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財董事長李治國口述實錄:這是我歷過最深重的劫
這壹劫,“挖財”團隊從1400多人打到300余人,跌至谷底了。
從1999年離開鄭州,投奔阿裏巴巴開始計算,我創業20余載,這是我經歷的最深最重的壹“劫”。
P2P,曾經紅得發紫的的創業賽道,2017年底開始演變為創業的煉獄。大量企業資金鏈斷裂,投資者血本無歸。
P2P,這個曾經被大力鼓勵的商業模式,到了它被徹底否定和清算的最後關頭。
整個行業出生的時候都沒有“身份證”,現在遭遇“壹刀切”。浙江沒有壹個公司例外,全部清退。
有的公司爆雷了,老板跑路,企業倒閉;有的公司被立案,公司內外人心惶惶。
我們始終把投資人的利益放在第壹位。
6月8日,“挖財”提前完成了P2P業務清退,出借款本息已經還到了出借人賬戶。
走到這裏,我可以說,我們終於走出了創業的幽暗山谷。
可以坐下來喘口氣,可以擡頭看看天色。
也可以和老朋友見見面,聊聊天。妳們林總約我坐下來聊聊,好好整理壹下創業20年來的經歷、故事和教訓。
就從參加阿裏巴巴那壹天開始說起吧。
1999年,我在《中國經營報》上看到了壹篇馬雲的專訪,心中油然而生“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
這時的阿裏並沒顯得多麽高大上,馬雲只是想把阿裏巴巴做成壹個網上集市,有需求的人都可以來開店,做生意。
心血來潮,我給阿裏客服寫了壹封壹萬字的長信,大談自己對外貿電子商務的想法,還提了不少建議。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這之前,我在河南鄭州和壹位誌趣相投的老鄉,他寫代碼,我做網頁,在壹位女老板的投資下,搭建了壹個B2B網站“中華商貿港”,有點像貿易類的阿裏巴巴。
給阿裏巴巴的信寄出沒多久,我就收到了蔣芳(現任阿裏合夥人)的回信。信很長,我提的每壹條建議,她都壹壹作答,我又驚訝又感動。
好感立刻轉化為行動。我點開了阿裏巴巴首頁的招聘廣告。跳出來壹句話:
“If not you, who?
If not now, when?”
(此時此刻,非妳莫屬)
它壹下戳中了我的心。
1999年10月,22歲的我壹個人提著巨大的綠帆布旅行包,坐了壹天壹夜的綠皮火車,來到杭州。
我從火車城站下車,天正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雨滴飄落在臉上,有點涼。空氣中有潮濕的泥土氣味,混著草木的清香。
坐上11路雙層公交車,我找了個靠窗的座位。車越往西開,馬路兩旁的高樓就越少。我在文壹西路古墩路口下車,來到壹個小區的大門口。
“湖畔花園”四個金色大字躍入我的眼簾。站在小區門口往裏張望,只見壹幢幢精致的小樓,掩藏在密密的綠蔭中。
我投的崗位是網站策劃,心裏挺沒底的,想試壹試,實在不行再試試編輯,總之要加入這家公司。
面試我的有三個人:拿著本子特認真問問題的孫彤宇(後來任淘寶網總裁),上來就壹口流利英文的雷文超,親切到毫無距離感的彭蕾。
彭蕾問我,妳後不後悔來這樣的阿裏巴巴?我不懂她的意思。
她說,很多人聽公司地點在小區裏,就不敢來。女孩子來面試都帶著男朋友。
我說:“很高檔啊,這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小區。”後來錢江晚報采訪彭蕾,寫了篇文章叫“這個土八路招對了”。
噢,還有壹個人印象特別深刻,我在壹樓客廳等待的時候,走過路過許多人,就謝世煌過來打招呼,壹點不把我當外人,問長問短,是個自來熟。
12月16日,我正式成為阿裏巴巴的員工,工號46。我是阿裏第壹個從外省招聘的員工。
這是壹家很不壹樣的公司。
推開房門,妳會看見屋子裏,大家穿著很休閑隨意,但每個人的臉都緊盯著電腦屏幕,很專註。
早上9點上班。晚上六點,大家壹起吃個晚餐回來再繼續幹,晚上加班到十壹二點。沒人抱怨。
