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液化氣火災
目 錄
1.氣瓶內殘液(殘氣)處理操作規程 1
2.氣瓶充裝前、後檢查操作規程 2
3.氣瓶充裝操作規程 3
4.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安全操作規程 4
5.液化石油氣泵安全操作規程 5
6.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卸車安全操作規程 6
7.儲罐安全操作規程 8
氣瓶內殘液(殘氣)處理操作規程
壹、準備工作
1、檢查殘液罐的液位、壓力及有關管路閥門的開關位置。氣相系統:開通殘液罐氣相出口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壓縮機出口至另壹貯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殘液系統:開通倒殘液裝置至殘液罐殘液進口管路的閥門。
2、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壓縮機,當殘液罐壓力比貯罐壓力低0.2MPa後, 停壓縮機。
3、關閉殘液罐氣相出口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關閉壓縮機出口至已升壓的貯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二、氣瓶倒殘液
1、開啟已升壓的貯罐氣相出口閥及倒殘液裝置氣相總閥。
2、將待倒殘液氣瓶角閥與倒殘接嘴連接,開啟氣瓶角閥和倒殘液裝置氣相管支路閥,給氣瓶升壓。
3、當進氣響聲很小時關氣相管支路閥,輕輕將氣瓶倒置,開殘液管支路閥,使瓶內殘液在壓力差作用下,流入殘液罐。
4、待瓶內殘液倒盡後,關殘液管支路閥,正立氣瓶,然後瞬間打開氣相管支路閥吹掃角閥後立即關閉。
5、關閉氣瓶角閥。卸下倒殘接嘴,移出氣瓶。
三、結束
1、關倒殘液裝置殘液總閥和殘液罐殘液進口閥。
2、關倒殘液裝置氣相總閥和已升壓的貯罐氣相出口閥。
3、做好倒殘氣瓶的情況記錄。
四、註意事項
1、必須閉路回收,嚴禁亂倒。
2、壹次充氣倒不盡,再次充氣倒殘循環,直到倒盡為止。
3、搬運氣瓶應輕拿輕放,禁止撞擊氣瓶。
氣瓶充裝前、後檢查操作規程
壹、檢查工作:
充裝前的氣瓶由專人負責,逐只進行檢查,有下列情況之壹的氣瓶,禁止充裝:
1、無“氣瓶制造許可證”的單位生產的氣瓶和未經安全監察機構批準認可的進口氣瓶,以及有報廢標記的氣瓶;
2、原始標記不符合規定,或鋼印標記模糊不清,無法辯認的氣瓶;
3、氣瓶外表面的顏色標記不符合GB 7144氣瓶顏色標記的規定,或嚴重汙損脫落,難以辯認的氣瓶;
4、超過檢驗期限的氣瓶;
5、氣瓶外表面有裂紋、嚴重腐蝕、明顯變形及其它嚴重外部損傷缺陷的氣瓶;
6、附件不全、損壞或不符合規定的氣瓶;
7、氣瓶瓶體或附件的材料與所裝介質的性質不相容的氣瓶;
8、氣瓶的首次充裝或定期檢驗後首次充裝,未經置換或抽真空處理的氣瓶;
9、氣瓶內無剩余壓力的氣瓶;
10、非自有產權或檔案不在本單位氣瓶:
①氣瓶鋼印標誌為非本單位的氣瓶;
②氣瓶鋼印標誌與氣瓶標識不壹致的氣瓶;
③氣瓶鋼印位置有打磨痕跡的氣瓶;
④在氣瓶上有重復或多個鋼印的氣瓶;
⑤沒有打上本單位鋼印的氣瓶。
二、經檢查合格的氣瓶,放到可充瓶區;不合格的氣瓶,放到不可充瓶區。
三、充裝後的氣瓶,應有專人負責,逐只進行檢查。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妥善處理,檢查內容應符合下表規定:
氣瓶型號 充裝重量及
允許偏差 瓶體、瓶閥及與瓶體的連接 氣瓶有否
鼓包變形 瓶體的溫度
YSP-50 49±1.0kg 不漏 無 正常
YSP-15 14.5±0.5kg 不漏 無 正常
YSP-10 9.5±0.3kg 不漏 無 正常
YSP-5 4.8±0.2kg 不漏 無 正常
YSP-2 1.9±0.1kg 不漏 無 正常
四、填寫充裝前、後檢查記錄表。
五、註意事項
1、復檢秤必須在校驗周期內使用,先校準“0”位,然後逐瓶進行復稱檢查。
2、復稱不合格氣瓶的處理:超重的送往殘液處理崗位倒回超出部分,欠裝的由充裝崗位補足,並且及時調校失準的充裝秤。
3、采用肥皂液進行檢漏,發現有漏氣瓶,必須立即處理。
氣瓶充裝操作規程
(適用於氣控自動灌裝秤)
壹、準備工作
1、每班充裝前,首先校正充裝秤的“0”位,檢查增鉈、遊砣;
2、檢查充裝秤的校驗有效期及其靜電接地導線連接是否良好;
3、檢查氣控裝置和空氣壓力;
4、檢查充裝軟管和充裝閥是否密封良好。
5、應關閥門:各支路充裝閥;應開閥門:充裝總閥。
6、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二、充裝操作
1、將檢查合格的氣瓶放在充裝秤臺板中央。
2、根據氣瓶自身的重量及充裝量,調整增砣值和遊砣刻度值。
3、將氣瓶角閥與充裝槍連接,先開氣瓶角閥,檢查連接處應密封良好,再開充裝閥,進行充裝。
4、充裝中檢查角閥閥桿處應不漏氣,否則停止充裝。
