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散有什麽特殊含義嗎?
“蛋散”在廣州有兩種含義:
1、蛋散,廣東省著名的傳統小吃,是以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落油鑊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吃。
2、在粵語中即是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取其"不夠剛硬"之特征。
廣州人有春節前開油鍋的習俗,炸煎堆、蛋散、油角等等,寓意來年紅紅火火。
擴展資料:
串門做煎堆是壹代老街坊的歡樂記憶
“開油鑊啦!”每年年廿四,不少遵循傳統的廣州人仍喜歡做“油器”,即用油炸出油角、煎堆、蛋散、笑口棗、糖環、鹹水角、豆沙角等食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本地家庭已不在家揉面、搓皮、包餡,而是選擇到餅店購買半成品或成品,以新的方式祈求來年“油油潤潤,飽滿富足”。
各種油炸糕點不僅香脆可口、寓意美好,而且幾乎每種油炸糕點都有著獨特的順口溜。例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吃過笑口棗,來年哈哈笑”等。
“小時候對過年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左鄰右舍互相串門,合力做煎堆。”20世紀70年代前後,街坊葉叔還是小孩子,住在荔灣區西華路,每年的年廿四、廿五,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年貨,其中,制作煎堆最讓人感到“頭疼”又期待。
葉叔說,制作煎堆相當“麻煩”,不僅工序多,做法也繁瑣,因此鄰居會輪流串門,互相幫忙制作。首先要把糯米谷爆炒,對那些無法通過高溫分離的‘米花’和谷殼,全都由小孩人工分揀;大人再將分離出的米花倒入用白砂糖加水煮成的糖膠裏,不斷攪拌。
“最有趣的是,大人還要趁熱把米花糖揉成壹團做餡料。為了降溫,他們先將手放進冰冷的井水中,然後趕緊揉團,但還是經常熱到哇哇叫,非常搞笑。”葉叔笑著說。
做好餡料後,再用面粉和水制作面皮,將面皮包裹好餡料後,再在表面滾上芝麻,放進滾油裏炸。
在葉叔看來,小時候的年味,就是左鄰右舍互相串門,壹邊幫忙炸油角、煎堆,壹邊拉家常,小孩子們壹起“搗亂”,還鬥智鬥勇偷吃。
此外,到副食品店買“冬果”也是葉叔小時候辨認新年快到的“信號”。每到新年,副食品店裏會擺出幾個大玻璃罐,裏面裝滿笑口棗、牛耳朵等小吃什錦。
“老板,來半斤冬果!”的買賣聲不絕於耳,只見老板壹壹稱好,裝入用油紙折成的包裝袋,再用水草捆起來,小朋友就蹦蹦跳跳地甩著“冬果”回家,過年的氣氛就在熱熱鬧鬧中蔓延開來。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