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理論
社會心理學通常被認為是心理學領域裏的後來者,但是,它的淵源卻可追溯到心理學創始人馮 特那裏。
馮特以其第壹本心理學教科書《物理心理學原理》的出版,以及位於德國萊比錫的第壹個 實驗心理學實驗室的創立而聞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00~1920年間,他寫了 10本社會心 理學著述,這些書被他稱為“民俗心理學”。
在這些著述中,馮特討論了這樣壹些話題:語言與思 維之間的關系、社會與文化形塑認知(信息處理)和精神生活的方式。馮特認為心理學與個體和社會心理學之間相互補充。
他認為,個體知識——即生理和認知過 程——是重要的,但是理解社會影響和社會情境對人類經驗的影響和形塑的方式也同樣重要。 馮特 認為,有必要對這兩個領域分別進行研究,因為他覺得對它們進行研究需要不同的知識形式和不 同的研究方法。
馮特的社會心理學著述在今天並非廣為人知,但是,對於像美國哲學家G。米德和 俄國心理學家L。
維果茨基這樣的社會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卻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壹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壹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壹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壹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裏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註意,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壹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壹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托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壹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壹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3.社會心理學發展史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壹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壹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
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4.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有很多種分類,不同的分類形式則體現出不壹樣的研究重點。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不是以社會為代表的心理學研究,或者說研究的對象不是社會,而是個人在的社會屬性表象的反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或者某些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表現。
而這種心理學影響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外在影響,進而形成綜合的心理素質。心理-社會心理學曾經被看做社會心理學的壹種研究傾向,而今作為心理學的分支科學而存在。
目前來看,心理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心理-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社會-社會心理學。但是在少數場合,社會心理學壹詞則被理解為心理-社會心理學與社會-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總合。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在於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社會心理學自誕生開始,就從孕育它的兩個母體——心理學和社會學——裏繼承了兩種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謂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對於“什麽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這兩種研究取向的學者的看法是不壹樣的。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F.H.Allport)在《社會心理學》(1924)壹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
在社會心理學內部壹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壹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壹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壹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誌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G.W.Allport,1954)認為,社會心理學試圖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的、想象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他主張社會心理學主要采用實驗研究方法,揭示個體的社會行為的依存條件,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過程。
在側重於社會學的定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爾烏德(C.A.Ellwood,1925)的定義,他指出“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科學,以群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以對人類反應、溝通以及本能和習慣行為的群體塑造類型的解釋為出發點”,“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的心理學有利於對個體生活在其中的歷史的與社會環境的理解”。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Ross)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導論》 不約而同地發表。西方把這壹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壹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壹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F·奧爾波特。
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以實驗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學》壹書的出版,宣告了社會心理學作為壹門科學正式開始。 社會心理學成為壹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裏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註意,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壹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
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托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社會心理學》問世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壹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研究歷史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誌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壹門獨。
5.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史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誌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已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 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方向。
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裏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後,實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進入壹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壹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
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壹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
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壹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和應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
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
實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壹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壹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隨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研究課題也日益豐富和擴大。
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等。 顯示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正日益廣闊和深入。
自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應用研究,重視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