每個夜晚,我都呆在電腦前,埋頭工作或自己學東西。這裏的氛圍讓人有用不完的力氣,壹心只想去拼。
晚上,大夥兒圍著壹張大圓桌吃飯,有說有笑的。吃完飯就壹起玩殺人 遊戲 。工作日,小區裏空空蕩蕩,就剩阿裏這夥人了。
我比較內向,看著壹幫幹活那麽起勁的同事,飯後還能壹起玩之前聽都沒聽過的思辨 遊戲 ,我感覺就像在做夢。
網球場,乒乓球桌,棋盤,全歸我們。我打乒乓球還可以,很多同事都是在球桌上熟絡起來的。
湖畔花園的日子,真是夢幻。三五十個人全情投入,去拼壹個***同的事業,向著壹個***同的夢想。這就是創業最極致的境界了,到現在我也這樣認為。
開始時,我負責網站的策劃和設計,崗位職責像現在的產品經理。以前自己做,腦子裏的想法都是隨意畫出來,在紙上塗塗寫寫,比劃著跟技術員交流。到阿裏後,行不通了。
我們有位考過微軟認證師的女工程師,我的需求基本與她對接。每次去提需求,都被罵回來,讓我重新按格式修改。次數多了,我很怕去找她,壹想到要提需求,就頭皮發麻。
但不得不去啊,只能自己克服,學著別人以前的文檔寫,壹遍遍修改,後來還買了本《軟件需求》自學。我挺感謝這位女工程師的,沒有她的嚴格要求,我只會原地踏步,無法突破。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阿裏開始要求做收入。
“中國供應商”打頭陣,壹家企業收2-3萬的費用。我覺得這個業務可以更加模版化,同時降低價格。
於是我們組建了壹個團隊,我是產品經理,吳泳銘是技術主管,做付費會員的項目,後來起名叫“誠信通”。
“誠信通”剛上線時,我們天真地以為會爆單,結果運營下來,壹天沒幾單。上線第壹個月,有幾十萬收入,我心裏美滋滋的,覺得能養活團隊了。
我根本沒站在馬雲的角度去思考,整個公司幾百人都指著“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盈利,這點收入遠遠不夠。
2004年,我們開始嘗試電話銷售,這個法子在互聯網公司最早也是阿裏用起來的,簡直是王牌。
印象很深,傳真機就像印鈔機壹樣,匯款單嘩嘩嘩往外打,壹張接壹張。很快,“誠信通”的收入破億了。
我們從天天憋在會議室裏吵架,到可以出去包個酒店開開戰略會議了。
可是我內心越來越糾結……
2004年4月的壹天清晨,我有心事,很早醒來,像往常壹樣打開電腦上網,收到馬雲通過“雅虎通”發來的消息。全公司只有他在線。
馬雲剛到美國。聊了幾句後,我鼓足勇氣,打下壹行字:“馬總,我想離開阿裏去創業。”
“妳今年多大了?”馬雲問我。
“27。”我回答。
“妳年齡還沒到,在阿裏再鍛煉兩年,再出去創業。我馬上要參加壹個論壇,我們回去再說。”馬雲說完,下線了。
這次,我沒聽馬雲的。
第二天壹早,我正式提出辭職。入職四年半,阿裏的“五年陳”金戒指沒拿著。
辭職創業的想法在我腦中盤旋已久,壹股越來越強的感受在心裏湧動:如果不邁出這步,未來壹定會後悔。
自從背井離鄉來到杭州,我最大的困擾壹直是住房問題。開始,我臨時找了個地方過渡。三個月後搬到古蕩新村,拉了兩個同事壹起住,租金每月900元。
租房是個信息不對稱的領域,妳站在小區門口,看著壹棟棟高樓,但不知道哪壹戶在出租。房東找不到房客,房客不知道房東在哪裏。如果通過中介,費用又十分高昂。
壹番分析之後,我發現,租房的買賣雙方都存在客觀的數量級,阿裏巴巴模式在這個細分領域也能成立。
當年的阿裏巴巴只有B2B業務,淘寶網還只是個雛形。在整個市場中,生活服務領域幾乎無人踏足。
生活服務領域還有壹兩年的窗口期,我要笨鳥先飛,搶占先機。離開阿裏,我做了壹個叫“易賃網”的BBS。
有壹次和朋友吃完飯,我們壹致覺得餐廳服務和菜品質量都差,心想能有個網站可以發發牢騷、評價評價就好了。
“口碑網”的名字,源於壹次朋友聚餐,壹桌十來個人七嘴八舌討論某款產品的“口碑”。突然靈光壹閃,“口碑”這個名字不錯啊。
沒吃完飯,我便騎著自行車飛奔回家,打開電腦查詢“koubei.com”的域名是否被註冊。幸好,它和我的緣分夠足。
