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張鳴出走新浪微博去網易到底是為什麽?新浪為什麽不挽留呢?

張鳴出走新浪微博去網易到底是為什麽?新浪為什麽不挽留呢?

新浪承載了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於各種機構,審核監管的也更為嚴格。在這種局面下,勢必會造成部分內容的被扼殺。 所以有人說:新浪越來越水了,不像以前那樣有看頭了。 張鳴是人大的教授,嘴巴很毒,說話犀利,越是敏感和偏激的話題,他越是活躍,因此張鳴被刪帖也是必然的。學者的態度是:我尊重這個平臺,所以我來了。被刪帖,勢必認為是不被尊重。因此勢必會選擇離開。 老沈對張鳴的態度,也恰恰就是新浪對這類文青、憤青、毒舌的態度:愛來不來,愛走不走。因為他們不是新浪的核心用戶,甚至會認為這幫人只會給新浪惹麻煩,走了更好,少了些定時炸彈。即:新浪運營策略的核心不在這批人身上,而是在明星、名人和網絡紅人上面。 東家不亮西家亮,認為在新浪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勢必選和新浪決裂,選擇去騰訊或者網易。在這種情況下,騰訊的人氣、網易的態度都成為了他們離開新浪的另外去所。然後對於騰訊還是網易來說,接收到這批人,也不壹定完全是好事。這批人離開新浪,是因為言論在新浪被監管,發言內容被刪除。而監管的壓力和風險,在網易微博或者騰訊微博都是存在的。在新浪被刪帖去了網易,在騰訊被刪帖呢?是去網易或者搜狐嗎? 從網站氣質來說,網易微博可能更適合他們。 網易從新聞和論壇時代就很毒舌,在那幫文青憤青編輯的驅動下,如今的網易微博也是這個風格(他們自稱有態度,只是官話罷了,說穿了就是偏激、毒舌)。 但是,張鳴出逃新浪事件只是個表象,內在的問題是微博的存在意義或者未來出路是什麽?微博究竟是作為普通用戶抒發感情和日常溝通的平臺?還是為了給大眾提供優質內容(來源於優質用戶)從而形成觀點碰撞的內容平臺呢? 個人認為,微博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社交平臺階段:類似SNS,用戶發布個人狀態,彼此交朋友 媒體平臺+社交平臺階段:微博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咨詢和商業信息的平臺,同時也可拓展交際圈 思想平臺+媒體平臺+社交平臺階段:在前兩大特性基礎之上,用戶發布或點評的內容更具觀點性,信息更有價值,且用戶之間更容易產生思維的碰撞,就像在線頭腦風暴(而不再是簡單的轉發和“呵呵,頂,必轉”之類的)。用戶在泡微博的過程中會有思考的過程、言論交鋒的過程、自我思想高度提升的過程。 很明顯今天大多數社會化社區處在第二階段,有社交,有獲取資訊,卻沒有觀點的碰撞與思想的激蕩。舉個例子,人們看了壹天微博,看了無數中規中矩的新聞、事件、圖片、視頻之後,雖然閱歷豐富了、信息量提高了,卻都不夠深入,都趨於大眾化、扁平化。就好比知乎和百度知道的區別,同樣的提問,獲得的答案的深入程度和專業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張鳴也好、宋石男王克勤也好,他們正是引導輿論方向的優質用戶,他們提供著壹手的信息,發出著不壹樣的聲音,非常有助於拓展人們的思維並激起話題討論,從而讓壹條140個字的新聞或觀點的價值得到延展與升華。 因此,感性來講騰訊、飯否、網易、豆瓣可以算是第三階段,新浪、人人是第二階段。但是究竟哪個更好、更能獲得用戶認可,這個問題就難以回答了,就像郭德綱和周立波,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