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紅的梅永紅首次公開談入職華大基因感受
梅永紅接受南方日報等媒體專訪的部分內容:
記者:大家對您之前的身份很好奇,從山東濟寧市市長的位置上來到了華大基因。您在這裏工作也有半年左右了,工作感受如何?
梅永紅:這個問題壹般我都不願意回答。反正前兩天已經說了。我先重復壹下我前天(3月27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談的觀點,因為我過去長期從事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技政策、科技戰略的研究。我認為我再回到業務當中來,回到華大這樣壹個高科技企業來,確實是我的壹個理性的選擇。
我曾經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談過,其實官員也是壹種職業。我們過去“官本位”的思維根深蒂固,似乎做官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標,在官場許多人也是把做官、做更大的官作為自己人生唯壹的追求。
但是,現在社會已經多元化了,我們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不同的位置上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去為社會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
對我來說,我認為華大這個平臺可以讓我的積累、知識能夠得到更多發揮,我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們國家生命經濟特別是現代農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現在來華大剛剛過半年,我確實由衷地認為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壹方面就是因為華大這個平臺它本身就是開放的,可以吸納更多的資源,將更多的優勢資源、優秀資源吸引到這個平臺上壹起做偉大的事業。另外,華大是壹支非常有活力、非常年輕的隊伍,能夠跟這樣壹個隊伍壹起來做好中國生命科學、現代農業這篇文章,我覺得這是我壹生的福氣。
記者:今天大家對您有很多稱呼,梅市長、梅總、梅老師等等,您最喜歡的稱呼是哪壹種?
梅永紅:反正華大(的人)管我叫梅叔、梅老師的都有,妳就看著叫吧。
華大農業將與合作夥伴***同打造中國“孟山都”
記者:現在國家對種業非常重視,華大農業集團其中有壹個業務是農作物育種。請問目前在華大農業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在植物的培育方面如何定位?跟育種企業關系怎麽定位?
梅永紅:種業是農業最基礎的壹個環節,實際上現在今天世界上壹些大的跨國公司,比如孟山都等公司,最牛的就是他的育種技術和他現在掌握的壹些品種。
目前我們國家在新的育種特別是分子育種方面是相對落後的,但是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壹方面是大量的人才,另外,中國還有世界上難得的種子資源優勢。
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得中國在種業新的革命浪潮中間有更多想象空間、努力空間。華大正是利用自身在種子資源、基因測序、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方面全球領先的技術,在種業方面能夠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現在我們已經在眾多領域有了突破了,比如水稻育種技術、小米育種等方面已經有了壹些突破。我們還在其他方面展開了壹系列布局。我相信所有這些壹些努力和成果都將讓中國的種業現在的局面能夠有所改變。
記者:剛才提到水稻育種、小米育種,華大農業有沒有具體的品種?
梅永紅:現在我們還沒有審定的品種。目前在水稻上跟國內有關機構做合作,比如說跟農培高科,跟其他機構展開合作。這種合作實際上是壹個平臺的概念,就是利用華大在這個方面的資源和優勢,為我們育種單位、種業公司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這也是華大種業的業務方向。我們也會利用自身積累在將來擁有種子資源上、獲得自己的知識產權上做壹些努力。
記者:目前還不考慮像孟山都這樣做種子方面的培育?
梅永紅:華大有壹個研發板塊,就是希望在種業上有壹些積累、突破。如果說沒有這個夢想肯定是假的,我們要做農業肯定要在種業上有所作為,但是我們深知我們在這方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需要在資源、知識、人才上先做更多的積累。我們希望經過更多努力,和國內機構***同合作,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孟山都”。
記者:目前華大在育種上都是跟國內機構合作?
梅永紅:現在目前幾乎所有的現在的種業上的努力都是和國內有關機構的合作,也有我們自身做的。
華大農業集團將加速產業化進程
記者:華大基因很早就涉及農業了,為什麽今天才成立農業集團?在華大集團的生態版圖裏面,農業集團的定位是什麽?
梅永紅:華大確實很早就開始涉及農業,但是據我所知有兩個局限:壹個局限是以前華大涉足農業主要是研究,比如小米,2009年開始小米的分子育種,其他方面的情況也多半如此。第二個局限是,華大在過去若幹個產業領域所做的努力、安排都顯得比較零散,缺乏壹個頂層設計、缺乏壹個大目標。
今天華大農業集團的成立,壹方面能夠把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夠通過跟其它生產要素、資源的整合,更快、更好地實現產業化;另外壹方面,也希望能在中國乃至全球大的農業格局當中找到華大農業的定位。我們要形成自身的頂層設計。 記者:華大基因在農業方面壹直是在做科研,還沒有產業化?