2004年6月,我在古蕩灣新村租下壹個十幾平方的小房子。懷揣著在阿裏四年多省吃儉用掙下的8萬塊錢,正經開始創業。我將4萬放入公司用作運營,剩下的4萬用作生活費。
但投入像無底洞,很快,錢燒得差不多了——錢遠比我想象的不經用。不過我還是打算至少堅持兩年,兩年壹般能看到壹定的結果。
我嘗試找VC融資。投資人認為生活服務投入巨大,短期看不到收益,紛紛表示不看好。
找了好幾個投資人,都沒有下文。我有些沮喪,走了壹圈,發現大家並不知道“李治國”是誰。那時候可不像現在這麽好,壹從阿裏離職就有壹堆VC沖上門來。
苦熬了兩年。轉機來自馬雲夫人張英。她剛離開阿裏,找我聊了聊,又過了壹年以後,她以個人名義投資200萬元人民幣,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2005年8月,阿裏巴巴宣布全資收購雅虎中國。不久,馬雲找到我,問我口碑網日後的打算:“妳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回到阿裏壹起幹針對To C的事?”
我意識到生活服務是長期的事業,在馬雲第二次到湖畔花園見到我時,我確定了要接受阿裏投資,並長期堅持到底的想法。
2006年10月26日,出於對於To C板塊的布局,阿裏巴巴先後兩輪以1500萬美元的出資額,正式戰略投資口碑網。
可是雅虎中國並未出現驕人成績。經過多次改版,無論搜索引擎,還是綜合門戶,排名都未進行業前三甲。
阿裏巴巴開始重新審視雅虎中國的未來走向,提出了雅虎和口碑合並的構想。
雅虎是“上半身”,有視野,有品牌,有流量;而口碑網負責“下半身”,懂生活服務,有執行力。
作為阿裏的老員工,我沒有多想便答應合並,我覺得自己應該站在集團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回想起來,那時的人生就像在跑高速公路,快速飛馳著,還來不及想,就已經開過去了。走到跟前壹看,才發現旁邊的出口是去上海的,走上了壹條未知道路。
這時,口碑網註冊用戶數已達千萬,居分類信息行業第壹。其中黃頁僅次於大眾點評網,日UV已經達到220萬。但這與雅虎中國每天1億的PV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語。
站在阿裏的角度看,合並或許是最好的結果。2008年6月,雅虎中國與口碑網正式整合成“雅虎口碑”。
為了把流量導向口碑網,雅虎中國首頁為口碑網開辟了新入口,口碑網分類信息的類目全部放到雅虎首頁。
但事與願違,這壹整合只為口碑網帶來100萬的日PV,相當於口碑網當時2000萬PV的5%流量。用戶有自己的需求,他們的想法跟我們的預設並不壹致。
之後,“雅虎口碑”連換數任總裁,每個人對分類信息和黃頁的認識都不同,每個領導都躍躍欲試,“雅虎口碑”經歷著整合的痛苦。
2008年初我把口碑交給阿裏時,阿裏投給我們的1500萬美元,還有1000萬美元趴在賬上。
現代管理學理論認為公司走向正規化後,每個崗位都要可以被替換。但這個理論不適用於創業公司,不適用於創新業務。
事後,我常常反思口碑網的原因。
我的失誤在於,盡管馬雲樂意傾聽下屬意見,但自始至終,我都沒有努力爭取過口碑網的自主權,這讓口碑的命運變得過於被動。
我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創始人要對自己壹手打造的公司負責,帶著它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壹次開會,馬雲碰到我,拍了拍我的肩膀,只說了兩個字:“放開。”
是啊,放開。放下過去,往前看。
2009年,我離開壹手創辦的口碑網,參與籌建阿裏雲計算公司,並擔任數據平臺部和服務運營部資深總監。
在阿裏雲壹年多,我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也意識到技術研發並非我的特長。
