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百年發展
2023年,壹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機付了壹杯咖啡的錢。在等待的時候,她瀏覽了自己手機銀行裏的理財產品和支付寶上的資金收益。如今,她幾乎不需要去ATM機取現金,也幾乎不需要每天帶著錢包。
從業十幾年的信貸經理張先生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貸款方式的數字化改變。10年前,客戶在貸款時需要填寫大量紙質合同文件。現在無論是貸款審批還是合同簽訂,都基本實現了網上系統直簽的方式。就連銀行內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打印等,都已經在網上完成。
十年來,消費者存取款、貸款、轉賬、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財和投資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背後是中國金融業這十年的變化和轉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8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1%;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同比增長12%左右。
金融業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a股市場增長238.9%,債券市場增長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上有超過2億的股票投資者;證券機構總資產十年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提升。
信貸經理張先生體會到的明顯變化是,銀行資金強烈向實體經濟傾斜,資金成本越來越低。與此同時,銀行壹直在為小微企業提供特殊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近年來,銀行在放貸時會給予專、新、小巨頭等創新主體更多的“優惠”。
十年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2023年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在介紹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十年來,我們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普惠貸款的數據格外亮眼。據陳介紹,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強金融普惠***享,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今年壹季度末,普惠性小額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了50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人均銀行賬戶約9.5個,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及性顯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已經逐漸形成。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銀行間的理財和信托渠道已經被gre
從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過去十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創新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大大增強,存量債務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平滑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高層次循環,科技創新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
資本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中國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投資理財也進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資本市場日益成為企業融資和公眾投資的熱點。
十年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創新板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目前已形成覆蓋滬深主板、科技創新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基金的多層次股權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a股投資者數量從2014年的7294.36萬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萬人。
招商證券2023年10月1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十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從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6.74萬億元增加到83.29萬億元,翻了壹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例從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占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占比僅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達到24%。2018年突破30%,達到34.9%,之後連續五年高於30%。2023年直接融資占比32.4%。2012-2023年期間,股票市場融資總額達到13.3萬億元,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量均大幅增長。股票市場融資額從2012年的4452.6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億元,融資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談及A股這十年時,華福證券研報表示,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A股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明顯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4月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6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 83%;2021年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71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57%,年復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實體公司數量穩定增長,實體上市公司總額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中占比逐漸增加,從 2012年的 25%增長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經增長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間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公司到A股上市,中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不斷增強。
在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夏看來,十年間,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拓寬實體經濟融資和居民投資渠道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助力產業升級以及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重大歷史使命。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十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據陳雨露介紹,十年間,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關於銀行保險業的改革開放,肖遠企介紹,十年來,我們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壹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對於資本市場的開放,壹位證券經紀人體會頗深:隨著近年來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融合。滬深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的速度越來越便捷。此前內地投資者想參與港股交易,必須要在香港交易所開通證券賬戶,如今卻只需要在A股證券賬戶開通港股通權限便可以參與符合條件範圍的滬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滬港通交易開通,標誌著滬港兩市互聯互通的時代開啟。2016年12月,深港通開啟,香港與內地證券市場往來交易資金越發龐大。
李超介紹,這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招商證券研報數據指出,滬深港通開通以來,A股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資通過陸股通這壹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場,資金流入速度明顯加快,外資A股持倉市值由2014年的145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197億元,成功突破3萬億元大關,增長幅度超過20倍,其中北上資金持倉市值超過2.7萬億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別被納入MSCI和富時指數,帶來了龐大的海外資金流入和增量資金,進壹步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陳雨露在9月份召開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的講話中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壹手抓好金融業開放承諾的落實,壹手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系統性的制度型開放。
相關問答:什麽是金融行業金融行業是計算機使用的龍頭,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統的行業之壹。無論是技術還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較領先的。從使用過程來看,可分為專項業務使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金融系統的業務處理、管理監控、電子商務等各環節的使用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各大金融機構都已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實現了綜合業務系統。在此基礎上,對於辦公事務和信息的管理將成為業務系統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業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綜合業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信息系統等。隨著銀行使用的不斷擴展和系統的不斷升級,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統龐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戶信息,是各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中國金融企業必須構築面向未來跨國、多渠道和聯合經營的知識管理平臺,才能全面提升競爭力,以應對入世的挑戰和防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