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三明尤溪遊記:跟著我的腳步去看桂峰古民居以及特色民俗曬秋

三明尤溪遊記:跟著我的腳步去看桂峰古民居以及特色民俗曬秋

文/陳安若

天氣晴好,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就從福州到了三明尤溪縣的桂峰村,開始壹場古民居遊玩之旅。

進入桂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土墻黛瓦、翹起的屋檐、密密麻麻的民居,每家屋前都掛著壹串串或壹排排寫有桂峰兩字的紅燈籠,真是非常古老的村落。

走進去沒幾步,就看到傳說中的曬秋。艷陽高照,當地居民把收獲的農作物用圓竹匾裝著擺整齊,放在太陽底下爆曬,玉米、辣椒、稻穗等各種顏色相映成趣。

中間的大擱板上曬著壹堆紅辣椒,擺出中國地圖的模樣,那是妥妥的中國紅啊!

還有壹排掛著的絲瓜,和不知道叫什麽名的瓜類,也都懸掛著,吸收太陽的能量。

再往裏走壹點,就是本次曬秋的門面,正門框中間貼著“紫氣東來”的橫批,兩旁紅燈籠垂掛,兩串玉米分掛門框兩邊當點綴,屋檐下掛著的紅辣椒,像流蘇壹樣布滿墻面。中間竹匾圈出的圓形裏,用玉米棒擺出“桂峰曬秋”四個字,門前有更大規模的曬秋,還第壹次看到有曬蓮蓬的。

我正找角度拍照呢,突然感覺不遠處壹男人猛盯著我看,我望過去,卻迎上壹臉燦爛。他還不停叨叨著:“這不是,這不是……”。我以為又是搭訕的,轉臉之前感覺似曾相識,再仔細壹看,這不是好多年前的同事麽,大號了壹圈差點沒認出,真是巧了,竟然在這裏遇見,壹陣寒暄後,又開始各自的行程。

前方就是壹座橋,旁邊屋前趴著壹條毛色黃黑相間的狗狗,正在愜意地沐浴著陽光,跟它打招呼,它頭也不擡,伸展著四肢自顧自舒服發呆。

小橋頭,有家桂峰百年豆腐坊,基本經過的人都會買來嘗嘗,3元壹碗也算良心價。從壹大桶的嫩豆腐裏,舀出壹片片豆花裝在壹次性碗中,配料調味等自助添加,有加蘿蔔幹鹹味的、紅糖白糖甜味的,甚至還有辣椒醬辣味的,夠重口。嘗了甜和鹹兩種口味,各有千秋,豆花細嫩入口即化,味道還可以,但達不到驚艷。

橋的背面刻有“印橋皓月”四個字,此橋底下有方有圓,方的石頭是自然的,橋是人為建造的,這壹方文人輩出,所以也有先天的優勢加上後天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意思。

沿著右邊那條高低不平的石頭路向上走,兩邊是斑駁的土墻,都顯示流逝的時光,那參差不齊的瓦片,經歷過幾個春秋。還有壹把把懸掛的油紙傘,和紅燈籠相映成趣,只是沒有南方的雨巷,只有兩旁黃色的土墻。

再往前,就是有典故的老房子。石墻邊,有畫家在寫生,多個人圍觀著,畫紙上的老房子已初見端倪。

繞過去,前方是丹桂飄香,這是有600多年歷史的壹株丹桂。是全村唯壹壹棵既開花又結果的桂花樹。秋天丹桂開時,香飄十裏,沁人心脾。有詩曰:丹桂當秋拂袖香。

沿路往前,都是有六七百年歷史的古民居,從外形上就能看出,簡直破到不成樣,裏面也沒啥家什,就是遺留房子空輪廓。沿山小路的壹段有木柵欄圍著,免得行人不小心跌落,但諾大的空隙還是讓人盡量靠裏面壹側走,不小心還會失足,這有攔著的也不安全。

走到玉泉書齋前,這是歷代蔡氏家族崇文重學之地,“祖宗傳克勤克儉,子孫法唯讀為耕。”體現主人書香門第,對於文化的重視。書齋前還有池塘、花圃,小巧精致。

對面的壹排房屋倒是白墻黛瓦,映襯著魏巍青山以及藍天白雲。

壹路走到後門山大厝,那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年間,據傳,當年耗資1.3萬兩白銀,耗時十年才修建而成,出過文武舉人各壹名,秀才七名,文化氛圍濃厚。

鎮宅之寶為石砌護坡,護坡從山澗底開始砌築,高達三十幾米,多達14層。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美稱。

爬到14層頂,望向古民居,古村落的規模落入眼底,整個村落依山就勢,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14層頂上也有壹排曬秋,就是規模小了點。

從落滿碎石的臺階拐進古屋,壹股沈澱600多年的氣味撲面而來,那是夠古老的味道。到處都是灰,門上對聯依晰可辨,彼時鏡框高懸,梁上還可見當初精美雕刻。

下臺階,從主路往前,來到桂峰觀景臺,正看到幾個大人小孩往回走,壹小女孩壹直說要去西藏玩,老爺子對孫女“循循善誘”:去什麽西藏啊,妳看這裏也是壹樣的,還沒有高原反應,又不會累。我想說:這不是坑娃麽?就因為都是在山上,有個命名為“小布達拉宮”的古民居,就和西藏壹樣了?老爺子真是太搞笑了。

觀景臺是觀看曬秋與古民居的最佳點。壹排排屋頂上、草木上,大規模的曬秋,五彩繽紛、煞是好看。彩色對應黑白或黑黃的屋子,壹副大地間的調色板,眾人舉著單反、手機都在此拍拍拍,或為了美景,或留下到此壹遊的照片。

