已兩個月有余。4000余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堅持精準施治,用愛心溫暖了很多患者。記者走近其中3名軍隊醫護人員,傾聽他們的抗疫故事
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主任謝渭芬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壹次握手、壹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
他常說自己就是壹名普通軍醫。事實上,在醫學消化內科領域,他可算是全國領軍人物之壹。他就是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支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的主任謝渭芬(見圖①,曹希攝)。大年初二剛查完房,他來到院長辦公室,言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上戰場,就愧對軍醫這個身份!?請戰最終獲得批準,謝渭芬趕往抗疫壹線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查房時,謝渭芬會隨時提問管床醫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壓數據分別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壹改平時的溫和,黑著臉批評對方
壹天,醫生鄒最從病房門口經過,看到謝渭芬正在盯著輸液管,嘴裏默念著壹串數字鄒最明白:謝主任是在計算每分鐘輸液的滴數。個性化治療,對輸液速度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100毫升液體需要45分鐘內輸完,每分鐘至少50滴。那天,謝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數滿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謝渭芬說,壹次握手、壹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壹位74歲的患者,高度焦慮,謝渭芬每天查房都握著老人的手,俯身嘮嘮三五分鐘;他還請心理醫生柏湧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幾天之後,老人飯量大了,睡覺也踏實了。出院那天,老人緊緊握著謝渭芬的手說:?是您救了我壹命!?
來自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壹病區主任趙玉英
?心病還要?心?藥醫?,隨時回復微信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數百條
2月4日,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副主任醫師趙玉英所在的病區。每個班4名護士,除了基礎護理,還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體都吃不消
?剛住到醫院的患者們,情緒有些焦慮,有什麽緩解的好辦法作為感染八科壹病區主任,趙玉英試著建起了壹個?感染八科醫患交流群?。從此,趙玉英就像壹個應答機,隨時回答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回復數百條,最短的壹個字或者壹個表情,最長的要壹兩百字。漸漸地,患者的焦慮感少了,醫生也松了壹口氣:即使不是自己當班,也能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趙玉英總結:?心病還要?心?藥醫。?
?心?藥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鐘阿姨身上。得知鐘阿姨的兒子小李也是壹名感染患者,由於病情較輕,在另壹家醫院隔離治療。趙玉英多方協調,把小李轉院到火神山醫院,安排和鐘阿姨住同壹個病房。看見兒子來了,鐘阿姨臉上有了笑容,在兒子的照顧下,身體壹天天好起來。
後來,趙玉英把小李的另壹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這個病房,既方便溝通交流,又可以讓小李幫助照顧生活起居。在小李帶動下,誌願者越來越多:病房裏,有的患者幫助醫護人員照顧重癥患者起居;醫技樓外,有的患者協助醫護人員推輪椅、擡擔架;樓道裏,他們拿起掃把和拖布,打掃衛生、傾倒垃圾
如今,病區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後邊備註上?已出院?,還繼續留在群裏給大家鼓勁加油。這個病區的醫護人員也用上這劑?良方?,建起了自己的醫患交流小平臺;即使醫療隊離開武漢,他們也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了。
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
?稱呼壹改,暖心多了?,進病房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
江城的第壹縷陽光灑進窗戶,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開始了壹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即將奔赴她的戰場:重癥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汙染區,感染風險極高。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李曉莉,個頭嬌小,短發齊耳,說話如蹦豆,走路帶陣風,幹啥事就壹個字:快。
李曉莉當兵31年,臨床護理幹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曉莉雖然已經上報了退休,仍帶領科裏護士集體遞交請戰書。到了武漢,她擔任感染十四科護士長,在全科護士中年紀最大,卻也最拼。主管護師喬惠霞與李曉莉壹起***事13年,對她的印象就是:?壹穿上防護服就像充滿了電,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李曉莉的帶動下,護士進病房從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稱呼壹改,暖心多了。?李曉莉說,這個?特殊規定?,她已堅持了十多年。
壹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訴記者:?壹下子感覺我們像是親人,特別熱乎。?胡阿姨年前從杭州到武漢探親,沒成想滯留江城無法返鄉,還染上了新冠肺炎,剛入院時心情很糟李曉莉每次見她壹口壹個?大姐?,和她聊幾句家長裏短,還在防護服上畫上西湖風光,緩解她的?思鄉之苦?。如今,胡阿姨不僅身體恢復很快,還樂呵呵地給病友加油。
92歲的王奶奶,是李曉莉重點護理的患者。這天,她要出院了。李曉莉想臨別前給她說上幾句話,壹進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邊等她:?閨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妳壹眼。?
?您出院,我們比您還高興呢,壹會兒用輪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註意這些事,第壹個?李曉莉湊在王奶奶耳朵邊,叮囑了壹番,帶人把她送出了大門
送王奶奶出院,李曉莉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壹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嬌小,卻在大家心裏越發高大
抗擊疫情先鋒人物事跡三
們來認識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14科護士長李曉莉。從事臨床護理專業26年,她曾遠赴剛果(金)參加國際維和,也曾沖鋒在玉樹抗震救災、舟曲泥石流搶險中救治傷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她又壹次沖到了第壹線。
壹大早,護士長李曉莉像往常壹樣,趕在早班護理組接班前進入?紅區?,每天掌握患者的第壹手病情早已成為她的習慣。
看患者、問病情、查體征,進入病區的李曉莉就像上了發條壹樣進入了快節奏,壹刻也停不下來。所有發現的問題她都現場記錄下來,有的粘到病房門上,有的貼在護士站最顯眼的地方。
在這裏,患者們有個大事小情,都願意找風風火火的李曉莉。
風風火火卻也細致入微。85歲的鄭大爺前幾天有些不舒服,生命體征卻並無異常。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查房時,李曉莉暗暗地留了心。當天中午,鄭大爺突然並發癥急性發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曉莉和醫護人員迅速采取靜脈補鉀、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從死亡邊緣把鄭大爺拉了回來。
李曉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對於這些老年患者,李曉莉為他們壹人設計壹套護理方案,細心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