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涪江的洪澇災害

涪江的洪澇災害

涪江的多年平均徑流息量為180.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徑流量年內分配差異大,6~8月的三個月總量壹般占年徑流總量的50%以上。洪、枯流量變幅也大,涪江在下遊合川最大流量曾達30000立方米/秒,最小僅53立方米/秒。由於上遊位於龍門山、鹿頭山暴雨區,雖然羽狀流域有延緩洪峰的效果,但也易造成幹流的流域性洪災。

涪江沿岸人口稠密,城鎮密集,沿幹流僅鄉以上集鎮即達80余個,歷來是我省重點防洪區域。據歷史資料記載,僅1744至1949年間,就出現過地跨上中下遊的流域性大洪水15次,平均不到14年即發生壹次,200年間,沿江縣以上城市遭受洪災50城市次,幹流上的綿陽、三臺、射洪、遂寧、潼南五城即遭洪災達32次,平均22年被洪水洗劫壹次。涪江流域大範圍洪水在個別時段,更有連年發生的情況,如1781年與1782年,1920年與1921年,1936年與1937年都是連年洪水,沿江農田、集鎮連遭劫難。據記載,綿陽在1692年至1770年不到八十年時間,曾連遭4次洪災,被迫將地方政府遷往羅江。《直隸綿州誌》載:“康熙三十壹年(1693),綿州涪水異漲,沖城而過,東北二門蕩為水國,堤亦烏有。城圮,後因徙治羅江。”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又沒綿州:“壬申,涪江暴漲,沖刷城恒,公廨、倉庫胥付波臣。”“城淪於水,文廟獨存。”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綿陽又遭洪水,“城堤並遭沖圯。”綿陽連遭洪水之災,乾隆三十五年(1770),綿陽“涪水異漲,城垣傾紀,裁汰羅江,移州焉。”

涪江在三臺縣城以上的長坪鄉鹽井村向東折了個90°的大灣,由東塔山下流過三臺縣城,這就減輕了洪水對縣城的威脅。但在壹千多年以前,涪江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從鹽井直迫三臺城下。每到汛期,涪江洪水“狂瀾陸高,突堤嚙涯,包城蕩壚,歲殺洲民,以為官憂”,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沖毀,唐開成五年(公元840),梓州州官鄭復調三千兵卒在今鹽井柳林灘壹帶涪江東岸低窪處,開辟了壹條新河,使涪江改道東折,減輕了三臺縣城的洪水威脅。三臺另開新江,是古代治江防洪的壹次大膽行動,功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