新世紀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循環、相互論證。同時,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6.簡述心理學的發展史(1000字以上)心理學作為壹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壹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於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壹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哲學的壹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並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 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於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拉梅特裏在《人是機器》壹書中幹脆把人說成是壹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 19世紀中葉,由於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壹般討論而轉向於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壹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壹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壹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 至今現代心理學已經經歷了壹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壹些心理元素.例如,對壹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壹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 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後,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 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壹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於平等地位,就必須來壹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裏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 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壹個使有機體發生了什麽,在什麽環境下產生了什麽行為.至於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於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壹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於改造社會.他寫過壹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壹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並把這樣壹個社會的實現寄托於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壹個理想社會,於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壹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壹個是格式塔學派,另壹個是精神分析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完全決定於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 *** 組織成壹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麽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壹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於人腦的活動. 格式塔心理學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了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
7.心理學的歷史以及心理學心理學入門書籍:心理學與生活([美] 理查德·格裏格 /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David Myers) ),個人超級喜歡這兩本書,理論加很多實例,很好理解。
基本了解心理學之後,就可以看各個領域的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Jerry M. Burger ), 社會心理學(E. Aronson ), 發展心理學(壹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的心理的變化,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我推薦的這本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的 ), 變態心理學(變態是指相比於常態,寫心理疾病的,比如抑郁焦慮,驚恐癥,強迫癥等,[美]勞倫·B.阿洛伊 約翰·H.雷斯金德 瑪格麗特·J.瑪諾斯著) 然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之路,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理論及實踐。個人建議心理咨詢這壹塊在有壹定基礎知識之後壹定要看看,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和基本的調節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8.什麽是社會自我是指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都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自我不是單純的隨心所欲的自我,而是被打上社會烙印的自我啊,用社會自我來強調個人與社會的有機聯系 壹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通俗點就是職業 《社會心理學》自學大綱壹、課程概述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它不僅是壹門理論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而且已發展成為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的應用科學。
人是社會的動物,壹個人壹出生,就處在先前已經形成的社會中,受到家庭、父母的關照,社會文化環境的教育與影響,學會與人溝通,形成自我意識和人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參與社會活動增多,個人也會有意識地通過行動對他人、群體與社會發揮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社會決定和影響著個人,個人也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
個人的壹切心理與行為的問題大都可以找到社會的原因,壹切社會問題也都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有關。人類的行為是很復雜的,但不是深不可測的。
壹個人對社會的理解主要來自兩種基本動機:維護自尊的需求;正確了解自己和社會的需求。要了解我們如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我們進行知覺、思維的過程。
社會心理學的兩個主要概念是:社會影響對人們有強大的作用;我們必須考察決定人們如何解讀社會環境的動機,才能了解社會環境的力量。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影響,我們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是以怎樣的方式受到真實或者想象中的他人影響。
二、自學方法 認真閱讀教材,了解基本的理論概念。社會心理學又是壹門實證科學,它的目的是科學地解答有關社會行為的問題,因此我們學習本課程,不僅要理解理論、掌握理論,還要能運用理論於實踐,可以結合現實中的案例來加深理解。
除教材外,我們還可以參考壹些有關書籍:《社會心理學》(美)Elliot Aronson 等著,侯玉波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8《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金盛華 張傑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8《社會心理學:原理與運用》申荷永主編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0、10 三、各章需要掌握的要點:第壹章 緒論通過本章學習,認識和了解社會心理學的定義、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為深入學習和研究本課程打下基礎。社會心理學的定義;(重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檔案研究法。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偏向和倫理問題。(重點)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和理論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及發展。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重點)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第三章 社會化 在本章學習中,了解社會化的含義,社會化的歷程、內容以及社會化的影響因素等。
社會化的定義;(重點)社會化的歷程;社會化的內容;(重點)社會化的因素: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播媒介,計算機網絡。(重點)社會化的理論:精神分析學說,認識發展論的觀點,社會學習理論等。
第四章 社會角色 通過本章學習,認識社會角色是溝通和連接個人與社會的橋梁,理解社會角色的功能和作用,掌握角色的扮演的技能和解決角色沖突的方法,還要了解性別角色差異。 社會角色的含義;社會角色的分類;(重點)角色理論;角色的學習,角色扮演;角色沖突;(重點)性別角色差異。
第五章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心理活動形式,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之壹,它直接影響著個體對社會生活的適應。 自我意識的定義;自我意識的內容:生理自我、社會自我與心理自我;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我與私我;現實的自我與可能的自我。
(重點)自我意識的發生與發展;自我過程,自我評價,自我增強,自我表現。第六章 社會動機 社會動機是引起、維持人們社會行為的直接因素,因此,了解社會動機的有關知識對於理解人們社會行為的產生、變化非常重要。
社會動機的含義和特征;社會動機的類型: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親和動機;動機理論:佛羅伊德的性本能學說;馬斯洛的動機理論;(重點)系統動機論。動機受挫和行為反應:挫折的產生;受挫後的反應及應對。
(重點)第七章 社會認知 了解社會認知的特征、範圍、影響因素,特別是掌握認知偏見和印象的形成模式及運用。社會認知的定義、特征和圖式;社會認知的基本範圍;(重點)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認知者因素,對象因素,認知情景因素。
(重點)印象形成的規則和模式;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第八章 社會態度 社會態度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壹個重要研究領域,通過學習本章,重點掌握態度及其特點,態度的構成要素,態度與行為的關系以及偏見問題。
態度的定義和特征,態度的構成要素;(重點)態度與價值、信念的關系;態度與行為的關系;偏見:偏見的產生原因,偏見產生的結果,偏見的消除辦法。(重點)態度的測評。
第九章 態度的形成和改變 態度是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並且隨著主客觀因素的改變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