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多種證明方法
解析:
bbs.eduol/printpage.asp?BoardID=39&ID=171933
魅力無比的定理證明
——勾股定理的證明
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滿魅力,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證明趨之若騖,其中有著名的數學家,也有業余數學愛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貴的政要權貴,甚至有國家總統。也許是因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簡單,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復被人炒作,反復被人論證。1940年出版過壹本名為《畢達哥拉斯命題》的勾股定理的證明專輯,其中收集了367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有資料表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有500余種,僅我國清末數學家華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種精彩的證法。這是任何定理無法比擬的。
在這數百種證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簡潔,有的因為證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紹勾股定理的兩個最為精彩的證明,據說分別來源於中國和希臘。
1.中國方法
畫兩個邊長為(a+b)的正方形,如圖,其中a、b為直角邊,c為斜邊。這兩個正方形全等,故面積相等。
左圖與右圖各有四個與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必相等。從左右兩圖中都把四個三角形去掉,圖形剩下部分的面積必相等。左圖剩下兩個正方形,分別以a、b為邊。右圖剩下以c為邊的正方形。於是
a2+b2=c2。
這就是我們幾何教科書中所介紹的方法。既直觀又簡單,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臘方法
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邊上畫正方形,如圖。
容易看出,
△ABA’ ≌△AA’’ C。
過C向A’’B’’引垂線,交AB於C’,交A’’B’’於C’’。
△ABA’與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積為後者面積的壹半,△AA’’C與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積也是後者的壹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積等於矩形AA’’C’’C’的面積。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積等於矩形B’’BC’C’’的面積。
於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於三角形面積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積之半,則可用割補法得到(請讀者自己證明)。這裏只用到簡單的面積關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積公式。
這就是希臘古代數學家歐幾裏得在其《幾何原本》中的證法。
以上兩個證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們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積的兩個基本觀念:
⑴ 全等形的面積相等;
⑵ 壹個圖形分割成幾部分,各部分面積之和等於原圖形的面積。
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樸素觀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國歷代數學家關於勾股定理的論證方法有多種,為勾股定理作的圖註也不少,其中較早的是趙爽(即趙君卿)在他附於《周髀算經》之中的論文《勾股圓方圖註》中的證明。采用的是割補法:
如圖,將圖中的四個直角三角形塗上朱色,把中間小正方形塗上黃色,叫做中黃實,以弦為邊的正方形稱為弦實,然後經過拼補搭配,“令出入相補,各從其類”,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關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並之為弦實,開方除之,即弦也”。
趙爽對勾股定理的證明,顯示了我國數學家高超的證題思想,較為簡明、直觀。
西方也有很多學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給出了很多證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證明是畢達哥拉斯給出的。據說當他證明了勾股定理以後,欣喜若狂,殺牛百頭,以示慶賀。故西方亦稱勾股定理為“百牛定理”。遺憾的是,畢達哥拉斯的證明方法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他的證法。
下面介紹的是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對勾股定理的證明。
如圖,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這壹證明由於用了梯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從而使證明相當簡潔。
1876年4月1日,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上發表了他對勾股定理的這壹證明。5年後,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第二十任總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對勾股定理直觀、簡捷、易懂、明了的證明,就把這壹證法稱為勾股定理的“總統”證法,這在數學史上被傳為佳話。
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以後,我們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把這個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如圖,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為D。則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們發現,把①、②兩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這就是
a2+b2=c2。
這也是壹種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簡潔。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在對勾股定理為數眾多的證明中,人們也會犯壹些錯誤。如有人給出了如下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設△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這壹證法,看來正確,而且簡單,實際上卻犯了循環證論的錯誤。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證明來自勾股定理。
人們對勾股定理感興趣的原因還在於它可以作推廣。
歐幾裏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給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廣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壹個直邊形,其面積為兩直角邊上兩個與之相似的直邊形面積之和”。
