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瓷器有著怎樣的背景?其特點是什麽?
嘉慶朝的前階段,基本上仍保留著乾隆朝的遺風,但從整體上說,已遠遜於乾隆盛世了。當時的粉彩和青花器也還有壹些精品,特別是珊瑚紅地粉彩、描金器較為突出。顏色釉中霽紅、霽藍、醬色釉、黃釉、瓜皮綠、豆青、雲霞釉和石綠等都有壹定的數量。仿哥、官、鈞窯及茶葉末的品種也在繼續生產。其時,士大夫階層風行鼻煙,瓷制鼻煙壺除粉彩外,青花和白釉摟雕的數量也不少。在圖案上,更盛行名勝山水圖,人物中仕女的形像,較以前更帶有清代的裝飾特征。
道光朝的青花和顏色釉制作,都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亦已大為減少,產品中以蓮花型的盤、碗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款和囗竹主人款的粉彩、霽藍描金和抹紅描金器則較為精致。此外,有陳國治所制的黃釉仿象牙器,是這壹時期的優秀作品。
同治、光緒兩朝,整個社會陷於動亂和衰敗。在這段時期,景德鎮制瓷業中,窯雖然沒有停止生產,但所制大多是壹些宮廷婚喜、壽慶的應酬、賞賜之品。民窯所產,雖無特殊精致之作,但數量卻是巨大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民窯中,制有壹些比較好的仿古瓷,但這並不是當時制瓷業的主流。
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禦窯廠恢復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比前代還略有進步,所以有人認為清代的陶瓷,應從康熙時期開始計算。這壹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內務府官員至景德鎮,駐廠督造,並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呼官窯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當時制瓷水平的臧窯郎窯等。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器物要重些。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康熙五彩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致;另壹特征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鎮禦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銹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結了景德鎮禦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五十七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壹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瑯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禦制款。民窯署字較為草率,喜用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