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筒制作過程
1、3面長寬壹樣的鏡子對在壹起,用膠帶固定住,使之成壹個三角空心體。要註意,使鏡子的映照面朝向內側;
2、空心體的壹頭,卡壹個玻璃球,也用膠帶固定;
3、三角體的外面卷上硬紙板,使玻璃球只露出壹點;
4、另壹頭空心處粘上透明的塑料薄膜,並挖壹個觀察洞;
5、最後在三角體的外層粘上好看的彩色紙,用透明膠帶固定住就可以了。
6、用禮物包裝紙將制作的萬花筒包裝上,固定牢靠,力求美觀,但上下底別蒙上。
萬花筒是怎麽做的
萬花筒,壹種光學玩具,將有鮮艷顏色的實物放於圓筒的壹端,圓筒中間放置三棱鏡,另壹端用開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即可觀測到對稱的美麗圖像。
萬花筒的原理在於光的反射,利用鏡把光反射來形成圖像。
1817年蘇格蘭科學家和發明家大衛·布儒斯特爵士發明萬花筒。
萬花筒是壹種光學玩具,只要往筒眼裏壹看,就會出現壹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轉壹下,又會出現另壹種花的圖案。不斷地轉,圖案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叫“萬花筒”。
萬花筒的圖案是如何來的呢?原來是靠玻璃鏡子反射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鏡子組成壹個三棱鏡,再在壹頭放上壹些各色玻璃碎片,這些碎片經過三面玻璃鏡子的反射,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看上去就像壹朵朵盛開的花。
萬花筒的原理在於光的反射,而鏡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來成像的,這種成像原理我國遠古時代的古人就已掌握。古書《莊子》裏就有“鑒止於水”的說法,即用靜止的水當鏡子。據說真正的萬花筒玩具是英國物理學家大衛·布爾斯答於1816年發明的,而我國民間也很早就有了這種玩具,而且有創新,生產出了許多新型的萬花筒。
萬花筒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制作,通過光的反射而產生影像。
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壹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壹次,他在用多面鏡子研究光的性質時,看到了幾面相對放置的鏡子裏經過多次反射呈現出來的景象,便放了壹些花紙在鏡子組成的空腔裏,結果,他看到了壹些對稱的圖案,而且每變動壹下花紙的位置,圖案就會變換壹次。
為了能使圖案不斷地變換,他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壹個圓筒裏,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就這樣他制作出了只要輕輕轉動就能看到不同圖案的萬花筒。萬花筒在壹夜之間便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這個壹動就能產生美妙圖案的小東西,算得上是當時的“電視機”了。更有意思的是,壹旦某個圖案消失了,要轉動幾個世紀才能出現同樣的組合,因此每壹瞬都值得欣賞,每壹秒都值得珍惜!
萬花筒的發明被列入科學重大發明而載入史冊,博物館裏也收藏有壹些制作精美的萬花筒。由於萬花筒既是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又是能培養思維和觀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愛,並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翻新花樣。例如,有人在萬花筒裏放上30—40個像教堂塔尖壹樣的玻璃小瓶,裏面裝上油,在油裏浸著玻璃粒、細珊瑚片、貝殼和沙粒。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壹動,瓶裏那些閃閃發光的微粒就會升降。
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還放入紮緊的細絲線、馬鬃以及各種螺旋形的、彎曲的小東西。這樣,使萬花筒轉動起來,就好像在欣賞壹場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萬花筒誕生於19世紀的蘇格蘭,由壹名研究光學的物理學家發明。2~3年後,幾乎同壹時期傳到了中國和日本。19世紀初葉,中國的很多玩具進入日本時、其中也包括了萬花筒。當時,作為利用光學的遊戲,新鮮而有趣,萬花筒成為糖果店吸引孩子的招牌玩具。同時,由於萬花筒典型的體現了鏡子的反射,而被學校引用為教材,得到更廣泛的流傳。至此,可以說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同樣的歷史過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萬花筒在美國從玩具而升華為藝術品。在日本,作為藝術品的萬花筒制作也從90年代開始嘗試,到現在,萬花筒藝術家們手工制作了很多精美生動的萬花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由萬花筒收藏家、萬花筒制作藝術家和專銷萬花筒商店的店主集合起來,於1996年成立了日本萬華鏡俱樂部。由俱樂部發起組織了萬花筒展,開設學習班傳授萬花筒的手工制作方法等活動。並於2000年底,成功的舉辦了充滿快樂生動的構思、具有豐富的原創性以及富於美感令人感動的萬花筒公募作品展。日本萬華鏡大獎作品展是世界上唯壹的僅以萬花筒作為展品的公開招募的作品展。
19世紀,由英國人發明的萬花筒進入中國。由於當時制作材料和工藝的限制,萬花筒只能作為清王朝達官貴人的私室珍藏。隨著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萬花筒的造價也漸漸變得低廉,舊時王謝堂前燕,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19世紀中葉,在北京胡同裏的小攤上,萬花筒已經是常見易得的玩具。彈球、踢毽子、跳房子、推鐵環,當然還有奇妙的萬花筒,勾畫出了多少孩子樸素而快樂的童年。在孩子們的眼中,萬花筒裏的“花”,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則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來的百花仙子,壹種“花”離去,從此幾十年難再重現。早先的萬花筒,裏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紙,透明度很差,後來有人嘗試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花筒裏面的“花”,變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塊玻璃也換成了三塊鏡子。歲月變遷,制作萬花筒的材料變了,但唯壹不變的,是孩子們對萬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傾註的熱情。
人們喜歡看萬花筒,更喜歡動手制作萬花筒。在北京東嶽廟民俗運動會上,就曾出現過長約90厘米,直徑10厘米,由業余愛好者利用廢紙筒制作的萬花筒。北京民俗博物館還收藏著由北京玩具協會常務理事、萬花筒愛好者李鴻寬先生制作的,長132厘米,直徑25厘米的大型萬花筒。
制造萬花筒的過程
制造萬花筒的過程:
壹、工具材料:
卷紙筒壹個、壹個三棱鏡或者三條玻璃片、彩色紙屑、卡紙、剪刀
透明膠帶、黑色膠帶、2個玻璃片、1個磨砂玻璃片
二、制作萬花筒
1,準備好三棱鏡。沒有三棱鏡的,把三片玻璃片粘在黑膠帶上,留有2~4mm左右空隙,折疊起來支撐三棱鏡。
2,把三菱鏡推入卷紙筒裏,兩端各留2-3mm用於下壹步裝封口鏡片。接著把磨砂玻璃嵌入紙筒壹端,用膠水和透明膠固定。
3,把準備好的彩色碎屑少許放入鏡條筒裏,接著把另壹塊透明玻璃圓片嵌入紙筒另壹端,同樣用膠水和透明膠封牢。
4,最後把卷紙筒的表面用漂亮的包裝紙包裹,神奇的萬花筒就制作完成了。妳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外表弄得更好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