從上面這壹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作圓,則以斜邊為直徑所作圓的面積等於以兩直角邊為直徑所作兩圓的面積和”。
勾股定理還可以推廣到空間: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對應棱作相似多面體,則斜邊上的多面體的表面積等於直角邊上兩個多面體表面積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分別作球,則斜邊上的球的表面積等於兩直角邊上所作二球表面積之和。
如此等等。
附錄
壹、《周髀算經》簡介
《周髀算經》算經十書之壹。約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原名《周髀》,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歷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壹,故改名《周髀算經》。《周髀算經》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測量上的應用。原書沒有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其證明是三國時東吳人趙爽在《周髀註》壹書的《勾股圓方圖註》中給出的。
《周髀算經》使用了相當繁復的分數算法和開平方法。
二、伽菲爾德證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1876年壹個周末的傍晚,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郊外,有壹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賞黃昏的美景,他就是當時美國俄亥俄州***和黨議員伽菲爾德。他走著走著,突然發現附近的壹個小石凳上,有兩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談論著什麽,時而大聲爭論,時而小聲探討。由於好奇心驅使,伽菲爾德循聲向兩個小孩走去,想搞清楚兩個小孩到底在幹什麽。只見壹個小男孩正俯著身子用樹枝在地上畫著壹個直角三角形。於是伽菲爾德便問他們在幹什麽?那個小男孩頭也不擡地說:“請問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和4,那麽斜邊長為多少呢?”伽菲爾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問道:“如果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5和7,那麽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又是多少?”伽菲爾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斜邊的平方壹定等於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說:“先生,妳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伽菲爾德壹時語塞,無法解釋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於是,伽菲爾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潛心探討小男孩給他出的難題。他經過反復思考與演算,終於弄清了其中的道理,並給出了簡潔的證明方法。
下面介紹的是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對勾股定理的證明。
如圖,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這壹證明由於用了梯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從而使證明相當簡潔。
1876年4月1日,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上發表了他對勾股定理的這壹證明。5年後,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第二十任總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對勾股定理直觀、簡捷、易懂、明了的證明,就把這壹證法稱為勾股定理的“總統”證法,這在數學史上被傳為佳話。
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以後,我們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把這個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如圖,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為D。則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們發現,把①、②兩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這就是
a2+b2=c2。
這也是壹種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簡潔。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在對勾股定理為數眾多的證明中,人們也會犯壹些錯誤。如有人給出了如下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設△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這壹證法,看來正確,而且簡單,實際上卻犯了循環證論的錯誤。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證明來自勾股定理。
人們對勾股定理感興趣的原因還在於它可以作推廣。
歐幾裏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給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廣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壹個直邊形,其面積為兩直角邊上兩個與之相似的直邊形面積之和”。
從上面這壹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作圓,則以斜邊為直徑所作圓的面積等於以兩直角邊為直徑所作兩圓的面積和”。
勾股定理還可以推廣到空間: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對應棱作相似多面體,則斜邊上的多面體的表面積等於直角邊上兩個多面體表面積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分別作球,則斜邊上的球的表面積等於兩直角邊上所作二球表面積之和。
如此等等。
參考資料:
勾股定理的證明
羅洪信
(2002年4月25日參加桂林市創新教育課堂教學大比武用)
證法1(課本的證明)
做8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設它們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再做三個邊長分別為a、b、c的正方形,把它們像上圖那樣拼成兩個正方形.
從圖上可以看到,這兩個正方形的邊長都是a + b,所以面積相等. 即
, 整理得 .
證法2(鄒元治證明)
以a、b 為直角邊,以c為斜邊做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則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 . 把這四個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圖所示形狀,使A、E、B三點在壹條直線上,B、F、C三點在壹條直線上,C、G、D三點在壹條直線上.
∵ RtΔHAE ≌ RtΔEBF,
∴ ∠AHE = ∠BEF.
∵ ∠AEH + ∠AHE = 90?,
∴ ∠AEH + ∠BEF = 90?.
∴ ∠HEF = 180?―90?= 90?.
∴ 四邊形EFGH是壹個邊長為c的
正方形. 它的面積等於c2.
∵ RtΔGDH ≌ RtΔHAE,
∴ ∠HGD = ∠EHA.
∵ ∠HGD + ∠GHD = 90?,
∴ ∠EHA + ∠GHD = 90?.
