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雲時光之張掖焉支山行記
? 護士節,春風如醉,陽光明媚。雲攜妻挈女,駕車前往焉支山。五月中旬的塞上張掖,桃花灼灼,草色青青。雲的寶馬出城自西向東,在長刀壹樣的河西走廊上奔馳。壹邊是巍峨祁連,壹邊是龍首山脈。高速路如壹條灰絲帶飄向沒有盡頭的遠方。戈壁的綠色,就像點點稀薄的夢,在那無邊的蒼涼裏若隱若顯。唯有山頂的皚皚雪峰,在寂靜的光陰裏遙不可及,明凈而清晰。想起納蘭詞,"極目嵯峨,壹丈天山雪。"
出了張掖短短的繁華,便是走廊長長的落寞。但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樹。那些默默的楊柳,正抽長著嫩葉。白楊就像身著軍裝的少年,英姿俊朗。翠柳則似披著綠紗的羞澀的姑娘,亭亭地立在公路邊,田埂上,村莊的房前屋後。有的排成行,有的紮作堆,在柔和的春風的沐浴下,姿色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途徑山丹境內,透過車窗,可以看見荒野裏並行的長城,在燦燦的朝陽下巨龍般蜿蜒起伏,熠熠生輝。那殘垣斷壁透著風雨滄桑,似乎在無聲訴說著曾經的疆域殺伐、山河換代、民族紛爭……
? 當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目睹長城的偉岸有感而作《飲馬長城窟》"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從這首詩的氣度來看,這位坊間惡名遠揚的年輕帝王,頗有些秦皇漢武的氣宇軒昂。
過山丹向東南行約三十裏,焉支山那蒼蒼的身影便到了面前。 停車於進入焉支山的路邊,眺望下方的山谷。山谷中是長著小麥,玉米和油菜的青青農田,叢叢碧樹點綴其間,仿佛壹條綠色的河。小小的村落,約莫二三十戶人家,庭院的白墻黛瓦,隱在蔥翠的樹蔭蔭裏,畫中的壹樣潔凈,漂亮。
正午的村落睡著了似的寧靜,空無人影,甚至聽不見壹絲雞鳴與犬吠。方才路過的李橋水庫,那片浩渺無際,波光粼粼的戈壁之海又浮顯在雲的眼前。雲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癡癡地望著,仿佛置身夢中,竟感覺有些恍惚。
驅車駛上山路,行不多久,車停在焉支山景區的停車場上。 山下原木搭建的山門,遠遠望去,若古時行軍的營寨。大門中間是藍底金字,書有"國博故裏"的扁額。霍去病後七百年,抱負宏大的隋煬帝,又壹次為焉支山寫下了壹筆壯麗的史篇。世界上,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壹次萬國博覽會,在絲路古道,風景秀麗的焉支山下召開。西域各國使臣紛紛來賀。中原與世界停滯已久的外貿交易得以恢復。
? 《回道張掖》情景劇生動形像的再現了當年煬帝西巡張掖的艱辛往事,以及那場膾炙人口的華麗盛宴。有興趣的朋友可去丹霞小鎮壹觀。山門旁邊的巨石上,"焉支山"三字,至今依然回響著歷史的馬蹄聲聲。
李白語,"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花色。""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唐時的燕支山,今稱焉支山又名胭脂山。 山上長著壹種草,名曰胭脂草,葉似薊,花似蒲。花開紅藍,又名紅藍花。北人取其鮮者做成胭脂,北地胭脂便成了北方美女的代名詞。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博物誌》雲:張騫得種於西域。從此,胭脂這種天然的化妝品自焉支山風靡全世界。
因了胭脂草的美顏作用,加之焉支山清風白雪的沐浴,這裏生活的羌族,月氏,匈奴女子個個"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雕鞍",秀麗漂亮,鏗鏘迷人。匈奴貴族紛紛娶來做自己的妻妾。後來匈奴人便稱愛妻愛妾為‘閼氏’,音同胭脂、燕支。
