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元宵節為什麽要掛花燈?

元宵節為什麽要掛花燈?

元宵節為什麽要掛花燈?

元宵節為什麽要掛燈籠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節為什麽叫元宵節,為什麽要放花燈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放花燈的來由有:

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壹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壹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壹年中平安順利。

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壹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壹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元宵節為什麽要賞花燈,吃元宵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

吃元宵:有團圓美滿之意,向征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打燈籠: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猜燈謎: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壹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壹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為什麽要做花燈?

起源

關於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涅盤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門弟子壹邊散花壹邊奏樂,並每繞城壹步點燃壹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所以,鬧花燈這壹習俗的產生主要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意義

《太平禦覽》中記載“正月十五日,漢家祀太乙,以昏時到明”。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於必須終夜點燈照明,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壹律掛燈。所以元宵節鬧花燈最初的意義是為了祭祀天神中最尊貴的太壹神。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我們也繼承了元宵節鬧燈花的傳統節日,但是更多的是因鬧燈花喜慶的氛圍和燈花寓意著壹片光明而代代相襲。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是鬧花燈放煙火的 *** 。到了元宵節的那天晚上,街頭巷尾,各式各樣的紅燈高掛,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元宵節為什麽要賞花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屆時家家掛燈,人人賞燈。關於元宵賞燈的來歷,這裏有個十分曲折動人的傳說。

漢武帝時,有個足智多謀、詼諧滑稽的東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宮門森嚴,他卻可以隨便出入,以隨時取悅皇上。他外表隨便,內心善良,常為宮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這年臘月,壹連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給武帝折幾枝梅花,忽見壹個宮女哭著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細細壹問,她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山上,家裏還有父母、妹妹,進宮之後再沒見過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日風雪交加,愁悶不堪,想與家人見見面,又怕武帝不允。思來想去,還不如壹死了之,黃泉之下再與父母相會。

東方朔安慰了她壹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他出皇宮,離長安,到元宵家裏如此這般地安排了壹下,然後就回到長安,在大街上賣起卦來。人們久仰東方朔的大名,爭著前來求簽問蔔,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語。眾人大驚,紛紛求教解脫的方法。東方朔鄭重地說:“正月十三日,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地形,妳們可到城西北十裏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時(約下午壹時到三時),會過來壹個騎紅色毛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燒長安的火神君。妳們前去攔路哭求,或許有救。”

人們聽了,互相串聯,相約多邀壹些人,去十裏鋪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時,果見從西北方向過來壹個騎著紅色毛驢的紅衣女子,眾人連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到時候要親自站在南天門察看的。妳們既然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妳們,可讓皇上想想辦法。”

人們拿了火神君賜給的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前,要把貼子獻給皇上。漢武帝接過侍衛們傳進來的紅貼,見上面寫著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了嚇得魂飛魄散,忙請東方朔商量應付的辦法。東方朔稟道:“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裏的元宵做得壹手好湯圓,火神君也會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祭獻天神,再傳諭全城百姓家家做湯圓,壹齊敬奉駕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想來她會心軟下來不再放火的。同時,您再下旨讓京城臣民壹齊動手做花燈,於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內屋外院壹齊掛上紅燈,從天上看起來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便能騙過在南天門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屆時進城觀燈,皇上與皇後、妃子、宮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賞燈,驅災解難。”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陽剛向西天斜掛下去,人們已紛紛張燈結彩準備起來。武帝帶了皇後、妃子,皆穿便服,在幾個也穿著便服的親近大臣和侍衛的保護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觀燈。宮女、太監們也三三兩兩上街而去。華燈初上,萬燈爭輝,各種火傘、火馬、轉子蓮、花筒、炮打四門、火龍擺尾等花燈呈奇爭彩,頗為壯觀。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這裏等候,見父母妹妹果然趕來,忙撲到母親身上。親上團聚,互敘衷腸。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於東方朔的努力,以後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並逐漸流傳到各地。這壹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為什麽要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有各種版本:

壹、懸掛燈籠迷惑玉帝

相傳很久以前,獵人誤射殺了壹只神鳥。天帝十分震怒,傳旨天兵天將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燒死眾生。天帝的女兒不忍無辜百姓受難,偷偷把這個訊息傳給了人間。人們不知如何應對,幸虧壹老人想出個法子,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煙火以迷惑天帝。

眾人以計而行,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間紅光壹片,響聲震天,以為是燃燒的火焰,不再追究。正月十五,懸掛燈籠,放煙火的習俗由此而來。

二、漢明帝燃燈表佛

漢明帝提倡佛法。聽聞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以弘揚佛法,

後來,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宮廷流傳到民間。

三、張燈結彩,普天同慶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扶植呂氏壹族,迫害忠良,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敢怒不敢言。

呂後死後,呂氏壹族恐怕被排擠報復,密謀作亂,奪取漢室江山。劉氏宗室與忠於漢室的大臣聯合,平定了“諸呂之亂”。

平亂後,眾臣擁立漢文帝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為了紀念這壹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日子---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四、東方朔獻計救人

相傳,東方朔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善良機智,幽默風趣。

壹次,東方朔無意中救下了壹名因為思念父母卻無法相見,而絕望自殺的宮女。為了幫助這位宮女,東方朔設計讓漢武帝相信,正月十五這天,上天要火燒長安。要想避過這場災難,必須全城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才可以瞞過玉帝。

武帝傳旨照東方朔之法執行,宮女得以在混亂中與家人相見,長安城也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下令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如此辦理。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壹個月圓夜。因歷代這壹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裏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壹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太壹神,徹夜點燈照明;佛教傳入中土,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相結合,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壹律掛燈,形成習俗。花燈源於漢,盛於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