5、當充裝達到規定重量時,充裝秤自動關閉液化石油氣氣源後,先關充裝閥後關氣瓶角閥。
6、卸下充裝槍,移出氣瓶,再進行下壹個氣瓶充裝。
三、結束
1、充裝結束時,及時通知運行工停液化石油氣泵。
2、填寫充裝記錄,關閉充裝系統的支路充裝閥。
3、關灌裝管主閥,將灌裝管內的液化石油氣充放進待裝氣瓶內。
4、清潔充裝秤及充裝臺地面。
5、關閉空氣壓縮機及空氣主管各支路閥。
四、註意事項
1、上崗作業人員應戴好充裝作業人員證,穿棉布工作服和不帶釘的鞋,以及工作手套,充裝作業時,不許在臺上穿、脫衣服。
2、不許就地弛放液化石油氣。充裝過程中,如發現鋼瓶出現泄漏,要立即停止灌裝,並及時回收將瓶內液體。對超量充裝的,要及時將超出量回收。
3、禁止在充裝臺上敲打氣瓶、鐵器、檢修角閥、,搬運氣瓶不許拖、滾、碰撞。
4、充裝後經檢查合格的氣瓶,應粘貼警示標簽和充裝標簽。
5、在下班前,應檢查各有關管路閥門開關狀態是否正確。
液化石油氣壓縮機操作規程
壹、準備工作
1、檢查氣液分離器的液位,並排盡氣液分離器內的液體。
2、檢查潤滑油油位是否在油標尺上下刻度之間。
3、檢查啟動器、電源顯示。
4、檢查壓縮機各部件螺栓的連接有無松動、泄漏,安全裝置是否可靠,各壓力表、溫度計是否靈敏完好,電氣設施是否正常,接地是否完好。
5、開旁通閥,關進、出口閥,人工盤車2~3圈,確認無雜音、卡機、泄漏等不正常情況。
6、點動電機,確認轉向正確,否則要調正。
二、啟動運行
1、按下啟動鍵,啟動壓縮機,檢查油泵壓力表指示讀數。
2、壓縮機運轉正常後,油泵壓力升至0.15MPa時,先緩慢打開壓縮機出口閥門,稍開入口閥,關閉旁通閥後,再全開壓縮機進、出口閥。
3、填寫壓縮機運行記錄。
三、操作技術指標
1、油泵壓力:0.15MPa<P0≤0.3MPa
2、油箱油位:下刻線<H≤上刻線
3、進氣壓力:0.1 MPa<P進≤1.0MPa
4、排氣壓力:0.2 MPa<P進≤1.5MPa
5、排氣溫度:0℃<t排≤100℃
6、進氣溫度:0℃<t進≤50℃
四、巡回檢查
1、壓縮機運行後,每15-30分鐘,巡查壹次。
2、巡查“操作技術指標”各項內容。
3、巡查中認真看、聽、摸、聞,辨別運行是否正常。
4、填寫巡回檢查記錄。
五、註意事項
1、分離器進入液體,必須立即停車。
2、啟動運行,油泵無壓力,應即停車。
3、聽到氣缸和運動件的動作聲音異常,立即停車檢查。
4、各儀表指示如超出規定範圍內,應即停車。
5、聞到機器有焦糊臭味時,應停車檢查。
6、檢查電機,壓縮機各部溫度、振動情況,如有異常應停車。
7、安全閥失效,停機檢修。
六、正常停機程序
1、作業結束,開啟旁通閥。
2、按下停止鍵,切斷電源。
3、關閉壓縮機進、出口閥及旁通閥。
4、填寫壓縮機運行記錄。
七、異常情況緊急處理方法
1、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進液、頂缸,破壞及液化石油氣大量泄漏。
⑴迅速按停止鍵停車;
⑵迅速關斷壓縮機進、出口閥門,切斷液化石油氣來源;
⑶禁止作業,熄滅壹切火種,待液化石油氣散盡後,進行修復。
2、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進液、頂缸破壞,大量泄漏液化石油氣,引起火災。
⑴迅速撤離機房,免遭火燒,關斷總路電源;
⑵迅速關閉貯罐區各路緊急切斷閥,切斷氣源;迅速關閉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緊急切斷閥和站內裝卸口氣、液相閥門,拆除軟管和接地線,迅速將罐車開出站。
⑶用滅火器撲滅火災,用消防水槍射水軀散液化石油氣及冷卻機器。
⑷同時報“119”火警。
液化石油氣泵操作規程
壹、準備工作
1、檢查確認泵體地腳螺栓無松動,電機接地線良好,傳動皮帶極其護罩完好,軸承潤滑良好,安全閥、壓力表靈敏可靠。
2、人工盤車3~5圈,確認無雜音、卡機、泄漏等不正常情況。
3、啟動前,打開泵前排氣閥,排出泵體內氣體,使其充滿液體。
4、檢查用於供液的貯罐液位,以保證有液吸入。
5、檢查液相安全回流閥前、後的閥門是否已開啟。
6、打開泵進口管路的閥門和泵出口管上的旁通閥,關閉泵出口閥。
二、正常開車程序
1、按下泵啟動鍵。
2、當泵運轉平穩時,緩慢關旁通閥,觀察泵出口壓力達到 0.3MPa以上時,開泵出口閥,同時逐漸調節旁通閥開度,使泵進、出口壓差控制在0.3~0.5MPa之間。
3、按時填寫運行記錄。
三、操作技術指標
1、 P出-P進≤0.5MPa;
2、 泵出口液化石油氣溫度≤50℃
3、 電機溫度≤60℃。
四、巡回檢查
1、泵運行後,每15-30分鐘,巡查壹次。
2、看壓力表指示數值,應在操作技術指標範圍內。
3、聽電動機、烴泵運行聲音是否正常。
4、檢查皮帶有無損壞,三根皮帶運行中應壹致。
五、正常停車程序
1、作業將結束,應看出口壓力表,緩慢開啟旁通閥調節壓力,直至作業結束,全開旁通閥,關閉泵出口閥。
2、按停止鍵停車。
3、填寫泵運行記錄。
六、註意事項
1、每次開車運行前要註意先排泵體內氣體,使泵內充滿液體。
2、運行中,發現泵進出口壓差大於0.5MPa時,立即調節旁通閥的開度。
3、運行中,聽到運行聲音異常,應立即停車。
4、泵出口壓力波動大,振動大,應立即停機,檢查供液貯罐液位。排除泵體內氣體。