做為壹名藥師,雲真心希望此行能壹睹這種胭脂草的芳容。過山門,正面是壹條沿著山脊蜿蜒而上的陡峭石階。YY望而卻步。雲帶著妻女,左轉進入相對平緩的焉支峽。
焉支峽口溪流潺潺,澄澈清淺,許多白色碩石橫臥其中。溪上壹輛大水車,悠然地哼著古老的雲水謠。 前行約十分鐘,步道被溪水截斷。壹座吊橋,可渡人至彼岸。橋長約百米,上鋪木板,人行其上,微微晃動。
清澈的溪水在陽光下自在地流淌。 水中,岸上,路旁草叢裏的石頭上,用玫瑰樣的紅色鐫刻著"遇","相識","思","盼歸","天長地久有時競,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充滿浪漫氣息的文字。走在寂靜的空谷中,讀著這些深情的的文字,匆匆那年的時光,壹若谷中的流水,在久已荒蕪的心底輕輕流淌。人世光陰短促,驀然回首,風景還在,但風景裏卻已找不見當初的那些個人影。
谷中山體平緩,林疏草薄,視野開闊。靜謐的山坡上,白雲悠悠,幾頭不識情為何物的牦牛忘我地啃著青草。雲想,這裏應該就是傳說中焉支峽裏讓有情人失魂落魄的愛情谷。
穿過這段不知谷主姓甚名誰,神秘而浪漫的愛情谷,焉支峽漸漸變窄,草木漸漸茂盛。步道繞著壹側山麓沿溪而上,時而石徑,時而木棧,曲折起伏。兩旁松樹的軀幹看上去久經風霜,粗糙滄桑。蔓生的枝節,錯落交疊,宛如壹亭亭蒼翠的華蓋,高舉在頭頂。
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漏下來,閃閃爍爍,斑駁陸離。有些幽暗的地段,寒氣襲人,陰風森森。道旁鋪滿厚厚的松針,上面散落著好多松果。丫丫撿起壹枚好看的,作為初到焉支山的記念。
緊挨著道旁的山麓,林中的疏疏殘雪尚未完全消融,新發的野草與苔蘚的翠綠交相輝映。明凈的陽光酒在上面,壹片氤氳,綠野仙境似的,夢幻壹般。有的老樹的根,盤曲如虬,上面遍生青苔。空氣中聞起來有股森林特有的氣息。 路上幾無行人。澗中溪流潺潺,泉水叮咚,如鳴環佩。壹家人並不覺得寂寞。
走在落滿松針的石徑,仰望高大茂密的松林,雲驀然想起《挪威的森林》裏渡邊與直子壹起走過的孤獨背影。人生中有些可貴的東西,失去了便永遠不會再來。走得有點累,壹家人坐下來,聽溪水嘩嘩地流過寂靜的山谷。許久,兩男兩女大學生模樣的青年,說笑著走過雲身旁。壹家人起身,十分鐘後來到綠草如茵的神仙齋。
神仙齋是壹片松軟的圓形草坪,有兩個藍球場大。四面被密密的參天松樹重重圍住,只留壹條短短的狹徑,通向溪邊,其幽無比。那些急於上山,壹心只想著抵達山頂的旅人,很容易錯過這壹方美妙的風景。
草坪上蒲公英黃色的小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紅色、紫色、粉色的野花星星點點散落其上,宛如鋪著的碎花地錦。壹座雅致婉約的雙層木亭,靜靜地矗立在草坪的中央,真的如同神仙小姐姐居住的地方壹般溫馨幽靜。
登上亭子的二層,環顧四周,松林窈然,密不透風。仰望睛空,則是壹枚湛蘭的圓。春日正午的陽光,自圓中瀉下來,脈脈地灑在碧綠的草坪上,那草的綠暖暖的,亮亮的,清麗而醉人。隨YY去草地邊找野蘑菇,發現亭子後面幽暗的密林中,竟然隱藏著壹段木階梯,不知通往何處去。由於時間的關系,容不得雲去探密。?
壹家人依依不舍地離開神仙齋,原路繼續信步而上,頭頂忽然傳來"呱、呱"兩聲熟悉而怪異的鳥鳴。叫聲在空寂的山谷裏聽起來特別地響亮而清遠。壹家人擡頭,只見壹只通體漆黑的烏鴉,幽靈般掠奪棧道上空,倏忽不見。YY想象是居住在焉支山裏的老巫婆,或者是《千與千尋》裏那個裹著壹身黑色披風,利欲熏心的湯婆婆。
溪邊有壹方巨石,平坦如臥,溪水自其下方流過。雲想坐上去略事休憩,拔開灌木叢,下到跟前,才看清原來是壹塊凍雪結成的碩大堅冰,上面落滿灰塵,不由心驚。看來森林裏充滿了危機,遂又小心地返回林道。
隨著海拔的增高,山上積雪愈厚。焉支峽兩邊的山崖俞高俞陡。經年照不見陽光的溪面凝結成冰。溪水不屈,似壹把利劍,劈開約有半米厚的冰層,劃出壹道優美的S型曲線。雪水在幽暗的縫隙間奔流,發出隆隆的巨大聲響。 雲拍了視頻,發在朋友圈裏,配上文字,"聽,澗水穿過冰層的聲音,宏邁有力,有壹種萬馬奔騰的雄壯之美。"以享友人。
