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紫砂壺是什麽泥
烏泥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黑色的紫砂壺是用烏泥燒成的,是壹種含錳鐵量較高的烏泥,這種烏泥在燒制之後,會顯得較為質樸渾厚。烏泥主要分布在石英巖下的甲泥和紫泥之間,屬於紫泥的壹種,是最早用來制作紫砂壺的原料,在燒制時溫度需打到1200℃以上。燒制出來後悔呈淺褐色,有些微紅或泛黃,等到冷卻後就會慢慢變黑。
最常見的紫砂壺器型
1、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采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壹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2、掇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壹,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3、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壹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壹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4、潘壺
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砂壺,壹則自用,壹則往還饋贈。潘氏訂制的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壹形制稱為“潘壺”。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