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沈儀有哪些功能
(1)測量原理
紅細胞沈降率(ESR)是常用的臨床檢驗指標。 血樣采集到內有抗凝劑的血沈管中,混勻後垂直放置在儀器樣品架上,在重力的作用下,紅血球會漸漸下沈,在血沈管的上部會留下壹段透明的血漿,儀器利用壹對紅外發送和接收管(TX—RX)上下移動來測定紅血球和透明血漿的分界面,在壹定時間內可測出紅細胞的動態沈降變化情況。
(2)測量方法
血沈分析儀的讀數原理,紅外發送和接收對管(TX—RX)移動範圍為C,對血沈管的讀數終端為:L為最底端,H為最高端。
在紅外發送和接收對管從最底端(L)向最高端(H)移動的過程中,如果紅外光線不能到達接收管,則說明紅外光線被高密度的紅細胞阻擋。壹旦紅外光線能穿過血沈管到達接收管,接收管的信號就告訴計算機開始計算到達移動終端時所需的距離。
L1代表血沈管中的血液在時間零計時的高度(血樣初始高度),L2代表血沈管中的紅細胞沈降面在30分鐘的高度,L3代表血沈管中的紅細胞沈降面在60分鐘時的高度,K代表紅外發送和接收對管移至最底端時血沈管中血液的高度。K由血沈分析儀本身系統決定,設置在計算機中。
假如血沈管中恒定地放入1.6ml的抗凝全血,在血沈管中的血液高度也會因樣品管的不同而輕微有些變化。為了補償這個變化,血沈分析儀中采用在壹定高度的範圍內考慮初始高度值,運用沈降的百分比原理來修正這些變化。
(3)讀數原理
選用紅外光電管組成的檢測板垂直地對30個血沈管同時進行監測,垂直檢測的間隔距離為0.16mm讀壹個數據(即儀器分辨率),檢測周期為3分鐘。當血沈管插入儀器後,儀器自動對血沈管進行檢測。第壹次檢測作為時間計時的“0”計時,並對血沈管中的血液高度進行初始判斷,並以此為基準進行分析,儀器設置的血液高度M的可接受範圍為50mm—64mm(從血沈管的底部算起),推薦的高度為55mm(對應的容量為1.6ml,即0.32ml抗凝劑,1.28ml全血)。血沈管中血液高度超出儀器接受範圍,儀器拒絕對該血沈管進行檢測。血沈管血液高度在接受範圍內,儀器對該血沈管進行檢測,全過程檢測10次為30分鐘工作方式,檢測20次為60分鐘工作方式。
(4)樣品準備
血沈儀對每個樣品需1.28ml全血,被測樣品血液可直接註入血沈管,現在通常使用帶負壓的血沈管,每個血沈管中事先已註入0.32ml抗凝劑,這樣為了保證該血沈管中被測血液有適當的容積,在血沈管上有壹條標誌線。在血液註入血沈管時,壹直註入到抗凝劑和血液的總高度達到血沈管上標誌線附近±3mm,把血沈管上下慢慢顛倒5—7次,使抗凝劑和血液混勻,註意抗凝血中不能有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