又∵ ∠GHE = 90?,
∴ ∠DHA = 90?+ 90?= 180?.
∴ ABCD是壹個邊長為a + b的正方形,它的面積等於 .
∴ . ∴ .
證法3(趙爽證明)
以a、b 為直角邊(b>a), 以c為斜
邊作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則每個直角
三角形的面積等於 . 把這四個直角三
角形拼成如圖所示形狀.
∵ RtΔDAH ≌ RtΔABE,
∴ ∠HDA = ∠EAB.
∵ ∠HAD + ∠HAD = 90?,
∴ ∠EAB + ∠HAD = 90?,
∴ ABCD是壹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它的面積等於c2.
∵ EF = FG =GH =HE = b―a ,
∠HEF = 90?.
∴ EFGH是壹個邊長為b―a的正方形,它的面積等於 .
∴ .
∴ .
證法4(1876年美國總統Garfield證明)
以a、b 為直角邊,以c為斜邊作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則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 . 把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圖所示形狀,使A、E、B三點在壹條直線上.
∵ RtΔEAD ≌ RtΔCBE,
∴ ∠ADE = ∠BEC.
∵ ∠AED + ∠ADE = 90?,
∴ ∠AED + ∠BEC = 90?.
∴ ∠DEC = 180?―90?= 90?.
∴ ΔDEC是壹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積等於 .
又∵ ∠DAE = 90?, ∠EBC = 90?,
∴ AD‖BC.
∴ ABCD是壹個直角梯形,它的面積等於 .
∴ .
∴ .
證法5(梅文鼎證明)
做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設它們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 ,斜邊長為c. 把它們拼成如圖那樣的壹個多邊形,使D、E、F在壹條直線上. 過C作AC的延長線交DF於點P.
∵ D、E、F在壹條直線上, 且RtΔGEF ≌ RtΔEBD,
∴ ∠EGF = ∠BED,
∵ ∠EGF + ∠GEF = 90°,
∴ ∠BED + ∠GEF = 90°,
∴ ∠BEG =180?―90?= 90?.
又∵ AB = BE = EG = GA = c,
∴ ABEG是壹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
∴ ∠ABC + ∠CBE = 90?.
∵ RtΔABC ≌ RtΔEBD,
∴ ∠ABC = ∠EBD.
∴ ∠EBD + ∠CBE = 90?.
即 ∠CBD= 90?.
又∵ ∠BDE = 90?,∠BCP = 90?,
BC = BD = a.
∴ BDPC是壹個邊長為a的正方形.
同理,HPFG是壹個邊長為b的正方形.
設多邊形GHCBE的面積為S,則
,
∴ .
證法6(項明達證明)
做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設它們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b>a) ,斜邊長為c. 再做壹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 把它們拼成如圖所示的多邊形,使E、A、C三點在壹條直線上.
過點Q作QP‖BC,交AC於點P.
過點B作BM⊥PQ,垂足為M;再過點
F作FN⊥PQ,垂足為N.
∵ ∠BCA = 90?,QP‖BC,
∴ ∠MPC = 90?,
∵ BM⊥PQ,
∴ ∠BMP = 90?,
∴ BCPM是壹個矩形,即∠MBC = 90?.
∵ ∠QBM + ∠MBA = ∠QBA = 90?,
∠ABC + ∠MBA = ∠MBC = 90?,
∴ ∠QBM = ∠ABC,
又∵ ∠BMP = 90?,∠BCA = 90?,BQ = BA = c,
∴ RtΔBMQ ≌ RtΔBCA.
同理可證RtΔQNF ≌ RtΔAEF.
從而將問題轉化為證法4(梅文鼎證明).
證法7(歐幾裏得證明)
做三個邊長分別為a、b、c的正方形,把它們拼成如圖所示形狀,使H、C、B三點在壹條直線上,連結
BF、CD. 過C作CL⊥DE,
交AB於點M,交DE於點
L.
∵ AF = AC,AB = AD,
∠FAB = ∠GAD,
∴ ΔFAB ≌ ΔGAD,
∵ ΔFAB的面積等於 ,
ΔGAD的面積等於矩形ADLM
的面積的壹半,
∴ 矩形ADLM的面積 = .