出了觀景臺左側往下走,在斑駁的民居前又看到壹位畫家,還沒上色,正在勾勒古建築線條,照例壹群人圍觀。

沿路走,不壹會就走到曬秋門面的入口處,等於在外圍繞了個圈。外圈的已經逛完,我接著從那家豆花店右側石路進去,那裏又是壹番景象。

走過幾家飯店,來到蔡氏宗祠。奇怪,前天去晉江五店市也有蔡氏宗祠,這邊又有。進門各種匾額,父子翰林、父子舉人、兄弟舉人、兄妹碩士、眾多進士,大大的忠孝二字掛兩邊,忠惠遺風的匾額高懸。蔡家真是人丁興旺,後人成才高官眾多。

正碰上壹旅遊團導遊在介紹,說這壹塊是風水寶地,然後指著前屋頂上兩邊上翹的屋脊,中間正好是遠處突出的青山,問大家像不像元寶。還說各人所見不同,三分靠地形,七分靠想像。

走出宗祠,門前小溪從高處源源不斷流淌,兩岸水草從生,還有幾座石板橋。美人巷在壹側,也許是巷子間妖嬈的道路曲線像極婀娜多姿的美人吧,故取此名。

小溪的壹座石板橋下,有壹只神龜趴在水中,那是壹塊很像龜的奇石,惟妙惟肖。

蔡氏祖上分枝、異地創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享天下沃土。現分布蔡氏家族群居地有尤溪東山、南平、古田、閩清、沙縣、福州、臺灣等,代代繁衍發達,估計也有神龜庇護。

繼續往前,到了樓坪廳大厝,那是臺灣蔡龍豪先生兒時故居。為二進制穿鬥式木構建築,主體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壹進門,大大的龍豪故居字樣懸掛,木墻上都有精美雕花,正廳各種牌匾,曾官任國民黨少將的蔡龍豪也是蔡氏家族的驕傲,並為家鄉捐贈設立獎學金,崇文助教,造福桑梓。他的三個兒女都為美國大學碩士學歷。

我去參觀時,正好遇到老宅後人,很健談,老者向我介紹起蔡龍豪時,臉上都是驕傲的神色。墻上就貼著蔡氏族譜,我問他在族譜中是哪壹代,得知老者是第五代後人,他和蔡龍豪是堂兄弟,屬同輩人。

他還說起,他已是這個村子族裏最大的輩分,今年四月份還組織了壹次蔡氏家族團聚,來自全國各地的後人,***擺了11桌。我說真是大家族啊,這都110多號人了,老者笑說有130多人呢,每桌12人。他還開玩笑說:這麽多小輩,分散在各地,如果不組織聚聚,遇見打架都不認識。

旁邊壹阿姨領著壹小孩來參觀,問能不能上二樓看看,老者說可以上去,但小孩最好不要上了。他好心提醒,按照舊風俗,樓上還存放有壹口棺木,怕小孩看了害怕。阿姨聽了就沒上去。我本想也上去看壹下,但看著那麽陡的木樓梯,樓上空無壹人,還是壓抑住好奇心不上了。

繼續往前,繞過石獅厝,看古民居中壹段殘垣,有些古民居中還有住人,午時煙囪裏偶有炊煙裊裊。沿著斑駁陸離的老墻,又壹次回到中道上。

小溪邊走著,卻見兩居民在小溪中間壓著壹頭什麽,走近看才發現,原來他們是要殺羊,開飯店的。突然覺得血腥,未敢細看匆匆走開。

來到靠近小橋的壹家飯店,裏面有壹片池塘,看壹群孩子圍著很熱鬧,我走進去看。只見池中養著壹群觀賞魚,盆中荷葉已快枯萎。

再看池中,簡直像發現新大陸。只見好幾個小孩子拿著用木桿加長的奶瓶,壹個個伸到水裏在餵魚,第壹次看到餵魚用奶瓶的。魚兒爭先恐後湧來,咬住奶嘴不放,看到這簡直笑趴下,妳們是魚啊,裝什麽哺乳動物呢!

走出去到飯點了,就去小橋對面的店吃午飯,看到特色筷子面,就去點了壹碗嘗。5元壹碗,我心想在景區這也賣得太業界良心了吧。

男店主很熱情實在,古村落也與時俱進,都能刷支付寶和微信。面條端上,果真是像筷子壹樣粗的面條,差不多就是拌面了。

女店主問我,要不要加花生柞。我還想花生柞是什麽玩意兒,難道又是什麽特產嗎?男店主說外地很多人都吃不來,所以都不敢加了。我迷糊了,到底是什麽。後來男店主又說了壹遍,我才知道,原來說的是花生醬。嗨,我當什麽新物品呢,當然加啊,多香的。男店主就進廚房拿出罐子給我挖了壹勺。

旁邊的食客見我配有清湯,已吃完面的他可憐巴巴問老板要壹碗,說吃得渴死了剛才忘了給他清湯了,男店主立馬端來壹碗。

吃完面,休息壹會,去往下壹個景點:尤溪聯合梯田。

不過作為中國五大魅力梯田之壹的三明尤溪聯合梯田,現在時間段並不推薦。宣傳圖片那叫壹個美啊,可是實地看壹點都不壯觀、不好看。

問了當地的工作人員,原來是來的晚了點,稻谷已經在十天前收割掉了,所以看不到那種大片壯觀的金黃。

看來要壹睹福建最美梯田風光,只能等下次合適的季節再來了。

結束尤溪壹天的行程,坐車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