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每天哈哈哈叫什麽癥狀?
壹個人每天哈哈哈叫要麽是他本身心態比較好,要不就是得病了。
如果是每天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可能是以下病癥:
1、躁狂癥,患者表現的就是情感高漲、思維奔逸、說話滔滔不絕、自我評價比較高、總是計劃做大事,並且特別開心、快樂,這時很容易出現控制不住的大笑。
2、精神疾病,主要就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可能會出現行為紊亂,尤其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當自己的笑是不合時宜的則非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問題。
3、身體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內分泌失調的患者有可能會變得特別容易高興甚至過於興奮,可能心境特別高漲、控制不住笑,以上這原因是比較多見的。
“哈哈哈”是否得了語言貧乏癥:
近日,“除了‘哈哈哈’,妳還會用什麽表達開心”的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對比了古今表達差異:比如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樹臨風”“顧盼神飛”,我們只會說“高富帥”“白富美”;古人表達悲傷用“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們只會用“藍瘦香菇”。
現代人真得了語言貧乏癥了嗎?從網友做的古今語言表達對比看,今天我們信手拈來的網絡熱詞,確實不如古人用法典雅,而且表情達意也沒有古人那般生動豐富。經歷這番對比,關愛與呵護傳統文化的人難免產生失落之感。
不過這種對比是否科學,卻值得商榷。盡管說在互聯網時代,語言的使用場景已深刻變遷,而日常生活語言的網絡化,比如“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不僅改變了公眾的語言習慣,還影響了現代漢語的詞匯構成。
拿熱門網絡語言與古典成語詩詞作簡單對比,得出“語言貧乏”的結論,不僅忽視了網絡語言在豐富形態和互動上的長處,也不利於準確地歸納現代人的語言表達狀況。
其實,語言表達有很自然的場景區分和語境轉化。比如,諸多應用文體的寫作,就比較強調格式的規範、用語的考究,以及行文節奏等要素。互聯網時代的語言,則追求簡潔明晰和交互效果。動圖、表情符號的使用,以及眾多流行網絡熱詞,都是互聯網表達邏輯在語言層面的體現。
諸如“小確幸”等互聯網用語,則傳達了現代人心中的微妙與曖昧情緒。在互聯網語境之下,為何“語言貧乏”能夠激起很多人的“***鳴”,讓公眾深深憂慮語言退化現象呢?
語言作為社會溝通的壹套符碼,表征著社會的多元結構,以及個人的情緒思維特征。之所以“高富帥”“白富美”以及“藍瘦香菇”等網絡熱詞讓許多人擔憂,則在於網絡語言在文化內涵方面的單薄。
再結合如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陌生,比如對詩歌辭賦的關註不足,“語言貧乏”的結論雖然草率,卻指出了語言發展的時代陣痛。
高興只會“哈哈哈”,其背後是容納語言運行的社會以及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貧乏。消除這種“語言貧乏”的憂慮,必須從找回語言表達的藝術之美開始。
以上內容參考:中青報:高興只會“哈哈哈”是得了語言貧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