兩個小時後出了松林,眼前豁然開朗。不長的山坡上,長滿了含苞待放,風至楚楚的馬蓮草。三座圓木小亭,蘑菇般偎依其上,嫻靜自然。有人漫不經心地坐在亭中。溪水在坡下的石坎中永不停息的奔流著,就像逝者如斯,壹去不復返的人世光陰壹樣,雲莫名地生出壹縷淡淡的惆悵。
爬上緩緩的山坡,沿溪邊再往前走,再次進入高山峽谷中。峽谷變得更加窄陡,兩側崇山峭直,溪中奇石壘壘,崖壁上苔蘚叢生。自此山路變成懸溪棧道,在溪上左右穿梭,頗似江南的小橋流水,但更野更幽。人行其上,腳下山泉淙淙,兩旁草樹蓊郁。迂回曲折中,山水風光不窮變換。壹處小橋對面的崖壁上,成千上萬,不同風格的"壽"字,引人註目。這些美妙的書法與秀麗的風景相得益彰,為到此的旅人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壹路逆流而上,耳飽溪聲,目飽秀色,經鷹窪崖,羌活灘,行約七八裏,山窮水盡疑無路。坐看雲起時,只見壹條黃色"天梯",穿過壹側的松林,沿著陡峭的山體插入雲霄。攀梯而上,氣喘籲籲逾千米, 壹峰撲面,其勢欲傾。崖上刻字"八仙峰"。八仙峰並不關八仙事,只是其峻峭的巖頂,八棵形態各異的松樹,傲然屹立在巖縫之中。據說有人寓意八仙,刻字於石畔,遂名八仙峰。
過了八仙峰,再上就到了鐘山寺。鐘山寺立於山林顛峰,陡壁懸崖之上。精巧別致,空靈自然。風中飄來濃郁的香火味。山門兩側,韋馱尊者與關羽武聖侍立左右,中間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雄寶殿中,釋迦摩尼,琉璃藥師,阿尼陀佛,慈悲莊嚴。幾位男女香客,虔誠的拜伏於地。佛光普照的大千世界,但願人人皆能慈悲為懷。
鐘山寺規模不大,最早為唐玄宗李隆基詔封的焉支山神壹壹寧濟公祠,後修葺為寺,人稱後寺。《大唐燕支山神寧濟公祠堂碑》記載,西北巨鎮燕支,本匈奴王庭。其燕支山水草豐美,易於畜牧。周以之興,秦以之霸。明代萬歷年間在前山半腰建玉皇觀,人稱前寺,後鑄大鐘壹口懸於寺中,時人合稱前後寺為鐘山寺。文革中遭到毀壞,今天的鐘山寺是在後寺的舊址上復建而成。
主持雲遊在外,只留釋寬文和尚於寺中打理照應香客。他正值中年,剃了須發,頭頂的沙尼戒清楚可見。雲與他站在寺門口聊天,他有說有笑,直來直去。梗著脖子說話的神態,有點似活佛濟公。後來,他指著不遠處的松谷,說他的師傅釋什麽,雲沒有聽清,是山丹大馬營鄉人氏,曾經做過教書先生,後皈依佛門,潛心修行,終成正果。八十六歲圓寂,現葬於松谷的靈塔中。
離開鐘山寺,右行踏上去往玉皇觀的木棧道。棧道兩旁松林更加高大茂密,似兩堵幽暗凝重的墻。棧道上面覆了壹層厚厚的雪,白玉般伸入密林深處。YY不小心跌了壹跤,好在沒有大礙。
這條棧道相對平直,在山上的森林裏穿梭,先漸行漸下,走過二三裏,是壹段上坡的石板路。順著石板路爬上開闊的山頂,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直插雲宵的萬佛塔。萬佛塔形似黃鶴樓,高大壯觀,氣勢恢宏。登高遠望,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流激湍,四周川谷峰戀,壹覽無余。
遙想兩千年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越祁連,與匈奴渾邪王戰於焉支山,匈奴敗走,霍去病乘勝過焉支山千余裏,斬首八千余級,俘渾邪王太子和相國、都尉,獲休屠王與祭天金人。匈奴為此悲泣而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失我金神人,使我不得祭於天。” 這個兩千年前,中國北方最強悍的遊牧民族,從此遠遁漠北,最終消失在蒼茫的歲月深處,不知所蹤。
如今,昔日的金戈鐵馬,烽火狼煙早已隨風而逝,映入眼簾的是壹派生機盎然的初春靜好風光。
玉皇觀是壹座抱樸歸真的道教寺院,與萬佛塔對望。依山造勢,林木掩幽,飛檐翹角,畫棟雕梁,以樓、閣亭、榭塔、坊、遊廊等建築巧妙布局。道法自然與人文思想和諧而統壹。據說每年農歷六月六,玉皇大帝生日的這天,成千上萬的遊客,會來這裏朝山觀景,避暑消遣,善男信女,焚香叩拜,祈福求安。
