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指的是?
蘇軾(公元1037—1101)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字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著有《東坡全集》壹百壹十卷。東坡自幼聰慧,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奮歷有當世誌”,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進士,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應直言極諫策問。
蘇軾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這壹時期正是北宋王朝走向積貧積弱社會危機急劇發展的時代,也是統治階級內部黨爭此起彼伏的時代。蘇軾不幸地卷入了這場黨爭,他的壹生道路坎坷不平,他既反對王安石激進的變法主張,也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結果遭到新舊兩黨夾擊。除嘉右、治平年間入仕途時期外,他兩次在朝任職(熙寧初、元右初),兩次在外做官(熙寧、元豐、元佑、紹聖年間在杭、密、徐、湖、揚、定諸州),兩次被貶(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從任四十年,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在地方官任上,由於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他更多機會接觸社會和人民,他關心民疾、賑災治病,興修水利,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所官之處,政績卓著。盡管蘇軾屢遭謫貶,但他卻在文學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在長期的謫居生活中,他隨緣自適,樂觀曠達,馳騁於翰墨,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正如《贈蘇文忠公太師制》所說:“不可得者,曉燃之節;其之致者,自然之名”,他的愛國愛民的思想,豪邁樂觀的性格以及他在文學、藝術、農業、醫藥、音樂、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巨大成就,使他生前生後都深受人民的愛戴。
蘇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省眉山人。
蘇洵少年,尤喜遍遊名山大川。直到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在二十九歲舉進士,三十八歲舉茂材異等不中之後,他認定不值得為應試而讀書,憤而燒去平日所為文章數百篇,愈加刻苦攻讀。他精究《六經》和諸子百家之說,稽考古今成敗之理,並將研究所得撰寫為文,嘉佑初年,他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雪簡夫舉薦,偕兒子蘇軾、蘇轍壹同進京,晉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他的文章,立即把他的二十二篇文章(《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獻給朝庭,從此文名大震,許多文人學士爭相傳誦模仿他的文章,時文為之壹變。宰相韓琦也認為蘇洵是天下奇才,召試舍人院。蘇洵卻感委屈而托辭有病,拒不應試。於是授為秘書省校書郎,後改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書成即卒,享年五十七歲,追贈為“文安公”。對蘇洵的不幸早逝,上自天子宰臣,下至閭野之士都非常惋惜,認為他不僅是“壹時之傑”,也將為“百世之宗”。
蘇轍(公元1039—1112)字子由,壹字同叔,號欒城,晚號穎濱遺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同舉制策入等。由於在應制科考試時極度言朝政得失,在神宗朝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從二十三歲至四十八歲壹直沈淪下僚。先後任河南推官、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簽判。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官黃州,他受株連貶任筠州鹽酒稅,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蘇轍被召回朝庭,七年之內,八次升遷,由壹個小小的績溪令而躍居副宰相,擢任門下侍郎,壹展政治報負。哲宗親政後,由於統治集團內部傾亂,他再次謫居筠州,後又遠謫嶺南。宋徽宗繼位,他遇赦北歸,寓居穎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過了十二年閑適而孤獨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