2010年9月,我離開阿裏雲。之後,我開啟了天使投資生涯。壹兩年後我和朋友壹起創立了專註互聯網早期投資的“阿米巴資本”。
我想幫助更多創業者。創業是踩著凳子比身高,VC就是凳子。壹個行業壹旦有VC進入,這個行業就會被資本推動。妳無法回避融資。
我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契機,先後投資了小奧 遊戲 、挖財、快的打車、蘑菇街、臉譜換換、二維火、花瓣網、 美食 行、園田居、麥苗 科技 、博卡、時空電動 汽車 、福地創業園等20多個項目,再後來還有有贊、同盾、塗鴉等等。
從估值看,其中最成功的項目是“快的”打車、“有贊”、“蘑菇街”、同盾、塗鴉等。
“快的”打車和“滴滴”合並,合並後估值有五六百億美金,成為中國成長性最好的創業企業之壹。
2016年初,“蘑菇街”和“美麗說”合並,合並後估值逼近30億美金。現在“有贊”上市部分估值也有近300億港幣了(只收購了51%部分資產)。
2008年我拉了幾個老阿裏人壹起學車,其中包括口碑時期的創業夥伴和她的老公趙曉煒。
在駕校練車的時間並不多,我們四五個人時常聚在壹起聊天,大家都認為移動互聯網要起來了。
有壹次,我聊起自己買過的壹個記賬小應用,29塊錢,在智能手機上用。我覺得有戲:“這個方向怎麽樣?”
趙曉煒也很興奮:“我認可這個方向。”原來,早在2000年他就在PC端自己做了壹個記賬系統,給自己和老婆用。
我說:“記賬這件事,從來沒有人做好過。妳在電腦上做過壹個,能不能把它搬到手機上?妳要是做,我就投資。”
這個叫“挖財”的記賬App創業項目就這樣開始了,我投了30萬。
頭三個月,趙曉煒是唯壹全職員工,花名“元寶”。三個月後,公司有了四個人。與阿裏壹樣,挖財最早的工作地點是湖畔花園。
挖財是我持續投資的項目,到2013年,我***投了壹千多萬人民幣。可是對挖財來說,這點錢遠遠不夠。有壹段時間,我經常去拜訪投資機構。
我認可挖財的理由,是老百姓的錢需要管理。可是,其他投資人並不看好這支團隊,因為三位創始人都出自傳統軟件公司,沒有互聯網創業經驗。
在2010年蘋果推出iPhone 4前後,智能手機還處在普及階段,挖財的下載量也多是自然流量。與美國記賬用戶有報稅等剛性需求不同,中國用戶更多是嘗個新鮮。
反映在數據上,月初都是用戶下載記賬的高峰期,而每年都會有老用戶放棄記賬,選擇離開。挖財的下載量雖然已達4000萬,但月活用戶只有數百萬。
面對投資人的問題,我不斷地這樣解釋:中國有13億人,只要有1%記賬就會有1300萬用戶。
IDG資本合夥人李豐說,“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來了。
李豐曾主導對宜信的投資,宜信成立時間較久,很早就開始布局線下業務,為那些無法享受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用戶,提供借貸服務。
我也意識到,中國還有很多人借不到錢,也不會理財,可以為挖財的這些用戶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
為了給挖財註入金融基因,我第壹時間想到的是,阿米巴資本投資過的“信策數據”——壹家圍繞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提供咨詢和解決方案的公司。
2013年10月,挖財對外宣布收購信策數據,信策創始人顧晨煒出任挖財總裁。
李豐投資挖財的壹個前提是:妳李治國必須進來。否則,他感覺投資風險有些大。
要不要從投資人的身份轉回創業者?那個瞬間,我是猶豫的。對我,這是壹次艱難的決擇。
理性的聲音是繼續把投資做好,那時候我已經投到了蘑菇街、快的打車等項目,我知道阿米巴的回報壹定會很好。
但我也知道,挖財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當初做記賬也是我的主意,我需要幫助團隊抓住這次轉瞬即逝的機會。至於投資,把挖財做大了,還可以繼續做。
