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壹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典型的實驗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兩張,壹張畫有標準線段,另壹張畫有比較線段。被試7人壹組,其中6人是實驗助手(即假被試),第6人是真正的被試。被試的任務是在每呈現壹套卡片時,判斷a、b、c三條線段的哪壹條與標準線段x等長。
實驗開始前幾次判斷,大家都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從第7次開始,假被試(助手)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實驗者開始觀察其被試的選擇是獨立還是從眾。面對這壹實驗情境,真被試在作出反應前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是自己的眼睛有問題,還是別人的眼睛有問題?是相信多數人的判斷,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在確信多數人的判斷是錯誤時,能否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阿希從1951年開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復這項實驗,結果發現:
大約有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三分之壹的從眾行為。
2、服從實驗
心理學家米爾格爾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從實驗,是其壹系列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最有影響的壹個研究。
實驗的被試是通過廣告招聘來的40名職業不同的男性,每次實驗付酬4.5美元。實驗主試告訴被試,實驗是為了研究懲罰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實驗時,兩人壹組,壹人當學生,壹人當老師,師生角色由抽簽決定。教師的任務是朗讀配對的關聯詞讓學生記憶,然後教師呈現某個詞時,學生在四個備選中選擇其中之壹。如果選錯,教師就按電鈕給學生施以電擊作為懲罰。電擊強度從15伏到450伏,分30個按鈕,電鈕下方對應標明“弱電擊”、“中等電擊”、“特強電擊”、“劇烈電擊”、“極劇烈電擊”、“危險電擊”,最後兩個用“××”標記。由於事先的安排,實際上每組只有壹個是真的被試,另壹個是實驗者的助手,即假被試。抽簽結果,真被試總是當教師,假被試總是當學生。另外,這些電擊也是假的,但為了使作為“教師”的真被試深信不疑,實驗前,首先讓其接受壹次強度為45伏的真電擊,作為懲罰學生的體驗。結果“教師”感覺雖然45伏電擊微弱,但已感到難受。
實驗開始,“教師”和“學生”分在兩個房間,被墻隔開,相互看不見,可以用電訊傳聲的方式聯系。然後在“學生”的胳膊上綁上電極,這是為了在學生發生錯誤選擇時,可由教師施以電擊懲罰。而且實驗者把“學生”用帶子捆在椅上,向“教師”解釋說是為防止他逃走。在實驗開始時,“學生”故意出錯,教師給予電擊,當學生多次出錯,教師電擊的電壓升到75伏時,有人開始呻吟。隨著“學生”錯誤不斷,“教師”電擊的電壓值不斷升高,而“學生”則叫喊怒罵,哀求討饒,踢打墻壁,最後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這些聲音只是放錄音而已,而教師並不清楚。作為被試的“教師”不忍心繼續做下去,問主試怎麽辦?實驗主試嚴厲督促“教師”堅持做下去,並表示壹切後果由實驗主試承擔,與“教師”無關。這時,充當“教師”的被試既要執行實驗主試的懲罰命令,又要承受被懲罰者“學生”反抗的壓力,內心沖突很厲害,出現了出汗、顫抖等現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試服從了命令,直到給予答錯的“學生”電擊高達450伏。另有35%的被試,作了種種反抗,拒絕執行命令,他們認為這樣做太傷天害理。實驗後,主試公開了真實情況和實驗目的,以消除被試的緊張、焦慮和內疚。
3、競爭實驗
心理學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過壹個經典的實驗,該實驗要求兩兩成對,兩人分別充當兩家運輸公司的經理,兩人的任務都是使自己的車輛以最快的速度從起點到達終點,如果速度越快,則賺錢越多,要求盡可能多賺錢。每人都有兩條路線可選,壹條是個人專用線,另壹條是兩人***同的近道線,但道近路窄,壹次只能通行壹輛車,因此使用這條近而窄的道路只有壹種辦法:雙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設計明確告訴被試,即使交替使用單行線,也必須要有壹點等待時間,但走單行道遠比啟用個人專線經濟、有效。實驗最後以被試起點至終點的運營速度記分,分數越高越好。實驗的結果表明,雙方都不願意合作,狹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在實驗中也會偶有合作,但大多數都是競爭的結果。當實驗者要求被試闡明寧可投入競爭也不願選擇合作的理由時,大多數被試表示自己希望戰勝其他競爭者,他們並不重視自己在實驗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寧可去競爭,勝過他人,實現自我價值。這壹實驗證實了人們心理上傾向競爭的論斷。
研究還表明個體之間的競爭與群體之間的競爭有很大區別。在群體競爭的條件下,群體內成員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同活動的目的指向性很強,彼此交流及時,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效率。在個人競爭的條件下,多數人只關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夠支持。4、羅森塔爾效應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壹個著名試驗。他們在壹所小學的壹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學生進行所謂“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通知教師說:“這些兒童將來大有發展前途”。實際上這些學生是隨機抽取的。結果八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確實進步了,教師也給了他們好的品行評語,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應。羅森塔爾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教師接受了“權威謊言的暗示”,對名單上的學生態度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偏愛心理和情感。從而對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並促進了預期期望效果的達成。他借用希臘神話中主人公皮格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這個效應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教師期望效應”。
5、皮亞傑品德發展階段論實驗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兒童品德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關於兒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斷問題的研究,為品德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壹個理論框架和壹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學基礎。?
