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壹二九歷史~~~~~歷史帝速進
壹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並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壹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在毛澤東談到壹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而發表壹個講話記錄稿裏有個關於這第壹個問題的答案,具體如下:壹二九運動和中國***產黨的關系是怎樣呢?毫無疑義,壹二九運動中***產黨起了骨幹的作用。沒有***產黨作骨幹,壹二九運動是不可能發生的。首先是***產黨的八壹宣言給了青年學生壹個明確的政治方針;其次是紅軍到了陜北,配合了北方的救亡運動;再次是***產黨北方局和上海等地黨組織的直接領導。這樣,才使壹二九運動發生,並使之在全國各階層開展起來,形成了全民族救亡運動的巨大政治力量。青年學生好比是壹二九運動的柴火,壹切都準備好了,只差用火壹點。點火的人是誰呢?就是***產黨。***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壹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產黨在壹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幹不成大事業的;同樣,在革命隊伍裏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幹不成大事業的。只有知識分子跟工人、農民正確地結合,才會有無攻不克、無堅不摧的力量。因此,知識分子要同***產黨結合,要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要同革命武裝隊伍結合,要同八路軍新四軍結合。壹切***產黨員要向所有非黨的同情者說清楚,我們***產黨是非常歡迎知識分子的,是團結知識分子的。自然,我們要反對那少數破壞革命的壞知識分子,漢奸知識分子,“申公豹”式的知識分子。不反對這種知識分子,是罪惡;反對這種知識分子,是對民族對人民都有利的。
現在很多青年知識分子沒有自由,沒有走路之權。例如從西安到延安的這壹條路上,遍設關防,進步的知識青年要通過是困難的。因為他們既沒有青龍偃月刀、嘶風赤兔馬,又沒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領,那只有被趕到集中營“訓練團”裏去。這件事情似乎有些難辦。但是,如果知識分子跟八路軍、新四軍、遊擊隊結合起來,就是說,筆桿子跟槍桿子結合起來,那末,事情就好辦了。拿破侖說,壹支筆可以當得過三千支毛瑟槍。但是,要是沒有鐵做的毛瑟槍,這個筆桿子也是無用的。妳們有了筆桿子,再加壹條毛瑟槍,根據拿破侖的說法,那末,妳們就有三千零壹支毛瑟槍了。有了這,什麽帝國主義也不怕,什麽頑固分子也不怕。有了這,這些狗子敢來咬壹口嗎?
至於西安事變,請看下面內容:
歷史背景
九壹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壹八事變,張學良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1933年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同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1933年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
***產黨中央紅軍抵達陜北
1935年秋,中國***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裏長征的轉移,抵達陜北。
壹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壹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中***確立抗日統壹戰線政策
1935年12月17日,中國***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政策。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1936年2月,中***宣布開始東征抗日,由劉誌丹率領的紅軍表面上進軍河北、熱河對日軍作戰,實際卻向太原推進的過程中和閻錫山的部隊發生沖突。劉誌丹戰死,紅軍撤退。
兩廣事變
兩廣事變,又稱六壹事變或西南事變。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壹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6月2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準許粵桂部隊北上。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飛行員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南天王”陳濟棠垮臺,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中正表態歸順。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尤其是兵不血刃,便使當時叛逆性最強、實力最大而位居國內半獨立的諸省之首——粵桂湘三省伏首聽命),使蔣中正聲望提高。叛方空軍駕駛員與將領的表現,也足使他相信“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亂罵他“親日賣國”的政敵是不得人心的——顯然也使他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的正確性,益發堅信不疑。蔣中正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中正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因為當時論“造反”實力,張學良、楊虎城的部隊簡直無法和兩廣部隊相比)。
因此,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因為兩廣事變的危機安然度過,西安事變在1936年的西安“非爆發不可”。
東北軍剿***遭遇失敗
1935年9月20日,蔣中正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陜甘剿***。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東北軍在榆林橋戰役中,107師和619團全部被殲,團長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東北軍精銳部隊,裝備精良的109師孤軍挺進陜北的吳起鎮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戰的師長牛元峰嚴重低估紅軍的作戰能力,對紅軍的機動作戰的能力估計不足,部隊剛走到直羅鎮,原以為離中央紅軍還很遠,在布置完偵查崗哨以後,就安心睡覺,沒想到紅軍用壹夜時間即快速趕到,並在直羅鎮羅織了壹個包圍圈,與22日淩晨拂曉突然發起進攻,毫無防備的東北軍立刻被沖散,牛元峰從睡夢中醒來時,看見漫山遍野已全是紅軍。牛元峰逃跑,但無法逃出紅軍的包圍圈,在絕望的境地,他掏出手槍讓副將打死自己,牛元峰被副將槍斃後,副將亦被紅軍俘虜。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
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張學良與中***的秘密接觸
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產黨的秘密接觸。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同機的還有王以哲、劉鼎。1936年9月,中國***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壹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另外,當時鄧小平病重,生命垂危,無藥可醫,也是張學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張學良不但接受並積極學習***產主義思想,還向第三國際提出加入中國***產黨的申請,但由於張學良的父親有殺***歷史,入黨申請被拒絕。
蔣介石撤銷張學良職務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給張學良造成良好的政變條件。張學良正猶豫不決之時,蔣介石召見邵力子及十七路軍、東北軍軍師長以上官員,造成張、楊的恐慌,楊虎城出於公心,屢次向張學良提意見,遭拒絕。蔣介石後來又召見邵力子,讓他通知大公報社可以發表對張、楊的彈劾,並撤銷職務,引起社會各界不滿。張楊由此發動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評價
中國國民黨方面的評價
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在九壹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被全國人民譴責的情況下,受中***唆使進而不滿“先剿***、再抗日”,於1936年年底在西安挾持蔣中正,提出停止剿***、改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項主張。西安事變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剿***、聯***抗日,導致政府的抗日準備被迫中斷,全面抗日提前爆發;另壹方面使中***起死回生,獲得喘息機會,釀成抗戰勝利後的全面叛亂。
中國***產黨方面的評價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周恩來對張學良的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至於***產黨在這起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為了能使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能和***產黨壹起聯手抗戰,並且為了防止國民黨內部發生其他變數,以及為了防止日本帝國主義趁機滲入攪局,而起了壹個和事老及保護者的作用。
這兩個時間分別對中國時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沒有壹二九運動就不會有西安事變的發生,沒有西安事變的發生,中國就不會那麽快的結束了十年內戰,就不會有第二次的國***合作的開始,也不會最終取得對日作戰的勝利。所以這兩件事對中國時局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