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素伊本草的歷史沿革

素伊本草的歷史沿革

周代有巴子國(今四川巴縣),巴國諸侯王被封為子爵,人稱巴子。自此,巴國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世代姓巴。據巴氏家譜記載,明代新城(今山東淄博)的巴氏家族是四川巴氏的壹個支系,遷自湖北,湖北的巴氏家族即源於周代的巴子國。

巴思明(1485-1563),字雲壁,明代新城人,中國古代傑出的經絡學家,是巴氏經絡療法的創始人。巴思明對經絡學造詣頗深,提出了經絡穴位給藥理論,實現了醫學上給藥方式的創新,解決了口服藥物吸收慢的醫學難題。尤其是,他將此理論應用於痤瘡的治療和疤痕修復上,創立了經絡療法和“化腐、調絡、生肌”三步自然療法,其能喚醒患者皮膚自我修復能力,在痤瘡、疤痕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485年,巴思明出身於世代行醫之家。由於受家庭影響,聰明好學的巴思明從小就對醫學產生興趣,六歲時已能熟讀《黃帝內經》、《脈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雖然巴思明熱愛醫學,但是由於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巴思明遵從其父意,參加科舉,獲得功名,光宗耀祖。1508年,巴思明考取了秀才。1514年即正德九年,舉進士,授行人官職,進入明外交衙署行人司,開始了其宦場生涯。

巴思明性格剛烈,直言納諫,樹敵頗多,數次被貶官流放。1520年,巴思明終治死罪,七日後問斬,命系黃泉,舉家為之呼號。恰遇正德愛妃之疤屢治未愈而懸賞民間,巴思明雖未懸壺卻熟讀各家醫著深諳醫理,其子為救其父,揭榜訴之正德“家父精通醫理,請允其祛除疤痕。不愈,願隨父賜死,愈則請赦之”,正德允。

巴思明深感子孝,不忍禍及其性命,遂夜以繼日苦參去疤之道以求全家存。巴思明依《黃帝內經》“體之經絡乃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裏上下以及傳遞病邪”之理,悟“膚傷至經絡,是故外傷愈而內經絡未愈,故致疤,膚下之經絡未調,僅化腐生肌,生之肌終腐,是故朝中太醫未能醫”,故選走穴調絡之藥組方,試數月,終治愈。

巴思明被赦後,謫降為國子監學正,繼為給事中,以忤當政外補僉事。巴思明遂對宦場心灰意冷,潛心於經絡醫學研究。

巴思明之前的古代中國,關於人體經絡的論述頗多,有《足臂十壹灸經》、《陰陽十壹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靈樞》、《素問》、《難經》等。巴思明苦參前人學說,在對經絡學有了頗深的造詣後,開始了經絡學在痤瘡、疤痕領域的運用,完整地提出了經絡穴位給藥理論,實現了給藥方式的創新,解決了口服藥物吸收慢的醫學難題。其後,他將此理論應用於痤瘡、疤痕治療上。他認為,皮膚靠血來養,氣血、營養靠經絡來輸送,所以對於痤瘡和疤痕,要先調絡治血,血的質量和經絡通暢是治療痤瘡、祛除疤痕的關鍵。

1528年,巴思明創立了經絡療法和“化腐、調絡、生肌”三步自然療法。從此,巴氏家族中醫治療痤瘡、疤痕自成體系。

1563年,巴思明在家鄉壽終正寢,臨終立訓:“巴氏後人不得入宦場,以治療痤瘡、疤痕為業。”後人遵之,治療痤瘡、祛除疤痕無數,痘疤世家遂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