皮亞傑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對偶故事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他設計了壹些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要求兒童判斷是非對錯,從兒童對行為責任的道德判斷中來探明他們所依據的道德規則,以及由此產生的公平觀念發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亞傑在研究中所用的壹個對偶故事。
A有壹個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親出去了,朱利安覺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開始時他拿著鋼筆玩。後來,他在桌布上弄上了壹小塊墨水漬。
B.壹次,壹個叫奧古斯塔斯的小男孩發現他父親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親外出的那壹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滿以幫助他父親。這樣,在他父親回家的時候,他將發現墨水瓶灌滿了。但在打開墨水瓶時,他在桌布上弄上了壹大塊墨水漬。
皮亞傑對每壹個對偶故事都提出了兩個問題:(1)這兩個孩子的過失是否相同?(2)這兩個孩子中,哪壹個更壞壹些?為什麽?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皮亞傑發現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與其認識能力的發展存在著互相對應、平衡發展的關系,這種認識能力是在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之中得到發展的。皮亞傑概括出壹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之後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6、人際關系的相似性因素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紐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執安大學作過壹實驗,實驗對象是十七名大學生。實驗者為他們免費提供住宿四個月,交換條件是要求他們定期接受談話和測驗。在被試進入宿舍前先測定她們關於政治、經濟、審美、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他們的人格特征。然後將那些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學生混合安排在幾個房間裏壹起生活四個月,四個月後定期測定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讓他們相互評定室內人,喜歡誰不喜歡誰。實驗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的鄰近性決定人際之間的吸引,到了後期相互吸引發生了變化,彼此間的態度和價值觀越相似的人,相互間的吸引力越強。心理學家的進壹步研究還發現,只要對方和自己的態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樣也會對自己產生很大吸引力。
7、社會助長現象實驗
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發現,別人在場或群體性的活動會明顯促進人們的行為效率。他讓被試在三種情境下,騎自行車完成25公裏路程。第壹種是單獨騎行計時,結果表明,單獨計時情境下,平均時速為24英裏(1英時=1.61公裏);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時速為31英裏;而與其他騎車人同時騎行,平均時速為32.5英裏。特裏普利特在實驗室條件下,讓被試完成計數和跳躍等工作,也發現了同樣的社會助長現象。
8、“遲延滿足”實驗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壹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壹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壹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壹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註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於壓力而逃避挑戰。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實驗證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壹種綜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壹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9、“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被試單獨呆在實驗室裏,幾小時後開始感到恐慌,進而產生幻覺……在實驗室連續呆了三四天後,被試者會產生許多病理心理現象:出現錯覺幻覺;註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緊張、焦慮、恐懼等,實驗後需數日方能恢復正常。這個實驗表明: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只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
10、情緒實驗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壹胎所生的兩只羊羔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壹只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壹只羊羔旁拴了壹只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壹只饑餓的狗關在壹個鐵籠子裏,讓籠子外面另壹只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郁、嫉妒、敵意、沖動等負性情緒,是壹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壹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