5、運行中,烴泵突然卡住不轉,應立即停車檢修。
6、烴泵軸端蓋泄漏液化石油氣,應立即停車檢修。
7、烴泵不允許空轉。
七、異常情況緊急停車處理程序
1、運行中發生異常情況,應立即按停止鍵停車。
2、關閉泵進、出口管上的控制閥,切斷液化石油氣氣源。
3、開啟泵前排氣閥,放散液化石油氣。
4、檢修烴泵。
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裝卸車操作規程
壹、準備工作
1、引導罐車對準裝卸臺位置停車,待司機拉上制動手閘,關閉汽車發動機後,給車輪墊上防滑塊。
2、檢查液化石油氣檢驗單,檢查罐車和接收貯罐的液位、壓力和溫度,檢查裝卸閥和法蘭連接處有無泄漏。
3、接好靜電接地線,拆卸快裝接頭蓋,將裝卸臺氣、液相軟管分別與罐車的氣、液相管接合牢固後,開啟放散閥,用站內液化石油氣排盡軟管中空氣,關閉放散閥。
4、使用手動油壓泵打開罐車緊急切斷閥,聽到開啟響聲後,緩慢開啟球閥。
二、正常裝卸車程序
1、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卸車作業
①氣相系統:開通接收儲罐的氣相出口管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壓縮機出口管至罐車的氣相管閥門。
②液相系統:開通罐車液相管至接收儲罐的進液管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
④待罐車氣相壓力高於接收儲罐0.2MPa~0.3MPa後,液體由罐車流向接收儲罐。當罐車液位接近零位時,及時通知壓縮機運行工停車,關閉罐車液相管至接收儲罐的進液管閥門,關閉接收儲罐氣相出口管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關閉壓縮機出口管至罐車的氣相管閥門。
⑤將罐車氣相出口管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接通,將壓縮機出口至接收儲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接通,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回收罐車內氣體,回收至罐車壓力為~0.2MPa停車,並關閉上述有關閥門。
⑥關閉罐車緊急切斷閥。泄壓後拆卸軟管和靜電接地線,蓋上快裝接頭蓋,取出防滑塊。開走罐車,卸車作業結束。
⑦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2、液化石油氣壓縮機裝車作業
①氣相系統:開通罐車氣相管至壓縮機入口管路的閥門;開通壓縮機出口管至出液儲罐氣相入口管路的閥門。
②液相系統:開通罐車液相管至出液儲罐的出液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
④待出液儲罐氣相壓力高於罐車0.2MPa~0.3MPa後,液體由出液儲罐流向罐車。當罐車液位達到最高允許充裝液位時,及時通知壓縮機運行工停車,關閉罐車液相閥門和出液儲罐的出液管閥門。
⑤關閉罐車氣相管至壓縮機入口管閥門,關閉壓縮機出口管至出液儲罐氣相入口管路的閥門。關閉罐車緊急切斷閥。泄壓後拆卸軟管和靜電接地線,蓋上快裝接頭蓋,取出防滑塊。開走罐車,裝車作業結束。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3、液化石油氣泵卸車作業
①氣相系統:開通罐車氣相閥至接收儲罐氣相管路的閥門。
②液相系統:開通罐車液相閥至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泵出口至接收儲罐進液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④液體由罐車流出經泵加壓後流向接收儲罐,當罐車液位將近回到零位時,通知運行工停泵,關閉罐車氣相閥門至接收儲罐氣相管路的閥門,關閉罐車液相閥門至泵進口管閥門,關閉泵出口至接收儲罐的進液管閥門。關閉罐車緊急切斷閥,泄壓後拆卸軟管和靜電接地線,蓋上快裝接頭蓋,取出防滑塊。開走罐車,卸車作業結束。
⑤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4、液化石油氣泵裝車作業
①氣相系統:開通罐車氣相閥至出液儲罐氣相管路的閥門。
②液相系統: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泵出口至罐車液相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④液體由出液儲罐流出經泵加壓後流向罐車。當罐車液位達到最高允許充裝液位時,通知運行工停泵,關閉罐車氣相閥門至出液儲罐的氣相管路的閥門,關閉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關閉泵出口至罐車液相管閥門。關閉罐車緊急切斷閥,泄壓後拆卸軟管和靜電接地線,蓋上快裝接頭蓋,取出防滑塊。開走罐車,卸車作業結束。
