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名人?
1、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壹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壹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2、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3、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生於臨川軍之新淦縣(今江西新幹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壹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壹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沈、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壹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壹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4、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裏(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人,西漢權臣, 新顯王王曼第二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漢朝皇位,是“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在“真皇帝”位。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重要成員,古史學家大多以“正統”觀念-認為“其(人)雖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則沽名釣譽”。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漢朝大權。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建醜正(改漢歷十二月為正月),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期間,天下大亂。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更始軍攻入長安,十月三日庚戌(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在位15年,享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壹。
5、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壹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誌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百度百科-王昭君
百度百科-王維
百度百科-王安石
百度百科-王莽
百度百科-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