坐在玉皇觀前的飲食小攤上,聞著山頂的陣陣松濤,饑腸轆轆的壹家三口,要了三份黃亮幹凈的山丹涼面,兩份卷面涼糕。竟然覺得從未有過的好吃。此刻的丫丫已是精疲力盡,只好坐觀光車下山。
記得上天梯去往鐘山寺的途中,發生了壹點小插曲。蘭妻打電話說,她已到了山頂,問雲怎麽還未上來?雲說剛才休息的時候,把墨鏡忘在了石階上,正返回去找!妻說,"剛才下去了幾拔人,不定讓人撿去了,還是別去找了!"雲心想,"這個時屆來遊玩的遊客,應該不是那種市井俗子,說不定雲的墨鏡仍在原處。"果然,當雲壹路返回,遠遠便看見雲的墨鏡被好心人撿起來,好好的架在旁邊護欄上。應該是怕被人看不見踩壞了,才如此去做的,心中壹陣欣喜,想我們真的不應該常常用壹顆懷疑的心去揣度每壹位世人。
春行焉支山,途經山丹城,炒撥拉是不能不吃的壹種當地特色美食。驅車至壹家專營炒拔拉的街邊小店,日頭已是黃昏。炒拔拉味道不錯,但價格也是不菲。壹家人了卻了品嘗正宗炒拔拉的心願,飛鳥歸林,遊子歸家,迎著鋪滿西天的彩霞,雲的寶馬奔馳在高速公路的晚風中。
這壹日遊跡焉支山,往來溪谷大山,步危橋,坐茂松,聽流水,看激湍,臨澄潭,升高峰,訪古剎,竟日而歸。焉支山巖壑白雲,清泉磐石,響澗松風,歷歷在目。雖然冰雪未全融,鮮花未盛開,傳說中的胭脂草雲亦未能邂逅,但她在雲的想像中,壹如昭君般的溫柔美好。
古燕支山,今焉支山(胭脂山、大黃山),壹座有故事的山。屈原《離騷》詩中“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崦嵫”,據考證與《山海經》記載的西方神山壹壹壹太陽歸宿的崦嵫山,指的就是張掖的焉支山。這是壹座讓詩人們反復描寫與浮想的山。
詩人中有到過焉支山的岑參和王維,也有沒到過焉支山,憑浪漫想象而神遊的屈原和李白。岑參說,"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道盡了邊塞深深的蒼涼。王維寫,"連旗大旆黃塵沒,鳴笳亂動天山月。"軍隊的雄壯躍然眼前。明末詩人呂大器夜宿焉支山,月出林靜時寫就的《雪山》詩,“瀚海欲空青見月,焉支未染白如瓊。”雲每每遙望壹蘭如洗的浩空下,晶瑩如玉,終年不化的皚皚雪峰,覺得甚是親切和美麗。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歷史深處的焉支山是遙遠的,悲壯的,也是蒼涼的。今天的焉支山是美麗的,寧靜的,令人愜意的。四季的積雪融化為溪流山泉,涓涓流淌。春草吐翠,佳木蔥蘢,景色奇麗迷人,壹派祥和,清靜,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
焉支山地理位置重要,曾經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與命運。? 溯歲月的河流而上,雲似乎看見匈奴,王昭君,蒙恬,張騫,霍去病,隋煬帝,王維,岑參,高適,林則徐,左宗棠,西路軍戰士們緩緩走過焉支山的身影。焉支山不語,歲月無聲,漫山的胭脂花兒應不會忘記那壹段段滄桑的歷史。
雲不知道遠嫁匈奴的王昭君,是否曾在焉支山上采擷過胭脂草,但漢家秦地的明月,壹定至今還記得昭君那壹彎思鄉的憔悴蛾眉。為了漢民族的安寧,壹個柔弱的女子犧牲自己,踏上了去往戈壁大漠的不歸路,埋沒在了匈奴的漫漫黃沙之中,著實令雲欽佩與惋惜!
歸途中,雲想像夏天的時候,那火紅霞粉,靛藍亮麗的胭脂花兒壹定會漫山遍野的盛開,到時侯雲壹定再去看看她那美麗的容顏。若有緣,雲也會像李白壹樣,不遠千裏去昭君的青冢前,奠上壹杯千年的葡萄酒,慰藉她那日夜遙望長安的孤獨幽魂。
焉支山風景依舊,那些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那些痛苦的屈辱與悲傷,都已成為掩埋在塵土中的故事。光陰往來,歲月清涼,明凈且滄桑。
? (2020年2月疫情期間根據微信圖文整理於甘州雲齋,有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此向原作者致謝!小眾自娛,謹供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