⑤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三、巡回檢查:
1、檢查卸車作業和裝車作業的液流方向是否正確。
2、觀察罐車和儲罐的壓力、液位和溫度有否異常。
3、檢查壓縮機氣液分離器,應無液或液位在安全位置以下。
五、註意事項
1、檢查壓縮機氣液分離器的液位,如有積液應及時排盡液體。
2、罐車在裝、卸過程中,駕駛員、押運員必須在場配合機泵、儲罐操作人員***同做好裝卸操作工作,同時應註意罐車的穩固情況和管路有無泄漏等異常現象。
3、作業時和軟管泄壓時,不許發動汽車和鳴電喇叭。
4、運行工操作時戴好手套,裝卸軟管時必須關好閥門,而且管口不許對人,以防被液化石油氣凍傷。
5、遇到雷雨天氣,附近有明火、火災,卸車壓力異常,壓力差大而無液流或液面不降低,設備、軟管發生故障及安全附件失靈時,應立即停止卸車作業。
6、罐車卸車後的余壓應不低於0.1MPa,且罐內余液量應不少於最大充裝量的5%。
7、司機必須檢查罐車裝卸操作箱內閥門已關好,且所有與罐車連接件徹底分離後方可駛離卸車臺。
六、異常情況緊急停車處理程序
1、發現異常情況,必須立即停止裝卸車作業。
2、必須立即關斷罐車氣、液相緊急切斷閥和氣站的有關閥門,切斷氣源。
3、如果發現大量泄漏液化石油氣,應立即報警“119”和切斷壹切火源、熱源。
4、如果因泄漏液化石油氣發生火災,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應設法切斷液化石油氣氣源,用滅火器撲火,用消防水冷卻罐車和儲罐,控制事故進壹步擴大。
儲罐安全操作規程
壹、儲罐入液操作程序
1、準備工作
①檢查入液儲罐的液位、壓力和溫度並填寫巡回檢查記錄。
②確定使用液化石油氣泵或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運行入液。
2、用液化石油氣泵入液操作程序
①開通入液儲罐氣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氣相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液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泵出口至入液儲罐液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④待罐車的液位指示接近零位時,入液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泵。
⑤關閉本作業上述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3、用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入液操作程序
①開通入液儲罐氣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氣相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入液儲罐液相進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液相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使罐車內的液化石油氣輸入入液儲罐。
④待罐車的液位指示接近零位時,入液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機。
⑤關閉本作業上述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4、註意事項
①充液嚴禁超裝,液位計無變化顯示時,停止充液作業,排除故障。
②充裝壓力應≤1.5MPa。液溫應≤50℃,當液溫達40℃時,應噴淋冷卻水降溫。
③不許同時對兩個貯罐進行充液。
二、儲罐出液操作程序
1、準備工作
①檢查儲罐的液位、壓力和溫度並填寫巡回檢查記錄。
②確定使用液化石油氣泵或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運行供液。
2、用液化石油氣泵出液操作程序
⑴出液儲罐供液至充裝氣瓶
①開通出液儲罐至另壹儲罐的氣相管路閥門。
②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泵進口管路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泵出口至灌瓶總管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按規程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④充裝氣瓶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泵。