同理可證,矩形MLEB的面積 = .
∵ 正方形ADEB的面積
= 矩形ADLM的面積 + 矩形MLEB的面積
∴ ,即 .
證法8(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質證明)
如圖,在RtΔABC中,設直角邊AC、BC的長度分別為a、b,斜邊AB的長為c,過點C作CD⊥AB,垂足是D.
在ΔADC和ΔACB中,
∵ ∠ADC = ∠ACB = 90?,
∠CAD = ∠BAC,
∴ ΔADC ∽ ΔACB.
AD∶AC = AC ∶AB,
即 .
同理可證,ΔCDB ∽ ΔACB,從而有 .
∴ ,即 .
證法9(楊作玫證明)
做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設它們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b>a),斜邊長為c. 再做壹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 把它們拼成如圖所示的多邊形. 過A作AF⊥AC,AF交GT於F,AF交DT於R. 過B作BP⊥AF,垂足為P. 過D作DE與CB的延長線垂直,垂足為E,DE交AF於H.
∵ ∠BAD = 90?,∠PAC = 90?,
∴ ∠DAH = ∠BAC.
又∵ ∠DHA = 90?,∠BCA = 90?,
AD = AB = c,
∴ RtΔDHA ≌ RtΔBCA.
∴ DH = BC = a,AH = AC = b.
由作法可知, PBCA 是壹個矩形,
所以 RtΔAPB ≌ RtΔBCA. 即PB =
CA = b,AP= a,從而PH = b―a.
∵ RtΔDGT ≌ RtΔBCA ,
RtΔDHA ≌ RtΔBCA.
∴ RtΔDGT ≌ RtΔDHA .
∴ DH = DG = a,∠GDT = ∠HDA .
又∵ ∠DGT = 90?,∠DHF = 90?,
∠GDH = ∠GDT + ∠TDH = ∠HDA+ ∠TDH = 90?,
∴ DGFH是壹個邊長為a的正方形.
∴ GF = FH = a . TF⊥AF,TF = GT―GF = b―a .
∴ TFPB是壹個直角梯形,上底TF=b―a,下底BP= b,高FP=a +(b―a).
用數字表示面積的編號(如圖),則以c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為
①
∵ = ,
,
∴ = . ②
把②代入①,得
= = .
∴ .
證法10(李銳證明)
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長分別為a、b(b>a),斜邊的長為c. 做三個邊長分別為a、b、c的正方形,把它們拼成如圖所示形狀,使A、E、G三點在壹條直線上. 用數字表示面積的編號(如圖).
∵ ∠ TBE = ∠ABH = 90?,
∴ ∠TBH = ∠ABE.
又∵ ∠BTH = ∠BEA = 90?,
BT = BE = b,
∴ RtΔHBT ≌ RtΔABE.
∴ HT = AE = a.
∴ GH = GT―HT = b―a.
又∵ ∠GHF + ∠BHT = 90?,
∠DBC + ∠BHT = ∠TBH + ∠BHT = 90?,
∴ ∠GHF = ∠DBC.
∵ DB = EB―ED = b―a,
∠HGF = ∠BDC = 90?,
∴ RtΔHGF ≌ RtΔBDC. 即 .
過Q作QM⊥AG,垂足是M. 由∠BAQ = ∠BEA = 90?,可知 ∠ABE
= ∠QAM,而AB = AQ = c,所以RtΔABE ≌ RtΔQAM . 又RtΔHBT ≌
RtΔABE. 所以RtΔHBT ≌ RtΔQAM . 即 .
由RtΔABE ≌ RtΔQAM,又得QM = AE = a,∠AQM = ∠BAE.
∵ ∠AQM + ∠FQM = 90?,∠BAE + ∠CAR = 90?,∠AQM = ∠BAE,
∴ ∠FQM = ∠CAR.
又∵ ∠QMF = ∠ARC = 90?,QM = AR = a,
∴ RtΔQMF ≌ RtΔARC. 即 .
∵ , , ,
又∵ , , ,
∴
=
= ,
即 .
