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需要系統設計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是壹項創新性工程,對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需要系統設計,統籌規劃,全面布局。
中國環境報:生態大數據建設的首要問題是什麽?
程春明:樹立全局性生態環保大數據發展觀,實現數據“在壹起”,這是大數據建設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必須“更新觀念,立足全局,打破割據,戰略籌劃”,用全局性的戰略眼光謀劃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
中國環境報:生態環境大數據體系如何建立?
程春明: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數據來源絕不僅僅局限於環保業務數據,而是更大範圍、更多層次、更多結構的相關數據集合。通過部內、部際數據整合,社會、企業數據挖取,形成廣樣本、多結構、大規模、實時性的數據體系,使得數據的特征關聯和創新應用成為可能,並不斷豐富數據采集主體,創新數據采集手段。
在部內數據整合中,形成“壹個司管理數據,其他司使用數據”的分工協作采集機制,對壹個監管對象不重復采集數據,建立協調數據采集內容的工作機制。既提高環保工作效率,也提升公眾滿意度。
全流程的業務數據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重要數據來源和組成部分。改變目前環保內網的職責定位,由單純的文件電子流轉手段,轉變為整個行政業務流程的監管手段,
同時,重視對社會公眾相關數據的采集和整合,例如公眾環境舉報數據、社交媒體上的相關數據等。
中國環境報:在體制機制上如何適應?
程春明: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有環境管理體制機制上的支撐,形成與大數據相適應的良好管理生態,實現信息化系統的統壹建設、應用系統和基礎設施的統壹運維、數據的集成管理。
按照今年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環境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的要求,切實整合現有的環境信息系統,對新建的信息系統做好統籌立項,逐步改變環保信息系統職責交叉、標準不壹、***享困難等現狀,做好信息化和大數據相關規範和標準的建設。
通過制度規範,明確各業務部門在數據采集、使用、公開等方面的職能、關系和任務,明確數據方面的考核任務,形成促進數據***享、開放的體制機制。最終要形成支撐壹線環保業務工作的環保雲業務服務體系,成為“不下班”的數據保障系統,用數據打通排汙許可、環境影響評價、汙染物排放標準、總量控制、排汙交易、排汙收費等各管理環節,形成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環境管理新業態。
中國環境報:如何推動大數據應用?
程春明:應用是大數據的靈魂。大數據為個性化地滿足不同主體的差異化需求提供了可能。
壹方面,大數據應用要抓住不同主體、不同業務、不同地域之間的需求差別,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3個層面:
壹是按照不同的環境問題進行大數據創新應用,如黑臭水體治理問題、未批先建問題、霧霾預測預警等。
二是按照不同的環境業務進行大數據創新應用。按照陳吉寧部長要求,從監測、環評、政府網站3個環境業務領域入手開展大數據應用工作。
三是按照不同地域的環境工作特點開展大數據應用,突出地域特色,解決當地最突出的環境問題。
另壹方面,大數據應用的創新主體要多元化。政府、企業、社會都是大數據應用的創新主體,應該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數據應用創新工作,在環境管理業務創新和社會應用創新兩方面同時發力,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激發創新,***築合力”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應用格局。要激發生態環境大數據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積極培育環境大數據相關產業,推動形成環境大數據知識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