⑤關閉本作業上述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⑵出液儲罐供液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
①開通出液儲罐氣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氣相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泵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液相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將液化石油氣供給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
④當罐車液位達到最高允許充裝液位時,裝車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泵。
⑤關閉本作業上述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3、用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出液操作程序
⑴出液儲罐供液至充裝氣瓶
①開通供氣儲罐氣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出口至出液儲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灌瓶總管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
④充裝氣瓶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機。
⑤關閉本作業有關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⑵出液儲罐供液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
①開通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氣相口至液化石油氣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化石油氣壓縮機出口至出液儲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液化石油氣汽車罐車液相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
④當罐車液位達到最高允許充裝液位時,出液儲罐出液結束,通知運行工停機。
⑤關閉本作業有關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4、註意事項
①檢查液位的變化情況,發現出液儲罐液位不升降,應停車檢查。
②檢查壓力的變化,用壓縮機作業時,出液儲罐壓力應高於供氣罐0.2 MPa ~0.5MPa,否則停機檢查.
③使用液化石油氣泵,應特別註意出液貯罐液位下降接近罐底高5cm處,可能無法供液應及時停泵換出液儲罐.。
三、儲罐之間互倒液體操作程序
1、使用液化石油氣泵操作
①開通出液儲罐至進液儲罐之間的氣相管路閥門。
②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泵出口至進液儲罐液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液化石油氣泵。
④當出液儲罐達最低液位或進液儲罐達最高允許液位時,通知運行工立即停泵。
⑤關閉本作業有關的氣、液相閥門。
⑥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2、用液化石油氣壓縮機操作
①開通出液儲罐液相出口至進液儲罐液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②開通進液儲罐氣相出口至壓縮機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壓縮機出口至出液儲罐氣相進口管路的閥門。
③通知運行工啟動壓縮機進行倒罐作業,當出液儲罐液位降至零位或進液儲罐達最高允許液位時,通知運行工立即停機。
④關閉本作業有關的氣、液相閥門。
⑤按規定填好操作記錄表。
3、註意事項
①操作人員註意控制出液儲罐和進液儲罐的液位變化情況。
②出液儲罐剩余壓力應在0.1MPa以上。
③進液儲罐的液位必須在限裝紅線以下,壓力表指示在1.76MPa以下,液溫在40℃以下。
四、異常情況緊急處理程序
1、運行操作人員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停止作業。
2、關閉液化石油氣泄漏點前、後閥門,切斷液化石油氣氣源。
3、壹旦發生火災或其他事故,應立即采取安全措施,報告領導,聽從指揮。
山東淄博徐工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