2014年2月,我正式出任挖財CEO,花名“海貝”——中國最古老的貨幣。
當人們津津樂道阿裏上市後多少人壹夜暴富時,我正處在與投資人的緊張接洽中。
兩個月後,我們拿到了寬帶資本和中金等多家投資方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加上此前的A、A+兩輪,累計融資金額超過8000萬美元。
我有20年互聯網從業經驗,顧晨煒有近20年金融業從業經驗……西裝革履的金融界人士和草根互聯網創業者的合並,比預想的要順利壹些。
合並之後的挖財成立了新公司,分為上海金融事業部和杭州移動互聯網事業部。上海的團隊每周都會來杭州開會,大家都很能吃苦,很講究執行力。
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用5年時間 探索 出壹條成功的經營模式,幫助公司走上良性、高速發展的軌道,同時找到壹位接替我的CEO,然後回來好好做投資。
誰知道互聯網金融,有壹天會天崩地裂……
能不能有個平臺幫大眾管錢?我的這個想法在2013年率先被余額寶實現了。
眼看余額寶火了,我們迅速組成“理財”業務團隊,推出類似的貨幣基金產品。2013年11月18日首屆“18理財日”前後,我們將銷量做到了10億元。
理財業務發展之快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到2014年8月,理財成交突破100億元。
隨著用戶日益增多,挖財不再局限於簡單的記賬。我們要做老百姓的全方位資產管家。
挖財同時在向更專業的資產管理方向過渡,其中壹個重要領域是P2P。
P2P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壹種主要模式,在2014年得到了爆炸式發展,成為銀行體系外差異化融資服務的典型。
P2P的本質是透明,用戶知道我買的是什麽,資產狀況如何。真正的P2P使數據更加透明,從而降低金融風險。
但是到了2017年底,P2P行業風雲突變:不規範理財平臺頻頻爆雷、平臺無法兌付、老板跑路……
國務院牽頭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專項整治,開始行業整頓,剛開始是壓降規模,再後來,是全面清退。
銀行壹年不做業務,都要倒閉,更何況沒有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家各想各的轍。
有的公司還“心存僥幸”,想著自己也許挺到最後,就是拿到牌照“轉正”的那壹個幸運兒;有的公司則已經陷入深坑中,不斷惡性循環。
這壹系列事件的發生非常突然,也給挖財網業務和公司運轉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挖財,整個行業,都陷入了泥潭,進退兩難。
每天在公司都能聽到員工們討論P2P,討論這家公司,這個行業的未來。明天會發生什麽,誰也不知道。
停止投放廣告,像壹個危險的信號。大家都感覺到了風聲鶴唳。優秀的人才開始流失,回到“大廠”謀生;也有些求穩的員工進入“休 養生 息”的狀態。
從創業到現在,我第壹次遇到這種困境:跑著跑著,創業賽道關閉了,投身的整個行業被否定、清算。
這麽多員工要生活,來自股東們的壓力,隨時有人舉著旗子來逼妳馬上兌付……
有家同行知名公司,被立案了,壹群警察沖進公司。我們有同事去看了,回來說,那場面看得人背後發涼,只有“心涼”和“絕望”。
到了2019年冬天,疫情開始肆虐。
P2P的業務已經全面停止,清退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中,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高管們已減薪30%-40%。退掉了好幾層辦公樓,原本1400人的挖財,只剩300多人。
