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郎人物分析,主題,現實意義,高中語文,聊齋
人物分析:
因為漁夫經常“飲則酹地”。所以王六郎要報答漁夫,使得“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表現了他的知恩圖報,重情義的性格特點。
集中體現在王六郎放棄婦人代死這壹部分。“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沈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
在亭午時分,壹名婦人懷抱嬰兒前來,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墜入河中,在該婦人載沈載浮的奮力掙紮中,伴隨著河岸幼兒揚手擲足的高聲哭啼。結果是婦人沒有沈下去,而是“忽淋淋攀岸以出”,抱著兒子回去了。
當晚,二人照常來到河邊聚會。漁夫向他詢問了這件怪事。王六郎回答說:“女子已相代矣;仆憐其抱中兒,代弟壹人遂殘二命,故舍之。”作為壹個溺死鬼,當有人做替身時,自己本可以投胎復生,重新做人,然而在這“生死攸關”,他卻甘願放棄這個機會,而是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嬰兒的婦女。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人和鬼之間,只要講誠信,也可以成為知己;
主題:
(1)知恩圖報,有情有義。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現實意義:
人和人之間,也應該註重誠信。
擴展資料原文譯文
有個姓許的,家住淄川縣城北,以打魚為生。他每天傍晚總要帶酒到河邊去,邊喝酒邊打魚。而喝酒前,又總是先斟上壹盅祭奠壹下,並禱告說:“河中的溺鬼,請來喝酒吧!”這樣便習以為常。其他人往往打魚很少,而他每天都打滿筐的魚。
壹天傍晚,許某剛剛獨自飲酒,見壹少年走來,在他身邊轉來轉去。許某讓他同飲,少年也不推辭,二人便對飲起來。這壹夜竟連壹條魚也未能打到,許某很有些喪氣。少年起立躬身說:“我到下遊為妳趕魚。”說罷,朝下遊飄然走去。壹會兒,少年回來說:“大群魚來了!”果然聽到有許多魚吞吃餌食的聲音。許某便撒網,壹網捕了十數尾尺把長的大魚。
他非常高興,對少年深表感謝。少年欲走,許送魚給他,少年不要,並說:“屢次喝妳的好酒,這點小事怎能提到感謝呢?如您不嫌麻煩,我將常來找您。”許某說:“才相見壹晚,怎說多次?妳如願來相助,我是求之不得,可我怎樣報答妳的情意呢?”於是便問少年姓名。少年說:“我姓王,沒有名字,妳見面就叫我王六郎吧。”說罷,便告辭而去。
次日,許某將魚賣掉,順便多買了些酒。當晚,許某來到河邊時,六郎早已先在等候,二人便開懷暢飲。飲幾杯後,六郎便為許某趕魚。就這樣半年過去了。壹天,六郎忽然對許說:“妳我相識,情同手足,可是,咱們馬上就要分別了。”說得很是悲傷。許某甚為詫異,問六郎為何這樣,六郎考慮再三,才說:“妳我既然親如兄弟,我說了妳也不必驚訝。如今將要分別,無妨如實告知:我實際是壹鬼,只因生前飲酒過量,醉後溺水而死,已經好幾年了。以前妳之所以捕到比別人更多的魚,都是我暗中幫妳驅趕,以此來酬謝奠酒之情。
明 日我的期限已滿,將有人來代替我,我將要投生於人間,妳我相聚只有今晚了,所以我不能平靜。”許某聽了起初十分害怕,然而,因為長期相處,不再恐怖,反而難過起來。於是,他滿滿斟了壹杯酒捧在手中說:“六郎,我敬妳這杯酒!望妳飲了不要難過。妳我從此不能相見,雖很傷心,但妳由此解脫災難,我應該祝賀妳。
不要悲傷,應該高興才是!”於是,二人繼續暢飲。許問六郎:“何人來相替?”六郎說:“兄長明 日可在河邊陰處等候,正當午時,有壹女子渡河,溺水而死,即是替我之人。”二人聽到村雞鳴叫,方灑淚而別。
次日,許在河邊暗暗觀看,會發生什麽事情。中午時,果有壹懷抱嬰兒的婦女,到河邊便墜入水中。嬰兒被拋在岸上,舉手蹬腳地啼哭。婦女幾次浮上沈下,後竟又水淋淋地爬上河岸,坐在地上稍稍休息後,抱起嬰兒走了。
當許某看到婦女掉入水中時,很不忍心,想去相救,但壹想這是六郎的替身,才打消救人的念頭。當又看到婦人未溺死,心中懷疑六郎所言有些荒唐。
當晚,許某仍到原地去打魚,而六郎早已在那裏,說:“如今又相聚了,可暫先不說分別的事。”許某問六郎白天的事,六郎說:“本來那女子是替我的,但我憐她懷中嬰兒,不忍心為了自己壹人而傷兩個人的性命。因此,我決定舍棄這個機會,但又不知何時再有替死的人。也許是妳我緣分未盡啊。”許某慨嘆地說:“妳這種仁慈之心,總可感動玉帝的。”從此,二人壹如既往,飲酒捕魚。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壹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壹,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壹直郁郁不得誌。他壹面教書,壹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壹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壹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壹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壹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誌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