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的資料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壹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全球板塊運動
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壹點稱為震 中國地震火山帶分布
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壹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壹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壹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裏。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裏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裏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裏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壹個較大的地震的時候,在壹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壹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壹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壹定的帶狀,稱地震帶。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編輯本段地震分布
時間分布
08-08-31世界地震情況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壹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壹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壹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壹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壹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壹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新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二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中國的震區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大小地震帶上。
地震前兆
前兆指地震發生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異常有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突升、突降、井孔變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等。人們總結了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 井水是個寶,地震有前兆。 無雨泉水渾,天幹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壹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預報風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礦井崩塌等等。至於在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輔助判斷作用,對不同的動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隨地震而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振動、電、磁、氣象、水氡含量異常等),往往能使壹些動物的[1]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發生異常反應。地震前動物反應 動物 異常表現 牛、馬、驢、騾 驚慌不安、不進廄、不進食、亂鬧亂叫、打群架、掙斷韁繩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驚跑。 規模 目前衡量地震規模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壹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越大。目前人類有記錄的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壹顆1800萬噸炸藥量的氫彈,或者相當於壹個100萬千瓦的發電廠40年的發電量。這次汶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90萬噸炸藥量的氫彈,或100萬千瓦的發電廠2年的發電量。 目前國際上壹般采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裏氏地震規模。裏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裏氏規模每增強壹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 32 × 32)倍。 小於裏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壹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裏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裏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裏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裏氏規模竟達9.5。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壹定是相同的;同壹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壹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壹把“尺子”壹壹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壹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壹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壹般來講,壹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壹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壹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壹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還有就是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1度到12度***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壹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壹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1920年海原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唯壹被定為12度的地震。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震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沈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壹側沒有依托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沈,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沈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遊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成因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註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編輯本段成因新說
地震核變成因論 地震是地幔中核變的及時效應在地殼上的表象。 地幔的長期沈澱、析出、分層,在地球深處形成較純凈的核裂變(如鈾等)物質圈,同時由於地幔的長期析出或內部物質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對地表的液態、氣態物質(如海水、石油、空氣等)的吸入、熱解,在地幔的上層(地幔、地殼之間)聚集了較為純凈的核聚變物質(如氫等)。地幔的對流造成核裂變物質相遇,以超過臨界體積,發生核裂變,(如果此時附近存有核聚變物質)進而引發核聚變,產生瞬間極速膨脹,反彈地殼產生縱波,縱波拉伸地殼產生橫波。(本章內容在尚未得到權威認可之前,切不可用於相關考試的答案)
地震之最
矩震級達到8.6級的11次大地震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矩震級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 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矩震級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矩震級9.1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卷斯裏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日本福島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矩震級9.0級。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130公裏以外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裏。根據日本官方統計(截止4月14日19時),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蹤。 5.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大地震(1954年11月4日):矩震級9.0級。震中位於堪察加半島南部近海。 6.厄瓜多爾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矩震級8.8級。約1000人在此次地震中遇難,地震引發了大約5米高的海嘯沖擊了厄瓜多爾海岸,大約500人死於這次海嘯中。 7.智利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矩震級8.8級。震源35公裏,這次地震至少造成521人死亡, 59人失蹤, 12000 人受傷。 8.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矩震級8.7級。震中位於阿拉斯加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的埃達克島附近。 9.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矩震級8.6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近海,震源30公裏,***造成1313人死亡。 10. 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矩震級8.6級。震中位於阿拉斯加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的埃達克島近海,與1965年阿拉斯加8.7級地震震中位置非常接近。 11. 中國西藏墨脫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矩震級8.6級。2000余座房屋及寺廟被毀。中國雅魯藏布江及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地震數據之最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裏氏排名)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201年7月發生在地中海東部的地震,死亡110萬人 ●地震損失最大的是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損失金額估計在1220億至2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000億元到1.5萬億元)之間
上面是從百度百科摘的,多余的我不摘了,推薦幾個網站吧
/ 中國地震網
/ 中國地震科普網
百度貼吧妳可以考慮去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