證法11(利用切割線定理證明)
在RtΔABC中,設直角邊BC = a,AC = b,斜邊AB = c. 如圖,以B為圓心a為半徑作圓,交AB及AB的延長線分別於D、E,則BD = BE = BC = a. 因為∠BCA = 90?,點C在⊙B上,所以AC是⊙B 的切線. 由切割線定理,得
=
=
= ,
即 ,
∴ .
證法12(利用多列米定理證明)
在RtΔABC中,設直角邊BC = a,AC = b,斜邊AB = c(如圖). 過點A作AD‖CB,過點B作BD‖CA,則ACBD為矩形,矩形ACBD內接於壹個圓. 根據多列米定理,圓內接四邊形對角線的乘積等於兩對邊乘積之和,有
,
∵ AB = DC = c,AD = BC = a,
AC = BD = b,
∴ ,即 ,
∴ .
證法13(作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證明)
在RtΔABC中,設直角邊BC = a,AC = b,斜邊AB = c. 作RtΔABC的內切圓⊙O,切點分別為D、E、F(如圖),設⊙O的半徑為r.
∵ AE = AF,BF = BD,CD = CE,
∴
= = r + r = 2r,
即 ,
∴ .
∴ ,
即 ,
∵ ,
∴ ,
又∵ = =
= = ,
∴ ,
∴ ,
∴ , ∴ .
證法14(利用反證法證明)
如圖,在RtΔABC中,設直角邊AC、BC的長度分別為a、b,斜邊AB的長為c,過點C作CD⊥AB,垂足是D.
假設 ,即假設 ,則由
= =
可知 ,或者 . 即 AD:AC≠AC:AB,或者 BD:BC≠BC:AB.
在ΔADC和ΔACB中,
∵ ∠A = ∠A,
∴ 若 AD:AC≠AC:AB,則
∠ADC≠∠ACB.
在ΔCDB和ΔACB中,
∵ ∠B = ∠B,
∴ 若BD:BC≠BC:AB,則
∠CDB≠∠ACB.
又∵ ∠ACB = 90?,
∴ ∠ADC≠90?,∠CDB≠90?.
這與作法CD⊥AB矛盾. 所以, 的假設不能成立.
∴ .
證法15(辛蔔松證明)
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長分別為a、b,斜邊的長為c. 作邊長是a+b的正方形ABCD. 把正方形ABCD劃分成上方左圖所示的幾個部分,則正方形ABCD的面積為 ;把正方形ABCD劃分成上方右圖所示的幾個部分,則正方形ABCD的面積為 = .
∴ ,
∴ .
證法16(陳傑證明)
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長分別為a、b(b>a),斜邊的長為c. 做兩個邊長分別為a、b的正方形(b>a),把它們拼成如圖所示形狀,使E、H、M三點在壹條直線上. 用數字表示面積的編號(如圖).
在EH = b上截取ED = a,連結DA、DC,
則 AD = c.
∵ EM = EH + HM = b + a , ED = a,
∴ DM = EM―ED = ―a = b.
又∵ ∠CMD = 90?,CM = a,
∠AED = 90?, AE = b,
∴ RtΔAED ≌ RtΔDMC.
∴ ∠EAD = ∠MDC,DC = AD = c.
∵ ∠ADE + ∠ADC+ ∠MDC =180?,
∠ADE + ∠MDC = ∠ADE + ∠EAD = 90?,
∴ ∠ADC = 90?.
∴ 作AB‖DC,CB‖DA,則ABCD是壹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
∵ ∠BAF + ∠FAD = ∠DAE + ∠FAD = 90?,
∴ ∠BAF=∠DAE.
連結FB,在ΔABF和ΔADE中,
∵ AB =AD = c,AE = AF = b,∠BAF=∠DAE,
∴ ΔABF ≌ ΔADE.
∴ ∠AFB = ∠AED = 90?,BF = DE = a.
∴ 點B、F、G、H在壹條直線上.
在RtΔABF和RtΔBCG中,
∵ AB = BC = c,BF = CG = a,
∴ RtΔABF ≌ RtΔBCG.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