疫情愈演愈烈,團隊夥伴們無法正常復工,有的在老家網絡不暢,有的沒有帶電腦。
能復工的技術部同事們連夜加班,做出壹套手機端也能使用的“清收系統”。
我們連續開了幾天電話會議,討論解決方案,清退工作不能停,壹旦停下來,慢下來,後果……將無法預估。
壓抑和焦慮的氣氛縈繞不散,大冬天的,有的同事甚至躲在車裏參與會議,不敢讓家人知道公司的“壞消息”。
疫情震蕩了經濟,不還錢的人越來越多了……
從“中華商貿港”開始,算上誠信通、口碑網、阿裏雲、阿米巴資本,挖財網是我的第六次創業。
過去五次創業,我都取得了“從0到1”的成功。
這次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劫”,我告訴自己,必須沈下心來,迎難而上……
暫時地離開,哪怕歇口氣也不可以。創業,妳是司機,在駕駛車;投資人是副駕駛,幫妳看著路。投資人累了,想去馬爾代夫度假,是可以的;創業者不能。
帶領團隊走出困境,走向勝利,這是創業激情的升格。
早在2016年,我們就將公司使命確定為“智慧財富、人人可享”,這對公司的發展有著相當高的要求。
挖財公司的績效文化是WPS(Wacai Performance System),我們力求每壹條業務線都能安全穩定運行,做好成本和風控管理。
我們開發了挖財“智能清收系統”。它後來被西湖區政府看中,用於服務其他P2P平臺的資產回收工作,逾期資產回收率提升了將近10倍。
七年來,挖財壹***兌付了近30億元的利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選擇首先保障用戶的利益,兌付出借人本息。
2020年6月8日,是挖財網 歷史 性的時刻,我們提前兌付了出借人的本息。
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和我的團隊已經歷劫結束。
歷劫之後,是重生。
我希望變壞事為好事,總結這些年的經驗和教訓,繼續前行。這樣才對得起最後留下來的團隊,和股東們的支持,以及政府的信任。
未來,挖財將兵分幾路,由幾個身經百戰的主管帶大家繼續再創業,尋找突破。這麽難都過來了,還怕什麽呢?
我在學習A股市場。
彼得林奇說,投資就找妳生活中接觸的公司。我看到家裏廚房的恒順醋業和海天醬油,就各買了壹點,上周看回報是102%和106%。可惜家裏沒吃涪陵榨菜的習慣,錯過了。
我還買了寧波銀行,回報80%多,他們的白領貸做得不錯。還有平安銀行,馬明哲是傳統金融系統裏最有創新和互聯網感覺的。
結合對金融的深刻體驗和教訓,我還想看看基金能不能賣得起來。
從低谷裏爬出來,我將帶著更加敬畏的心去嘗試。
下半年,我要遍訪中國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們,也準備開展“投資教育”的新業務。財富管理是長久的事,不在壹朝壹夕。
有時,我仍會想起剛加入阿裏,在湖畔花園那段夢幻般的日子:
客廳裏的舊地毯,斑駁的粉色墻紙,壹用力就能拉開的破玻璃門,我們整天提心吊膽怕電腦丟了。幾十個人擠在壹間屋子裏,沒有條條框框,好的創意七嘴八舌碰撞幾下就有了,想到的點子立馬能落地。
壹群人,有激情、很專註的幹壹件事,天天月月年年如此,多好啊。
老婆壹直問我:“妳這樣的創業狀態要保持到什麽時候?”
做口碑網的時候我就答應她:再做五年,就休息。現在,大兒子已經12歲,小兒子5歲,我還是沒能停下來。
陪家人去青海甘肅旅行,我被高反、感冒和腰疼折磨得痛苦不堪,躺在車後座,壹路翻看著約翰·伯格的《堅守》。這本書陪著我走完了陽關、敦煌。
我壹直記得作者在書裏說:
“堅持前行……戰勝逆境和對手,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我們崛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