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的作品評價
下村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楊雲萍:連橫運用材料有所局限,有抄襲他人作品的弊端。對史料的處理不夠嚴謹,部分記載甚或出於自己的創作。地名與人物的錯誤層出。初版有兩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和田健治郎的親筆題辭,使部分人士懷疑有媚日之政治立場。
翁佳音:《臺灣通史》幾乎每頁都有錯。但在日本統治並鼓吹同化之時,臺灣通史的出版,的確發揮了維護臺灣歷史主體性的作用。《臺灣通史序文》被編入臺灣高中國文教材。從近代史學的觀點言,《臺灣通史》未臻完善,例如《臺灣通史·吳鳳傳》中的吳鳳事跡已經是壹個眾所皆知的大錯誤。
鄧孔昭:指出《臺灣通史》誤謬達六百余處。鄧孔昭提到《臺灣通史》所載蔣元樞與怪僧月事乃抄自《清朝野史大觀》壹書。連橫甚至杜撰〈朱壹貴起事檄〉。
吳密察:〈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從無明清文獻有此文,與荷蘭所藏書信也不同。
陳昭瑛:連橫是改寫江日升《臺灣外記》所記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改成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而且康熙前,中國人也從未將臺灣視為中國領土。
《臺灣通史》誤把臺灣地名由來說為埋冤,認為埋冤本來是紀錄先民艱辛開墾的情狀,後來因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臺灣閩南語發音壹樣的臺灣。但事實上,臺灣壹詞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現於公文上,明末何喬遠所著之《鏡山全集》中,也出現臺灣這個名稱。 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卻發生在清領初期,所以臺灣通史的說法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