梅永紅:那倒不是。過去幾年,我們的重心是在科研領域、是在研究領域。產業化也有壹些涉足,但是大規模的進行產業化應該還是剛剛起步。
記者:能不能理解為現在還沒有壹個盈利模式?
梅永紅:我們實際上有壹些領域實際上已經開始實現盈利了。比如在水產領域,我們去年已經開始盈利了。小米產業現在正在進行盈利模式的設計,去年更多在生產環節做了壹些努力,選育品種,投入生產環節,實踐證明這個品種是可行的,我們接下來會在種業、營養品加工甚至農畜結合上來進行布局,以實現壹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記者:華大農業在上遊的科研、中遊的育種、下遊的種植等方面是親歷親為,還是與合作方競合來做這個事情?
梅永紅:我們更傾向於合作。在有些領域,華大農業肯定會做得更多、更深、更系統,但是有些領域只是在研發上,在科技服務上來做我們的工作,這要根據每個領域不同的情況。
華大農業到底做什麽?
記者:華大農業業務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如果有幾個主線的話,是怎麽來分類?
梅永紅:這也是壹段時間我在思考的問題。我們對華大農業的理解有幾個關鍵詞:第壹,它是壹個平臺。華大農業跟其它農業類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是平臺。我們這個平臺可以跟幾乎所有的跟農業或者生物打交道的領域都有關聯,所以我們農業不大可能局限在某個領域,比如小米、微生物等等。我們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不過這種涉足也是根據情況來做,有些涉足產業完整,有些可能僅僅在高端做壹些安排和部署。
第二個關鍵詞是精準營養或者叫健康,確保我們的飲食的安全或者健康。華大農業謀求的大目標是讓我們的百姓吃得更健康、更營養、更安全。我們會在精準食品或者精準營養的方向上做努力,幾乎所有的部署無壹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比如小米,這是很多人不太在意的領域,但我們希望能夠讓小米為更多人享用,讓小米成為主糧來改善大家的營養結構。因為小米是谷物當中營養價值最高的,我們也知道它是壹個耐旱子作物,這對於缺水國家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說水產領域,華大農業也不是簡單去做壹般的水產,而是希望我們養出來的魚質量更好,不帶有大家比較懼怕的抗生素、重金屬等有害的東西。我們希望是在受控條件下,讓我們的魚養得更好、養得更快,這也是朝著精準營養的方向去努力。
再比如說微生物,華大農業現在已經有壹種益生菌產品,今年將謀劃上市。人類的腸道菌群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套基因組,第壹套基因組就是父母給我們的DNA,第二套基因組就是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對於我們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現在是無論科學上還是臨床上都已經證明了。我們通過自己在微生物領域研究改善我們的腸道菌群,使得腸道菌群的有益菌群能夠更多。
第三個關鍵詞是競爭力。中國農業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吃得飽的問題,現在面臨在壹個開放條件下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去年以來,我國在眾多的大宗作物、大宗產品上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國外在技術、土地規模、政府支持上都有很多優勢,中國眾多領域都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挑戰。從根本上來看,我們認為有兩點束縛我們:第壹,核心技術特別是種業技術的缺乏,第二,基因規模,或者說是由基因規模所派生的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局限。
華大農業就是想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也利用自己在市場當中的品牌價值、動員和集訓能力,在壹定區域內、壹定範圍內為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作出自己獨到的貢獻。
記者:在區域上,華大農業也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夥伴,怎麽定位深圳跟全國其他城市之間的關系?
梅永紅:區域的布局也可以說是我們下壹步思考的戰略謀劃。因為中國地域差異性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國情之壹。南方和北方、東邊和西邊,差異之大可以說超過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我們就壹定會根據各個地方特有的稟賦,根據他自身的自然條件我們來選擇我們切入農業的那個最合適的點。未來比如說像我們現在在北方,我們更多的會把小米的技術、集裝箱養魚技術加以推廣利用。在南方地區,我們也是考慮在改善現有的飲食結構上做壹些文章嗎,比如介入水果領域。我們希望做的水果不是壹般的蘋果、橘子,而是希望有壹些特種的作物豐富我們的菜籃子、米袋子。總之,我們在中國的所有思考都是基於區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