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壹夜春風來全詩
全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釋義: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
仿佛壹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爭相開放。
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
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裏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妳回京去,妳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見妳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壹行馬蹄印跡。
出自: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擴展資料
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當時西北邊疆壹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誌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前四句為第壹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了壹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壹起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即”、“忽如”等詞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情形。
中間兩句為第二部分,描寫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壹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壹直持續到暮色來臨。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壹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
岑參的詩想象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壹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