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資料簡介
抗美援朝戰爭,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有5次大規模戰役,全部集中在1950年11月到1951年6月間。而從1951年6月之後,交戰雙方再也沒有爆發投入百萬人規模的大型會戰,但整場戰爭卻壹直持續到了兩年後的1953年7月。
這要結合抗美援朝戰爭的特點來分析。1951年7月,雙方的實際軍事控制範圍在三八線南北兩側,基本就是兩年後雙方最終停戰時的態勢。從1951年中期開始,南北雙方進入了邊打邊談的狀態,朝鮮戰爭在這個角度上講是非常特別的,停戰協定竟談了足足兩年,在世界軍事史上罕見至極。在戰爭爆發前,朝韓兩國也恰恰是以三八線作為分界,戰爭打到1951年7月,又回到了雙方戰前的領土控制局面,對於談判而言有壹定的默契和暗示作用。而嚴格來講誌願軍深入朝鮮境內,本質上也是幫助鄰國保衛領土,戰略目的並非占領整個半島。在1951年6月前的五次大戰役結束後,這種態勢實際已經初步形成。
再具體來看軍事層面。誌願軍這邊,大膽穿插、分割包圍、近戰夜戰等先前對付國民黨軍美械大兵團的戰術,在朝鮮戰場上面對美軍也屢試不爽,敵人不適應中國軍隊這種靈活的戰術特點,戰爭初期頻頻遭到痛打,尤其是第二和第三次戰役。但是從1951年第四、第五次戰役時,作戰效率和戰果已經明顯出現下降。究其原因,自然有美軍作為軍事強國能夠及時分析敵情調整戰術的因素,而客觀上要繼續向南進攻,誌願軍後勤保障和空軍掩護上的短板被逐漸暴露,難以長期向南深入。誌司也曾決定發起第六次戰役,結果在鄧華將軍的建議下,基於上面分析的原因軍委最終取消了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計劃,直到戰爭結束前也沒有再提上日程,而鞏固戰線才是我軍後期的主要作戰目標。
聯合國軍這邊,從1951年便有停戰打算,參加談判不完全是虛張聲勢。事實上美方經過和誌願軍半年多的交手,對於作戰對手的實力及強硬態度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判斷,對占領整個朝鮮半島也感到希望比較渺茫。壹個重要的原因,美國將朝鮮戰爭定位於局部戰爭,總計只出兵40余萬人,國民、社會輿論和經濟壓力都較大。戰場向北延伸,面對兵力和動員能力絕對占優、且在中蘇空軍作戰半徑內的誌願軍部隊,美軍想打出真正的殲滅戰,占領大片土地是不現實的。所以抗美援朝的後兩年(1952-1953年),雙方基本處於打打停停的狀態,當然也爆發過像上甘嶺戰役等壹些激烈的局部戰役。後兩年雙方的作戰目的也是為了在停戰前爭取相對優勢的戰場形勢,為本方在談判和簽字時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